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音节的初步研究

2012-08-06冯秀云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清化辅音制约

冯秀云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一、引言

采用形式语言学理论对我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的音节结构进行考察,论证中介语音节的首音是否存在辅音丛,并探究限制辅音丛的制约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Eckma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影响中介语的因素不仅有母语迁移,还包括语言的共性。而后者正是形式语言学中的主要流派——生成语法的中心课题,因此中介语语法进入了生成语言学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形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被引进到二语习得研究中,并对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关于中介语音节的研究主要包括音节的内部结构、音节对音段配列的制约以及语言共性的作用。

二、音节研究回顾

音节是一个心理单位,尽管没有单一语音上的对应物,但可由听话者从大量线索中重新组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韵律结构(Blevins,1995)。音节位于整个音系韵律层级的中间位置,介于音段层和音步层之间。音节存在内部结构,通常分为首音和韵部(由韵核和韵尾构成)。音节制约着音段之间的配列关系,并且为音系变化提供作用域,同时又是承载重音的基本单位。音节结构无法被直接感知,必须借助特定音系现象来推测音节的结构。如果一个音系变化以音节为作用域,那么通过观察该变化的分布情况就可以构建该语言的音节结构。国外对中介语音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研究多是针对母语迁移。Taron(1980)首次提出中介语的音节受到语言标记性的影响,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开音节这种无标记结构。此外,Anderson(1987),Bensen(1988) 和 Carlisle(1997) 发 现 英 语学习者在对强标记性辅音丛的掌握程度较差,多采用弱标记性结构进行替换。Broselow和Finer(1991)提出了“最小响度距离”(The Minimal Sonority Distance)这一概念。通过考察母语为日语和韩语的学习者对英语首音辅音丛的掌握情况,他们发现辅音丛中音段响度差距越小标记性越强,如果辅音丛中各音段的响度程度呈下降趋势,那么该结构的标记性最强,学习者最难掌握。这些研究都印证了Eckman(1991)提出的“结构一致性假设”(The Structural Conformity Hypothesis)(是指存在于自然语言的语言共性也存在于中介语中)。

近些年来,Major(2001),Lombardi(2003),Eckman(2004)以及 Joe Pater(2005)等采用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对中介语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就是母语的最终状态;二语习得过程就是母语语法的制约条件发生重新排列,并不断接近目标语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语言共性因素(语言标记性)与母语迁移的相互作用体现为各类制约条件的排列。在这一理论框架下,Hanson(2001),Broselow 等(1998,2004)对多种中介语(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音节模式进行了研究。Broselow首次提出了母语语法中存在“隐性制约条件”的观点——有部分标记性制约条件在母语中处于隐性位置,而在中介语中这类制约条件的作用会展现出来。她发现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读英语的C1VC2结构(C2为阻塞音)时,音节末出现了增音、删音以及浊塞擦音清化现象(例如将英语词 [viɡ]读作 [viɡ],[vi]或 [vik])。这为分析中介语音节的韵尾结构提供了线索。中介语中的增音和删音现象是母语语法迁移的作用,因为汉语普通话中不允许阻塞音作韵尾。而迁移无法解释韵尾清化现象,因为普通话没有塞音韵尾,这一现象是无标记性倾向所致——清塞音作为韵尾标记性较低,更为普遍。以下是汉语普通话、中介语和英语中关于韵尾结构制约条件的排列:

汉语:无阻塞音韵尾,无阻浊塞音韵尾>> 不可删音,不可增音,清浊保持一致

中介语:无阻浊塞音韵尾>>不可删音,不可增音,清浊保持一致>>无阻塞音韵尾

英语:不可删音,不可增音,清浊保持一致>>无阻塞音韵尾,无阻浊塞音韵尾

汉语的音节结构中“无阻塞音韵尾”排列等级最高,这导致制约条件“无阻浊塞音韵尾”没有在汉语语法中发挥作用,呈隐性状态。在中介语中,“无阻塞音韵尾”的排列与目标语语法相似,位于排列层级的低端,不再限制塞音韵尾的出现,这导致本来处于隐性状态的“无阻浊塞音韵尾”在中介语中处于主导位置,从而造成韵尾的清化。对“隐性制约条件”的研究成为目前中介语音节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考察中介语中辅音丛作首音的情况,探究汉语中的隐性知识是否会影响中介语音节首音的构成。前人的研究仅限于双音节和单音节结构,没有考察多音节结构,本研究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由于中介语的语法涉及母语和目标语的语法,因此简要介绍汉语音节结构以及英语中对双辅音结构作为首音的限制。

