APP下载

武术舞台剧发展研究

2012-08-15李巧玲史美玲

武术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舞台剧武术

李巧玲 史美玲

(1.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1 前言

武术表演自古以来就具有娱人和自娱的双重功效,武术表演最初是为了祭祀或节日欢庆而进行的一种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前进,战争功能的消退,武术表演已经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娱乐形式,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视觉活动的再现。

随着东方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观念产生了改变,以往单一的武术套路演练形式已经很难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而在科技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千变万化的舞台布景,绚丽多彩的服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武术舞台剧等武术舞台演出内容开始迎合着大众的追求和娱乐的需求。

武术舞台剧发展至今历时20余载,作为一种新兴的武术文化产品是武术表演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因素决定了其形态的转变。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武术的多元化发展路线已逐渐清晰明朗,武术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所赋予的功能使命,而社会对武术的功能体系的价值定位和取向的侧重,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方向。武术舞台剧就是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而成的,为了更好迎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对武术舞台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 分析与讨论

2.1 武术舞台剧的概念界定

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

舞台剧在《辞海》中将其定义为:“由演员扮演角色,在特定的场合(舞台)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2]”,“舞台剧是指戏剧”。

武术舞台剧是指:“具有故事情节并以武术元素为主体内容,以武术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展开的具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武术舞台剧将武术作为一种表演手段,以达到戏剧所要表现出的目的。观众在欣赏整个武术舞台剧的时候,除了关注剧本故事本身的精彩剧情以外,主要是展现武术不同拳种、器械的动作技能、技巧,这是武术舞台剧的独特之处。

2.2 武术舞台剧的结构

武术舞台剧,是以人为表现对象,是用“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也是行动的艺术。马克思说过“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注:戏剧表演基础第一页绪论),这就从某一个角度概括了戏剧艺术的本质。武术舞台剧的构成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剧本、演员、舞台和观众,而在这四要素中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尤其是演员与观众尤为重要,失去了任何一方就不成为剧了。

武术舞台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融汇了许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文学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音乐(武剧表演中的插曲、配音、音响效果等)武术剧演出中的(形体造型和队列造型等),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LED的出现为舞台增添了光彩。

2.2.1 剧本是舞台剧的主要内容

剧本(戏剧作品),是指将人的连续动作同人的说唱表演和表白有机的编排在一起,并通过表演来反映某一事物变化过程的作品,比如话剧、歌剧、地方戏剧、广播剧等。

剧本是以小说或者叙事散文这样为文体,其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个部分。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各种描写表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情节:有激烈的情节冲突,这样才能使观众被剧本感染,包括人与自己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等;环境:戏剧如果要搬上舞台就要有很吸引人眼球的环境设置,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2 演员是武术舞台剧中心

表演是通过演员的演出完成的艺术,演员是演出艺术表现形式的主体,是演出艺术中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演员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角色,到达剧的目的与效果。

中国第一部武术舞台剧《沙弥走进少林》为武术走向舞台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其剧情和武术表演形式为后来武术舞台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剧中“小和尚”这一主要剧情人物以武术动作和技巧为表现形式,成为整个舞台剧的贯穿线,讲述了他的习武经历,同时演绎了剧中其他几位和“小和尚”有关的人物,作为辅助剧情人物,展示了剧本的内容。武术舞台剧,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同时,通过人物关系、情感将武术舞台剧所要展现的武术动作技能、技巧有机的贯穿起来,使得观赏者随着剧情的渲染直观深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

2.2.3 舞台是舞台剧表演的重要平台

舞台是为了达到演出效果而搭建一个平台,舞台上各种场景设置是为剧情和舞台美术效果而营造的氛围。舞台道具涉及面很广,内容极为丰富,在戏剧舞台上贯穿剧情的始终,是戏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踏实帮助塑造典型环境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布景、服装、灯光和化妆等各种造型因素一样,构成视觉形象的一部分。

