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探析

2012-08-1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际会计会计专业国际化

孔 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在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下,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三大主要城市经济圈。珠三角已经连续二十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里集中了区域内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和最先进的技术,成为了整体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对国际会计人才形成了长期的旺盛的需求,然而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广东省内外高校培养的国际会计人才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人才缺口较大,因而,珠三角地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应成为各高校招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1 珠三角用人单位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网络招聘目前已成为各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它具有成本低廉、受众面广等诸多优势。本课题组于2012年7月从“智联招聘”刊登的近一年2952则广东省会计岗位招聘广告中搜索得知,其中有630则招聘广告需要涉外会计,涉外会计的人才需求占所有会计人才需求的比例为21.5%。

课题组从2012年上半年“智联招聘”刊登的招聘涉外会计人员广告中,随机选取126则广告进行调查,被调查的企业包括新加坡、美国、英国、印尼、泰国等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均表示“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外语能力”是他们最重视的人才素质,并且“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软件操作”、“责任素养”等因子也是涉外企业要求专业人才必备的综合素养,如表1所示。然而,这些应具备的素质在目前各高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表1 珠三角地区涉外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因子

本次调查的外资单位有46%表示他们并不经常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89%的外资企业期待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顶岗工作,67%的企业认为目前各高校的国际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经过企业培养1年以上才可能正式上岗。这表明,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距仍然较大,离企业期待目标仍然较远。

2 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各高校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主要有三种模式:(1)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即“2+2”,“3+1”,国内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继续深造的模式;(2)国外模式国内培养,即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办国际会计人才班的模式;(3)涉外人才国内培养,即专业方向为涉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含有国际会计知识的模式。

据调查显示,目前,广东地区高校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具有以下分布及特点:

(1)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所占比例较多,居三种模式之首,并且授课环境涵盖国内国外,“外语能力培养”相对完善。

(2)国外模式国内培养在广东地区高校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如表2所示),但“专业课程设置”、“外语能力培养”上相对完善。

表2 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院校

(3)涉外人才国内培养模式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主要为学生毕业生后到国内的中小企业服务,相比国际化的信息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图1 珠三角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布

2.2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数量分析

课题组从广东地区中抽取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7所高校的近4年的会计专业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A类、B类、第三批专科A类、B类的高校,调查范围较全面。调查结果发现,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数占整个会计专业培养数不到13%的比例,如表3所示,且培养出来的涉外会计人员许多未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珠三角地区对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国内法律法规的高素质、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表3 会计(涉外方向)招生情况

2.3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根据调查,三种不同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2.3.1 课程设置缺乏综合素质培养

调查显示,采用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的学校,80%均在课程设置上弱化了综合素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与国际视野相匹配的历史文化法律知识;不仅需要专业的实操技能,也需要与国际工作相匹配的沟通协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而绝大多数实施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提高,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仅在专业课程上加上“国际”二字,这并不是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质体现。

开设“2+2”、“3+1”等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中,70%并没有真正把国内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与国外学习配套连接起来,两部分的学习各自为政,国内的课程设置仅侧重本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把实现“国际化”全权交给国外教育部分,国外教育则侧重于语言的学习,并且同国内课程出现重合,并没有构建系统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以CGA的课程为例:CGA的核心专业课程有:“FA1 ( 财 务 会 计 )-financial accounting 1,FA2-financial accounting 2,FA3-financial accounting 3,FN1-financial management1 ( 财 务 管 理 ),MS1-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系统管理)1,MA1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1,MA2-management accounting 2,AU1 (审计)-auditing 1,AT1(会计学原理)-accounting theory 1。 ”课程主要以会计专业知识课程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责任素养等素质培养的课程。

2.3.2 外语能力培养参差不齐

调查显示,虽然所有的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都采用全英或者双语教学,但有40%的高校仅把外语当作一种形式,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并没有获得有效提高。

根据对相关高校学生的调查,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体现在“课本”和“PPT”上,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使用英语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涉外人才国内培养模式中,95%以上的涉外会计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袭用本土化教学模式,“国际化”只体现在某些课程的名称上采用“国际****”字样,但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还是教学语言上,仍然以本土教学为主。

以某高校“涉外会计专业”的课程为例,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基础与实务、会计电算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体现国际的课程只有: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外贸会计、西方会计、外贸英语视听说,仅占所有课程28%的比例。

2.3.3 专业实习参差不齐

根据调查,只有50%的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的高校可以提供涉外行业或业务的专业实习机会,部分高校并没为学生提供涉外行业或业务的实习机会,主要实习仍以本土实习为主。

