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武术双语教学探析
2012-08-15吕化
吕 化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 研究目的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信息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带来了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社会个体需求的深层转变,随着我国国家实力迅速成长,全球性的“汉语热”、“武术热”,表现出世界积极关注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 5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英、泰、印尼等国更把汉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2]。每年来中国访问学习传统文化的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更是不计其数。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国武术也正迎来了她的时代发展契机,传承着她在当今社会的历史使命。今天的中国武术已经实现了“由原先的‘格杀术’到‘运动武术’再到‘文化的武术’”[3]的转型,成为了中华民族形象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进行世界传播的绝佳选择之一。
高校作为培养留学生人才的重要场所,义不容辞的承担起高素质复合型中国文化传播使者的培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推进实施留学生武术教学,更显出其深远的文化传播意义。但是目前在中国高校,武术双语教学尚方兴未艾,虽然有不少学校开展了武术双语教学,但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她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课型,亟需探索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武术双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项目负责人通过近几年的武术双语教学经验,着意规划普适于高校特色的武术双语的教学改革与可行措施。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期刊报刊汇编、分类、相关文化传承与创新、武术双语教改方面专著、论文,重要的会议论文等,以揭示武术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2.2 专家访谈法
在对文章内容和理论基础的剖析分类的基础上,列出访谈提纲,对涉及到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教育学、文化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以找出理论背后的文化、教育学背景,为全面的认识和研究武术双语教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全面应用提供建议。
2.3 逻辑分析法
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访谈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双语教学现状
虽然武术文化传播伴随着蓬勃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交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始,但目前武术双语教学实用性研究尚处于理论实践研究的初期。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武术技术的扎实功底、较好的外语语用能力和对武术教学规律的认识等四个基础方面。而这四点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教学环境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严重阻碍了武术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整体上看,武术双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建构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解决四个关键问题,满足教学需求。目前武术的教学还拘囿在以教师教为主、重技术、轻理论、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充分调动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积极性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有效解决武术文化传承、技术传承、外语语用能力和教学规律认识问题是正是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武术双语教学探索的切入点。
目前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正朝着年轻化和高学历的方向发展,根据对河南省99所高校体育师资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比率不断提高,截止到2011年,全省高校武术教师平均硕士比率占48.9%,这就为武术双语教学提供了师资方面的基础,再通过不同方式的继续培训、研究生进修,加以积极的引导,不断培养他们对于外语口语的语用能力水平,结合武术的语言环境熟练掌握常用的武术外语术语,双语进行武术教学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希望利用教学这一平台达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目前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部分高校尚缺乏对素质教育深入认识,教育思想转变不够彻底,教育理念缺乏更新。武术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缺乏培养土壤。
(2)目前各高校武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含糊,学科设置重复,限制了武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有的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人才’,有的学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还有的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还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均为中小学体育教师”[4]出现同为体育学科下的学科设置重复等现象。这种目标培养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武术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处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武术双语人才的培养就更难有清晰的着落。
(3)双语教学模式缺乏强有力的理论研究支撑,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都缺乏统一的标准,甚至双语教材缺乏宏观层次的设计,既懂技术,又能轻松使用英语教学的复合型师资人才培养需要必要的时间周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在经年练习体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再进行语言文化的学习同样需要较长时间周期的培养。因此就造成了目前武术双语教学多侧重于技术传授,限制了哲学思想、情感、文化等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
(4)双语教学中,室内外的教学的环境变换,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否,授课人数的限制等都制约着武术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3.2 武术双语教学可行性措施
3.2.1 明确武术双语教学目标,加强学科研究与建设
被誉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设计师”的克拉克·克尔(Clark.Kerr)曾把战后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多元化巨型大学”,他认为其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授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5],这三大功能就是“多元化巨型大学”的主体,是相互联系而密不可分的。因此,武术双语教学应从改变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入手,建立素质教育培养武术人才的整个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突出其高超运动技术的实用性;理论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武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利用或培育各种渠道,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理论渗透成果,为学生提供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文化平台,达到提升人才文化素养的目的,为实践具有创新思维、服务意识、专业体系、科学文化内涵的新型武术双语人才提供基础。
3.2.2 加强对武术双语教学重视和武术教学的主体地位
双语教学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中一项特色内容。限于上述武术双语教学四个方面的教学难度,高校往往难于顾及。因此,学校应从传承文化创新、发展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角度,大力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武术教师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从而推动双语教学有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践,并不断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奖励措施,提高武术教师学习提高的积极性。武术双语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她是武术与外语的交叉课程,由于武术理论通常是以文言文或半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传承的,这样在翻译这些拳谱和歌诀的时候需要首先翻译成白话文再进行英文翻译,因此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加深对武术知识的应用与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水平。但是,武术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地位是毫无疑问的,在翻译词汇中,有些如:太极、无极、阴阳、四象,甚至一些谚语歌诀是用很少的字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词汇可以直译,并记录下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所以,作为媒介的外语需要服务于武术的学习,其双语教学考核和评价也应加大武术知识的主体份额,并兼顾外语语用能力的提高。
3.2.3 发挥区域特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6]武术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要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特色拳种以及不同高校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的优势内容。办出特色,教学内容应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中收获学科生命力。精品课程的建设需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形成科学化的学科内容、基本范畴、基本分类、课程结构以及基础教材与特色教材的地位和比例分配。结合适用大众的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健身休闲多挖掘承载的文化内涵,运动竞技多体现科学化、规范化、简洁易操作,即体现民族特色又便于国际国内赛事的技术操作。
3.2.4 注重高素质双语师资的培养
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授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学校加大对武术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外语语用水平的提高。由学科带头人组成攻关小组,一方面从事本地域特色武术拳种的挖掘、整理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武术双语教学内容,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并准确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知识逻辑。通过留学生走进来,骨干教师出国走出去的方式以武术教学为平台来强化英语的运用能力,鼓励高学历武术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带动整个武术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常用的武术双语教学用语有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的动作语言和情景氛围的设计营造武术常用语言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视、听等感知觉的调动,帮助学生运用英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使入门学习变得相对简单,便于学生获得灵活运用常用词汇、术语的能力。
3.2.5 高水平武术双语教材编写
目前武术双语教材主要表现为国家推广基础竞技套路双语教学教材和传统拳种的外语教材,零星而缺乏体系,翻译不严谨,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基本处于低水平重复发展。因此,武术双语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对传统武术挖整、结合社会的需求形成连续、分层的科学体系,外语的翻译应适应于我国学生的实际水平。在不断试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遵循武术学科的发展规律编写武术双语校本教材,在内容上应在科目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周课时、单元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有规范的设计并保持内在的连续性和逻辑关系,为教师备课和学生系统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3.2.6 借助对外交流,提升民族形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间宽领域,深层次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也逐步增强,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符号之一和孔子学院一起迈入世界高等院校的学术讲坛,日益凸显出其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功能。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和地区[7]。武术双语教学可以直接作为孔子学院体育文化特色课程,强强联合服务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亦可以以此为契机,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3 总结与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武术双语教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体,是未来国家软实力水平的体现和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量力而行,切记急功近利,应着重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格出发,丰富武术双语教学内容、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解决专业试点、师资培养、教材编撰、教学模式设计等问题。在不断深入学习武术内容的同时兼顾英语水平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1]光明日报.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EB/OL].[2011-12-23].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2/23/c_122470855.htm,2011-12-23.
[2]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28.
[32]王 岗.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28-1331.
[4]刘 轶,蔡仲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历程及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74-75.
[5]克 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36.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2010-07-29.
[7]国家汉办.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2011-O5-28].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