2.2.4 观众是武术舞台剧表演的欣赏者

观众是表演的欣赏者和推动者,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是同步的,是演出的共同创造者。前苏联著名导演波波夫说:“一个戏只有同观众见面以后,有了观众的直接参与,有了观众对戏的干预,它才能获得准确的味道,才能在思想艺术方面彻底完成,观众对演员的影响可以创造出奇迹。观众以他自己的反映、屏息凝神的注视、叹息、哄堂的笑声或观众席中几乎无法察觉的紧张的情绪,鼓舞着演员的,给演员指出方向,于是演员产生出新的适应、新的色彩、新的重点,产生出他在一秒钟以前还没有想到和没有体会到的许多东西”[3]。

2.3 武舞的历史沿革

2.3.1 武术萌芽时期的武舞

武术起源于人类求生存、争生存的本能行为,人们为了生存与野兽争夺食物是技击萌生的因数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的萌生更为有直接的联系。“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的斗争促进了武术技击发展。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人群中萌发了武舞,或叫战武。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持各种武器,做种种技击动作姿势的演练。另外,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的崇拜,都常凭借原始武舞来体现[4]”。原始部落为庆祝战斗的胜利,人们徒手或手持器械手舞足蹈的进行武舞,这些简单的技击动作演练,为以后的武术表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商周时期,虽然二者在发展中各自出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开始了分化,但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而实用性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时,武术与武舞有时是难以完全分开的。这个时期的武舞,固然有表达思想、情感及娱乐性,但同时也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殷代舞蹈盛行,多用于祭祀与庆典。甲骨文所见殷人多以舞求雨、祭社稷。在周代,武舞具有一定的实战性。这可以从武王伐忖时的巴渝舞用于战场得到说明。传说:“周武王伐忖,决战前夕,宿营商郊,将士斗志昂扬,歌舞达旦,歌舞一方面是士气高昂的表现,另一面也是武艺的演练[5]”。

春秋战国时期,为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为:一、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空前发展;二、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三、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武舞也得到多样化发展。

秦、汉、三国时期是武术史上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为初期流派;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逐渐专业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达,剑成为贵族之间与广大民间的配饰,用于各种场合的舞剑或对剑。舞剑成为当时盛行的娱乐项目之一。在这时期“武打戏”也成为中国戏剧武戏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各族大融合的时期。南北对持近三百年,战乱频繁,战争的现实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的武艺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武舞的艺术因素比武术表演更为浓厚,先秦留传下来的宫廷“武舞”在两晋得到继承,在汉代称为“巴渝武”,到晋代改名为“宣武舞”。武士持剑而舞。此一时期,还流传着与杂技项目相近的娱乐表演性武术。

隋唐时期器械武艺已十分丰富多样,各种器械的表演推动了武舞的发展。史料记载的唐代武舞有:剑器舞、矛舞、“破阵乐”舞、“大面”舞、狮舞等。

两宋时期,杂剧、小说、讲史、各种傀儡戏、影戏等相当兴盛,其中不乏有武艺的内容。北宋时期盛行的杂剧《目莲救母》就是一出武打戏,剧中大多是演员们的武术表演,此剧也恰恰是因为武打的精彩场面博得了当时人们的酷爱。北宋时,皇室集天下精兵于京师,组成数量庞大的禁军从各地军队和民间征召了一些精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专习技艺以供表演。军队武艺表演也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规模之大,非前代所及。这些按规定的程式、规定的动作进行的武艺表演,不仅将攻防技击动作连贯起来,同时为了增加表演效果,也加入了技巧动作,对后事武术向表演方向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明代武术不再以刀、枪、棍、剑分门别类,而是形成了诸多风格不同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在明代已有力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因此武舞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3.2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舞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愧宝,受到国家的重视。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地位、目的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作为人们强身健体、竞赛和娱乐的方式发展。武术表演也主要以套路和格斗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前捷克斯洛伐克,揭开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1973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1974年访英,1975年出访亚非国家,这时作为外交手段的武术套路表演已经被搬上了舞台,而且也有了较为简单的布景、灯光以及漂亮的服装。在当时产生了轰动的社会效应,为以后的武术演出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2.4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概况

