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传承濒于失传的因素及其对策的探析
2012-08-15张宣
张 宣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在相互融合。随着这种步伐的加深,很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冲击,不断地在流逝着,甚至被本土的人民所遗忘。我们总是会说自己的国家承载着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历史,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当然也背负着这样的命运。可是当我们回头观望的时候,我们总是不禁会问,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为什么没有以它的独特魅力走向世界?为什么发展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被妥善保护而是会逐渐流传?这些都需要也值得我们这一代的武术人去深思熟虑,因为传统武术在当代发展中的断层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传统武术的定义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传统武术强调人与自然、身与心、形与神的和谐统一,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的心理、生理和环境的高度协调。在身法上形神兼备,进退自如,是中国古代人民文化与智慧的高度结晶。
2 传统武术传承困难的因素
2.1 自身特点的约束
2.1.1 技击性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落后,人们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在劳作的过程中或是追禽逐兽,或是争夺部落领地,这种人与兽或是人与人的搏斗中技击能力都占着主导地位。在传统武术习武者的切磋对抗中,技击能力的展现是最主要的目的,但是随着千百年的流传,很多传统武术演变至今都只是一种武术套路的形式,失去了最基本的技击性。所以这种套路形式很难吸引现代青少年的兴趣,很多人都转向跆拳道以及竞技武术的练习,很难使其进行传承与发展。
2.1.2 师承性
首先,由于受封建思想的约束,传统武术的保守性主张家族的血缘宗亲为根本继承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很多想学者都被拒于门外,从现代科学地选材角度来说这些继承人未必就能参详其意,将其发扬光大,很多都只是学到这些武术精华的一部分,这从最基本的环节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命运。其次,很多的师傅在传授的过程中,总是会有所保留,甚至不将自己最厉害的招式传于弟子,这就使得很多优秀的传统武学技艺在一代代的传承间流失,技击效果也大不如从前。直至于今,有的传统武术派系由于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也就随着武术大家的辞世而销声匿迹了。
2.1.3 长期性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拳离手,曲不离口”,武术要想追求技击性,达到一定的境界并不是件易事,这不仅需要在时间上日积月累的沉积,更需要在身心上长年累月的磨练。有时候一个动作往往要练上几年才能见到成效,这就需要习武者要有恒心,不能操之过急。但是,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方式的高科技化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之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投身武术的练习,这就使得传统武术与现在社会产生一些误差。
2.1.4 繁杂性
从内容上来看,很多种拳种分为拳术、器械和对练,每一种器械和拳术都有不同的套路,有时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做一些“喂手”,很少进行实战的练习。此外,由于内容的繁琐,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一遍两遍的记不住,就会对此产生厌烦,甚至不想学。从体系上来看,据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考证结果显示“:源流有序、拳理明断、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种类的庞杂让学习者往往只是从地域上来选择,只是学习当地或是附近的拳种。长久下来,那些有特色的小拳种或是鲜为人知的地区,就会与习武者形成一种隔离,拳理技术不能被收集保存,继而便在中国传统武术的长河里烟消云散了。
2.2 民间开展的困迫
2.2.1 社会形态的变革
民间是传统武术发源的基地,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摇篮。民族传统武术是人们在自然界的长期劳作中,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祭祀活动、军事作战等内容于一体的活动。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曾经在这里枝繁叶茂,各种传统武术派系百家齐放,百花争鸣。我国古代的民间体育是以农耕经济作为发展的主体,具有着浓厚的民间民俗特色。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耕文化被日益边缘化,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事实上,“对传统武术自我维系,来源于我们自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心,来源于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2.2.2 竞技武术的冲击
竞技武术最初来源于传统武术,结合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规则形式,骆莉莉、王斌在《中国武术“双轨制”走向国际化探蹊》中提出,竞技武术是“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以追求优异运动成绩进行训练和竞赛活动。”放眼望去,现在国内的许多武术比赛,不管是全国性的武术比赛还是地方性级别的赛事,竞技武术项目,如竞技套路和散手都是比赛的种点项目。甚至从一些武术之乡的学校来看,他们只将竞技武术项目列为学校培养的重点,将获得竞技武术的比赛名作次为培养目标。当竞技武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武术后继无人,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2.2.3 价值功能的退化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多人在追求养生的时候才会想起传统武术。同时,社会化的分工使得人们竞争日趋激烈,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使得现代的人民出现身体和心理的疲惫,而此时传统武术作为人们缓解疲劳,养生健体的一种方式时发挥的只是它的健身功能,而失去了其它功效。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传统武术连健身功效也被人们所忽视,那么它将何去何从?