40%的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采取的专业实习方式以国外打工代替,而工作行业及业务则鱼龙混杂,有的几乎根本不涉及专业方向。60%则选择回国参加学校提供的专业实习工作,但其中,也只有10%左右的高校提供涉外行业或业务的专业实习机会。

以某高校实习单位汇总表为例,学校主要为学生提供本土相关行业或相关业务的专业实习机会,却缺少到国外的企业或者国内的外资、合资企业实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外资企业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表4 某高校学生实习部分汇总表

3 高校国际化会计教育现状与外资企业会计素质要求的差距分析

目前,广东地区国际会计专业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远没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量和岗位要求。而且,每一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表5 广东地区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能力培养上具有语言环境优势,但其专业课程以本土化为主,且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实习经验上也出现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而且,由于其相应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仅仅是为了“国际化”而开设“2+2”、“3+1”等模式,有的学校甚至尚未获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开办资格,造成学生求学归来后,所获得的文凭不受认可的现象。

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相对完善,但在综合素质,外语能力和实习经验上,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涉外人才国内培养模式的课程主要以本土化为主,缺乏相应的专业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途径

4.1 统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标准,满足市场岗位需要

从“智联招聘”的企业招聘信息得知,几乎每个企业对涉外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是很趋同的,大部分的企业几乎都一致地要求其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三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却是素质不一,培养标准参差不齐。因此,各高校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上可参照企业的岗位需求,统一其培养的人才标准,以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走向国际化市场。

各高校可根据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工作内容”,规定其培养的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培养标准可围绕表达、演算、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自修、解决问题等核心技能作出明确的界定,通过统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共同的育人标准,将行业对各岗位要求对接至各专业课程的考核点中,以融入到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里,从而提高产学研的高度融合,最终推动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2 统一课程标准,搭建高校人才培养和国际会计岗位相匹配的框架体系

国际化的会计职能决定其对国际化知识的需求,国际化知识的需求决定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建立国际会计的职能管理框架体系,以职能框架为基础确定国际会计岗位的知识需求,从岗位知识需求出发有目的地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才能判断国际化会计岗位及职能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据此确定国际化会计岗位人才配备需求。

因此,各高校可根据国际会计的岗位框架、职责和工作内容规划岗位能力框架和知识需求,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中长期需求作出规划,以需求规划制定中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国际化会计人才岗位知识和能力评价模型,每年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情况,对存在差距的学生按维度归类,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模块。

4.3 聘请企业家开设选修课,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从课题组对三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调查得知,大部分的高校课程都没有涉及到对国际化会计人才职业素质的教育,然而,各企业对员工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责任素养等方面却非常重视,都把这些设置为基本的岗位要求。

各企业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讲授如何提升员工的沟通能力等方面比起高校的专任教师有更多真实的企业案例和实践心得,所以各高校都有邀请企业家进行某一专题讲座的做法,但不难发现,学生在聆听讲座当下是颇有收获的,却缺乏一个长期培训的机制,而且,时间久了,学生也慢慢淡忘了讲座的内容。为此,课题组提出聘请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到高校开设如《员工沟通》、《团队管理》、《领导学》等相关的选修课程,而且固定每周进行,这样,在教学效果上能达到长期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4.3 增设通识教育课程,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

三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能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另外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都缺乏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的元素。目前,各高校都开设有《形势与政策》等基础课程,但是课程的内容也基本以国内国情为主。

美国哈佛大学2007年开始便要求每一位入读的新生必须学习《分析推理》、《道德推理》、《世界社会》、《文化和信仰》、《世界中的美国》等课程,协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加深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同样,中国的各高校也可以仿效,开设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国际文化、国际形势的信息,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分析水平。

4.4 与外资、合资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实训实习关系

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在三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都并不明显。涉外人才国内培养模式的实习地点基本以国内中小型企业为主,分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外模式国内培养模式的学生即使有机会出国实习也因为在国外逗留时间短、企业不愿意承担风险等原因,只能担任服务员性质的工作,与其国际会计的专业联系不大。

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和岗位适应能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实训实习关系,可以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的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切身体验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国际化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前进入国际化市场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有效地提高国际化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国际会计又是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建立外资、合资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的通知[Z].财会[2010]19 号,2010,10.

[2]Stephen ARoss.Corporate Financial(5th EDITIOI),Mc,GrawHi11,2000.[EB/OL].2012-08-21.

[3]张雷.浅谈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4]刘玉廷.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J].会计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国际会计会计专业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国际会计职业动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8年全球调查报告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7年全球调查报告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6年全球调查报告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