2.4.1 以武术为题材的《少林寺》电影席卷全球,带来武术热

中国武侠电影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武侠片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也为武术舞台剧的出现铺垫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的李小龙时代,使得中国功夫不仅在国内名声赫赫,并且首次开拓了国际市场掀起功夫大热潮,也为武术的兴起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少林功夫一举成名,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再创了中国武侠电影史的辉煌,内地的观影人数高达5亿人次,日本票房收入高达三千多万人民币,香港突破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且轰动国际影坛,观众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国内、外到少林寺来学武术的人如潮水般涌来,登封大大小小的民办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扩大。武校的兴盛,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武术表演的存在。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着迷,吸引了世界目光的聚集,更吸引了西方大导演、大公司的眼球。市场推动了武术演出,同时武术演出也满足了这个市场。

2.4.2 第一部武术舞台剧的出现

电影《少林寺》的在全球的影响,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的圣地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人们一方面是为了游览少林寺的风光,更重要的是欣赏少林功夫、亲自感受佛教文化洗礼。介于这样的动机,武术表演是每日必演,成为观众每来必看的节目。需求决定市场,市场指导发展,武术表演空前高涨,这为武术舞台剧的逐渐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1994年,奥地利演出商凭着对武术的痴迷,在少林寺待了2个月,对少林功夫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决定要排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武术舞台艺术作品,他们耗费几十万美金聘请编剧和导演,最终将《沙弥走进少林》搬上了国际舞台。这场演出是武术表演走向国际与舞台艺术结合的首次,剧中由一老一小和尚的谈话引出一场场不同武术内容的表演,同时配有对少林神功的讲解以及较真实展现武僧的寺内习武、坐禅的大致情景。在武术编排上注重追求艺术的造诣,故事情节不仅仅是服务于动作的展示,更主要的是通过武术历史的还原,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2.4.3 武术舞台剧的兴起

2.4.3.1 武术自身的艺术特性

中华武术是经过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而且流派繁多、拳法多姿,寓攻防技击于表演中。它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有艺术表演的技巧和美的韵律感,演练时要求内外相兼、身心兼备,也就是内在的意识、呼吸和外在的肢体动作有机的配合。

武术套路形式,是一种具有距离的攻防技击的再现。它用艺术形象再现技击,讲究“似象非象,离形得似,意真神似”高度艺术感的程度。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我学习武术已五十多年[7]”。武术对戏曲与舞蹈产生影响的同时,也积极地从他们当中汲取养分。武术的形式美、神态美、意境美等都是大胆借鉴、吸收的结果。武术舞台剧通过舞台用武术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故事情节,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而这种具有武术特征的交流造成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激发。武术动作表演具有刚劲有力、快慢相间的神韵更满足了人们对武术的欣赏。武术在舞台上有很好的表现力,现场容易调动气氛,便于与观众进行交流。

2.4.3.2 武术舞台剧《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的风靡

2002年以后,舞台功夫剧创作,是少林文化传播形式从纯粹展示表演到综合艺术化表演的创新与跨越。武术自身的艺术特性,为武术舞台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发展,武术舞台剧逐渐增多,《生命之轮》、《少林魂》、《少林雄风》相继问世,每一部剧目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由少林武术馆推出的《少林雄风》,经过多次修改后,重新推出《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制作专业,剧情感人,动作设计细致并与剧情配合协调,还取得了商业和专业上的巨大成功。该剧讲述了一次战乱,一对母子失散后,被少林武僧救起的孤儿惠光,如何在少林寺众僧的关怀和教诲下,习武成长的过程以及母子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该剧独辟蹊径,将少林武术的禅、拳、功、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武艺精进,品德纯高的少林功夫,以及习武御邪,崇高和谐的武魂禅意。

《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以少林功夫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融合了话剧、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创编出“武术舞台剧”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使少林武术更具有美感、更具观赏性。它是首次在百老汇演出的中国内地戏剧作品,并获得了特别演出体验奖提名“艾米奖”提名。这对中国武术舞台剧起到了深远的重大意义,不仅奠定了武术舞台剧类型化的基石,还给予了武术进入演出市场的充分肯定。