2.3 高校传统武术教育模式的缺失
2.3.1 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实践运用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武学修为、拳理机制、训练体系都寓理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统武术理论以“阴阳变化”这种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本思想,演绎出对立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等,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这些哲学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而在培养武术人才的高校,只是一味重视技术的练习,忽视对学生们的德育教学。很多课程设置都只是介绍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只拿出很少的课时讲解武术的哲学修为,使得传统武术中的大量资源、素材没有被好好利用,学生不能理解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全面地垄断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使得高校的学生与地方性的武校学生相比,武术的技术性不如那些从小就训练的孩子,在武术理论只是方面也是知道的寥寥无几,失去了高校人才的主体优势。
2.3.2 竞技武术占主导地位
调查研究发现,在一些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来设置的一些传统武术的教学最后在开设的过程中会以竞技武术的形式来实施。一方面是社会就业的压力,因为当今社会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很多学生会发现传统武术在社会的就业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压力,有时学校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机会也就会随着竞技武术的模式来,传统武术也只是一带而过。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就没有对传统武术引起重视,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学校的师资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都严重匮缺,这使得学生感到受歧视,本身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3.3 体系的非标准化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没有形成标准化、统一化的演练模式,在高校中,想要系统地开展,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体系。根据传统武术史、技、理完整的体系,一般要有规范的基本技术、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科学的理论体系。
2.4 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体育竞技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代表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符号,引领着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世界许多边缘和弱势民族的传统体育受到以奥林匹克为标志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甚至在全球化的阴影下被弱化,代表中国五千年东方文明的传统武术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以及像NBA、世界杯等赛事的大力传播,现在许多青少年都为西方的体育赛事所吸引,甚少关注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为了迎合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在各省市级的体校和学校教育中,都是将西方体育列为学校体育的项目,所以在西方体育的长久打压下,中国的传统武术遇到了极大地挑战,长久地无人问津,便在西方体育的笼罩下逐渐失传。
3 统武术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管理体制,促进纵向发展
为了促使传统武术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应该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在现有武术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责任和权利,从单一的政府管理向政府宏观调控为主,社会的公共化管理模式转变。
3.2 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一同走出去
随着竞技武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武术逐渐却逐渐走向落败,所以,传统武术应该吸借鉴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必须要形成较为完善的训练、教学和推广宣传机制,改革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与竞技武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借着竞技武术走向奥运会的契机,将传统武术的文化与之融合,共同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的魅力。
3.3 改革比赛制度,加强学习交流
传统武术也要改革创新,走上赛场,设立比赛项目,使各种传统拳种以比赛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眼帘。同时在比赛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同时要调动媒体的力量,不仅是要转播赛事,赛后还要对这些名家进行访问,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拳种的由来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武术。加强“优秀武术之乡”等各地的传统武术评选活动,让武术的发展不只落在个人身上,这样不仅增强了武术的观赏性,也给民间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3.4 加强高校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家露本丝·本尼迪克特说: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华夏先民的实践活动。高校作为武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应该促进习武者的文化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的培养,而忽视武术本身文化内涵的教育与传播。只有充分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才能用武术的教育功能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使他们提高事物内在练习的认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够加热爱,更好地发扬武术的教育功能。
4 结论
(1)在现代化社会中,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师承性、繁杂性和长期性是制约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吸收竞技武术的优点,改革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
(2)传统武术具有多功能性,而在现代社会主要是发挥它的健身功能,技击性已逐渐消失。
(3)传统武术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集文化教育、技击、健身、医疗、养生、哲学于一体,应该保留和推广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结合奥林匹克的切入点,将传统武术文化推向世界。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亚慧,代凌江.传承与变革——论传统武术的自我维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8-140.
[3]洪 浩,范会玲.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4]刘学谦.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身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5]武 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