在此之前,保利剧院的《寺院内外》《功夫诗九卷》对功夫给予了脱胎换骨的诠释,并且极好的将传统文化涵盖并表达出来。近年来红剧场的《功夫传奇》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和观众的认可。武术舞台剧正逐渐走向繁荣。

2.4.4 武术舞台剧的类型化

武术舞台剧类型化的标志逐渐明显,而且其称谓早已在2004年就出现。首先从数量上看,国内以武术功夫为题材的剧目近几年已逐渐增多,而在功夫题材的武术舞台剧中,少林元素占据了武术舞台剧的大半壁江山,少林功夫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符号,在国内外均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容易产生共鸣。从制作上而言,舞台剧大都具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繁衍出了所谓的棍棒产业链,这些都成为这一命题成立的基础,其市场效果、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的反响非常好。这也不乏能够做到长期演出的精品之作,这是类型化成立的依托。因此,从发展方面来说,武术舞台剧的类型化是一种进步,它反映了武术以及演出产业的成熟和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类型片并不意味着其在艺术上是成功的。舞台演出对艺术性的要求很高。从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功夫舞台剧大多叙事苍白,仅仅为了展示功夫而展示,缺乏舞台表现所必须的柔美感,不少甚至可称得上有些粗糙。在此,必须认识到,功夫舞台剧不是棍棒加拳脚,而是通过艺术化的肢体语言呈现少林武术的灵魂或精髓。

2.4.5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武术舞台剧的影响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他是运动着的。中国武术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西方文化的强硬进入,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促使武术发展也有了急剧的变化。武术舞台剧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也是武术与戏剧的结合。实际上二者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佛教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受东方文化影响,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渐悟转变成顿悟。武术是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运动,但竞技武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追求高、难、美、新,从主观到客观。戏剧起源首先就是模仿欲,这一点与武术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就如武术当中的象形拳。它也是通过人对自然动物形态模仿而创造。武术套路作为个人表演项目,也充满着极大的表现欲望,这实际上是人的一个戏剧愿望。武术通过戏剧形式出现,正满足了人们这一想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是因为超脱了生活的艺术才能博得观众的青睐。

2.5 武术舞台剧发展的现状

2.5.1 武术馆、校是武术舞台剧发展的主体

武术舞台剧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依靠的的是武术馆校。现在国内外演出的剧目基本是演出公司与登封各大武校的合作。根据河南省登封市体育局相关文件,把当地武术演艺队伍大致分为三类:少林寺院武僧团、河南省旅游局武术馆表演团、塔沟集团、鹅坡集团、小龙集团表演团列为一类表演团队进入国际表演市场早、身价较高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中型武校和富有表演经验的,如研究院、棋盘山、武僧文武为二类。还有些小武校,长期以临时组团出国表演为三类。

随着国际武术市场的开放,登封武术演艺产业初步形成。目前每年在国际武术市场上的表演团队大体在20个左右,逐步开发了东亚、东南亚、东欧、西欧、北美、澳州等地的武术表演市场。春晚的表演和河南省大型武术演艺精品工程《风中少林》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成功推出,使传统武术演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变。2009年北京旅游局和体育局联合推出功夫剧《什刹海》,演出人员基本上都是专业演员和运动员,舞台运用了LED,其技术水平和舞台效果是其它武术剧之上,也是唯一一家由政府出资的项目,演出效果具现代化。

2.5.2 武术舞台剧合作形式和经费来源

武术表演的发展是市场决定的,武术节目演出的合作形式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自产自销,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资金雄厚和人际交往涉及面广的大型实力公司,如保利演艺公司,他们不仅自己创作武术演出作品,而且还有自己的功夫明星表演团。这种形式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自己投资,或通过银行等其他融资手段完成,基本上是独立完成资金的投入。第二种是外方提供资金和市场运作,我方只负责演出人员和演出节目。这种形式现在说来,是最为事半功倍的方法,各取所长,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在自己本身就不擅长的行业当中。但这种形式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自己没有自主权,只是负责节目质量和人员问题,再次收入也不太稳定,没有太多的收入,很难有较大的突破。第三种是政府投资型,此类形式在我国有很大的优势,如:实景音乐大典《禅宗少林》、舞台剧《什刹海》,比较容易调动可利用资源,有资金投入快,进程速度快等优点。2006年,借助世界传统武术节、实景音乐大典《禅宗少林》等大型活动,登封旅游全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了400万人次,同比增长34%,其中入境客人近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42%,社会效益近20亿元。少林武术馆演武厅就接待达200万游客。

2.5.3 武术舞台剧的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从近些年来上演的武术舞台剧来看,大部分剧情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少林传奇的故事,其它武林传奇故事较少,还远远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欣赏品位及需求。武术舞台剧应该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以多样化表演的形式发展,结合京剧、舞蹈、杂技等其它艺术元素,一切以观众与市场为导向,积极挖掘发展自身的艺术价值。在这方面新旧版的《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与天创公司的《功夫传奇》及《什刹海》等武术舞台剧则运作的比较成功,尤其是《什刹海》的舞台剧,在以武术元素为主的基础上,加入杂技、舞蹈,并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LED效果,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高了人们的欣赏品味。

2.5.4 具有武术表演指导和设计的综合人才匮乏

“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6]”。一项事业要想得到发展,毫无疑问,人才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它是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武术表演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他的魅力取决于创作者的修养和综合才干,观赏者的素质和品位,这样的艺术才能完整。武术表演的发展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懂得表演艺术,懂得武术文化、武术技术的专门人才,他们是武术表演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而目前武术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是,精通表演的不懂武术专业技术,武术专业水平高的又不懂艺术和表演。因此,影响了武术表演的发展与普及。

2.5.5 具备武术表演能力的人才匮乏

相比数量来说人才质量显得更为重要,“现代人才学认为:“人才质量的实质是指一个人的智能结构,而智能结构的基础是知识,心理表现是智力,行为表现是能力[7]”。人才的质量包括知识、智力和能力。那么作为武术表演的专业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其中至少要具备较高的武术实践技术水平和表演能力,也就是要能演“武戏”也能演“文戏”。武术出生的影视武打明星李连杰、于承惠、于海、赵文卓、付春华、王宝强等是武术演员中的佼佼者,他们曾经是专业武术运动员,有很高的武术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的表演能力,但是毕竟是少数。退役的武术运动员及武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加入影视行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做武戏的一般演员,或是替身,他们缺乏的是文学修养和艺术表演能力。

2.5.6 市场占有率偏低

这些年来,国内、外的武术的演出和大型活动的团体武术表演大部分是由武术学校学生承担,演出主要场所在国外、演出场次的平均数量远远大于国内。少林鹅坡武校校长梁少宗说:“武术演出在国内主要是一些公益性的演出,远远没有达到盈利的目的,现在的演出主要靠国外的商业演出获得一部分经济利润,而这些利润也只能达到养活演出团的基本水平”。可见,武术舞台剧由于发展时限比较短,市场份额还是非常低的。同时,由于武术舞台剧的演出主要是在国外,在国内的演出比较有局限性,只在大城市才有。所以观众的了解情况不是很乐观,没有观众的参与,导致国内市场的低迷。

2.6 武术舞台剧发展对策研究

2.6.1 成立专业武术演出组织

武术演出组织是武术演出作品的主要生产部门,具有改善武术表演现状,将所有资源高效整合的能力。专业团队组织能够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可以产生更多吸引观众的武术作品。美国的演出业空前绝后的繁荣与美国的政策和系统的艺术机构设置有着紧密联系。成立专业的组织研究部门对武术多元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对武术表演作品的质量和系统性能起到引导作用,对武术演出质量的重视,无疑是武术演出整个环节最为重要的部分,正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东西自然能获得相应的市场。武术表演人才包括复合型的武术演员和创作型的武术表演编创人才,都为武术运动员增设了一条生存之法;专业表演组织的增加对武术的表演市场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武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术演出组织建立的主要任务:(1)完成对中国传统武术及其文化的整理、提炼以及开发,撰写符合武术演出的武术剧本。(2)对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挖掘和输送,包括演员、管理人才、创作人才等。(3)对武术演出专业产品的整合。主要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做到资源的最佳整合。外国编剧由于不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很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的体现在现实作品中。(4)对市场的调研和把握,以及走向市场的策划。(5)极力开发武术外延产品,可持续发展武术产业链。如同步发行图书、游戏、纪念品等

2.6.2 武术舞台剧创新发展,吸收多元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各门各派都基本具有自己的理论和历史。但进入新型的现代化社会之后,特别是与多媒体、科技化的碰撞,中国武术也应与时俱进。正如众人所论:“武术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竞争,武术演出也在不停的发生改变,从专业的音乐、服装配合到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天马行空的舞美、舞台造型,给武术简单的演出披上了绚丽多姿的外衣。正因为外在的美丽,才不得不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人类文化的积累,是提高人们的素质、产生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社会借着文化才得以进步和发展,而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生机和力量。创新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创新成就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所以说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文化艺术行业生存发展和有所成就的根本动力。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舞台剧是一种外来品,是西方人造就的产物,武术是中国的文化,武术舞台剧是中西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武术的创新和发展之路。只有创新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得到市场的认可。就如加拿大演艺品牌“太阳马戏团”,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做到了总收益是其它世界最大的两家马戏企业——林林兄弟马戏团(Ringling Bros)和巴纳姆及贝利马戏团(Barnum&Bailey)花了100多年才收获的骄人战绩。

太阳马戏团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们信奉的一句话“在竞争中制胜的唯一办法就是打消竞争的念头”。那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创新。太阳马戏团的竞争之法不是竞争,而是创造了一片非竞争性的崭新市场空间,摆脱了竞争。由此吸引更新的客户群,达到更好的盈利效果。

武术舞台剧借着高科技的舞台设置的包装,完美地诠释了武术博大的文化内涵,凸显了武术现代化的五彩斑斓。人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实现武术现代化,本质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综合化。

2.6.3 武术舞台剧的市场开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市场为依据,以消费者喜好为导向。随着近年来演艺事业的繁荣,各种政策的推出,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武术作为中国的特色传统项目,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承载中华精神的优秀产品。中国演艺事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而来,从传统的政府拨款——创作——演出——获奖——亏损——收场的模式走来。现在要做的是开发新的模式以求未来的规模化发展。

2.6.3.1 武术舞台剧市场开发的定位

市场定位是指确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将通过何种营销方式、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以示在目标市场与竞争者的区别,从而树立企业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武术舞台剧是武术与西方文化产物的结晶。因此我们的定位要有国际化的高度和视野,打破以往固有的模式,追求创新形式。

2.6.3.2 观众受众定位

舞台剧是一门高雅艺术,观看者需要获得较高的精神享受和自我观赏价值的认可。在马斯洛需要理论中说到:“人只有满足了生存需求、物质需求以后才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武术舞台剧定位在中青年人群,原因有三:其一,他们有支付能力;其二,他们有较强的精神欲望;其三,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武术舞台剧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艺术演出形式,进入到人们的精神需求序列当中,就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要求。武术舞台剧的受众定位在高薪高素质人群之中,这样有助于保证武术舞台剧的经济利润和培养观看武术舞台剧演出的市场后备力量。美国有音乐剧,现代舞,意大利有歌剧、芭蕾舞剧,中国除了京剧,还应该有武术舞台剧。创建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品牌势在必行。

2.6.3.3 品牌定位

品牌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依据,也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保证。在产品形式多样、异曲同工的今天,成功打造一个品牌,品牌定位已经显得举足轻重。好的品牌定位是武术舞台剧类型化的保证。专业性的品牌定位是武术舞台剧的显著特点,中国武术有最好的技术内容,有充足的演员阵容,有悠久历史形成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武术舞台剧专业性定位的保证和依据。武术舞台剧应走入高端实现武术高雅化。从制作细节上来说,首先,作品剧本内容的选材要有深刻含义,易于用武术肢体语言表达。这样在宣传推广中更容易给人们留下印象,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再者,武术作为人体艺术,丰富的肢体语言打破语言的限制,做到用世界化语言表达中国的故事、传达中国传统文化。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武术工作者,不仅要在本专业上出类拔萃,同时要懂得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并且能用肢体言语把自己的思想进行编译。

在主题定位上应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故事情节,以武侠小说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充分表现武术本质特点,武术人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容情节,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也易于理解与鉴赏。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用文化内涵进行包装,建立起民族品牌意识,将大大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所以我们要做到雅俗共赏,立足国内,放眼国际。

2.6.4 武术舞台剧市场运作模式选择

武术在供与销上,由于缺少市场运作,使得生产萎靡不振,难以达到以武养武的效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武术必须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在“武术”、“效益”、“市场”这几大支点上下功夫。在国外,法国有“红磨坊”,美国有“百老汇”,加拿大有“太阳马戏团”,日本有“四季剧团”,面对这些优秀的组织,我们不仅要学习提炼,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引用和提升。

2.6.4.1 制作人制

西方对制作人制的解释是“首先版权代理公司将制作权以某种形式卖给制作人,之后从融资到策划,从选择编剧、音乐、导演、编舞到舞美、灯光、服装及全体演员签约以及从订购剧场档期到与广告、票务公司合作,均由制作人及其工作队伍完成。也同时说明制作人必须对整部剧的经济投资和收入负责[10]。西方制作人制度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运作也是十分成熟。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完善,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在中国特殊的体制下,由政府组织、牵头、引导武术正规演出更为重要,同时政府也可以委托给制作人完成活动的具体事宜。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武术中介机构的生长,完善武术市场的系统和规模。

2.6.4.2 剧产业链

为了塑造品牌,建立相关产业链,不仅是为了通过衍生产品获得经济利润,更多的是为了巩固武术舞台剧剧种的品牌形象。武术作为本土运动项目,造就“明星”是十分有必要的。电影业有一句话:“由音乐剧向影视业的产业链是国外音乐剧产业的惯例”。武术产业的发展同样有自己的惯例,那就是武术向旅游产业、培训产业、衍生产品的开发。武术舞台剧的衍生产品还有影像类、图书类、服装类、小商品类等等,开发这些衍生产品,提高武术舞台剧的附加值,有利于市场利润的扩大和延续。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武术舞台剧是“以武术元素为主体内容,以武术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展开的具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2)武术起源于人类求生存、争生存的本能行为,发展于军事战争中,武术剧作为作为武术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3)武术舞台剧是武术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武术文化产品,是武术表演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因素决定了其形态的转变。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武术的功能体系的价值定位和取向的侧重,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方向。武术舞台剧就是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而成的。(4)武术舞台剧正处于发展阶段;现今的武术舞台剧的制作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自产自销、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武校与政府的合作。(5)武术舞台剧应注重品牌定位,应以高层次、高水准、高水平的标准的进程发展。

3.2 建议

(1)高效率整合有利资源,培养武术表演复合型人才;保证作品质量,促使武术舞台剧演出市场系统化,作品形式多样化。(2)注重“人才”,以人为本,实现武术的创新化;追求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武术的本质不变,还要不断汲取、吸纳其他艺术的精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烘托和诠释更好的武术舞台剧演出,提高观众的欣赏兴趣和感染力。(3)武术舞台剧的模式选择主要是“制作人”形式,可以推行“大小结合”的方法,“小”指的是工作室之类,“大”指的是有专门的组织机构。(4)利用相关产业链巩固武术舞台剧剧种的品牌形象;打造功夫明星,推动武术的旅游产业、培训产业和衍生产品的开发。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编写组.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阿·波波夫: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徐 才,张文广,周西宽等.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6]张俊生.人才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23.

[7]郭庆平.武术产业的开发及发展趋势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

[8]熊建设.我国体育舞蹈竞赛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9]蔡体良.舞台与空间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0]刘秀乡.发现启示-漫话舞剧与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舞台剧武术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舞台剧
舞台剧
武术
舞台剧改编电影
舞台剧《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