三、英语与汉语首音的对比

英语允许无首音音节的存在,也允许首音位置上出现辅音丛。首音位置上CC辅音丛结构最为丰富,根据Hammond(1999)的描述,首音位置上的双辅音为三类——sC辅音丛,Cy辅音丛,“阻塞音+通音”辅音丛。辅音丛的构成受到响度次序原则(Sonority Sequencing Principle)的制约,根据音段之间的响度差异,对首音位置辅音丛进行制约的普遍排列是:

*通音+鼻辅音>> *通音+阻塞音>>*鼻音+阻塞音>> *鼻音+通音>> *阻塞音+阻塞音>> *阻塞音+鼻音>> *阻塞音+通音①

通音与鼻辅音构成的辅音丛标记性最强,而阻塞音与通音构成的辅音丛最为普遍。英语的首音位置允许“阻塞音+通音”和“阻塞音+鼻音”以及“s+塞擦”结构的存在。这一限制体现为以下排列:

*通音+鼻辅音>> *通音+阻塞音>> *鼻音+阻塞音>> *鼻音+通音>>*阻塞音(除s以外)+阻塞音>> 忠实性制约条件,*阻塞音+鼻音>> *s+阻塞音>> *阻塞音+通音>> 存在首音,*复杂首音

与英语相比,汉语音节结构要简单很多。汉语音节的最大形式为CGVX,C代表辅音,G代表滑音,V代表元音,而X即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一个长元音或者双元音的后半部分。CV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汉语中不存在无首音结构。关于G在音节中的位置,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徐世荣(1980)认为它属于韵部的一部分,包志明(1997)的观点是它属于首音,与前面的辅音构成一个辅音丛,而端木三(1990,2007)则认为它属于前面辅音的次要发音位置。上述观点的差异对本课题影响不大,第三个点被接受程度相对较广,因此本文采用这一观点。以下是汉语音节首音的制约条件排列:

*复杂首音,(辅音丛首音制约条件)>>首音>>忠实性制约条件>> *通音>> *鼻音>> *阻塞音

由于“*复杂首音”处于排列的最高位置,对辅音丛的响度进行限制的一系列制约条件在汉语音节语法中不起作用,呈隐性。

四、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本课题对英语首音辅音丛的分析主要涉及两个音系变化——[s]后清塞音不送气现象,以及清阻塞音后[l]清化现象。

1 “[s]+清塞音”辅音丛

英语中清擦音[s]会导致后面相邻的清塞音出现不送气([thɔp]与 [stɔp])。Wells(1990:88),van der Hulst(2001:126)认为,英语中如果清塞音位于重读音节的首音位置会被读成送气,除非在这个音节中塞音前面还存在一个清擦音。由此可见,清塞音不送气这一变化的作用域是首音。如果“[s]+ 清塞音”结构中发生了不送气,那就意味着/s/与后面的塞音被划入同一个音节的首音位置,反之则是两个音段位于不同音节。以cover一词为例,在加前缀dis形式中[kh]发生不送气,[s]与[k]被划分在同一音节中,构成辅音丛位于首音位置([khʌvə]与 [di.skʌv.ə])。然而在“crosspatch”([krɔs.phætʃ])一词中,[p]虽然位于[s]之后,但是读成送气,这说明它们分属不同音节,因为语素边界阻断了音节划分。Iverson和Salmons(1995:371)从发音角度解释了清塞音的不送气现象,指出由阻塞音构成的辅音丛只能存在一个送气特征,发音器官无法在短时间内连续做出两次展喉的动作②。也就是说,当[s]与清塞音位于同一音节的首音位置时,两个送气辅音相连这一结构标记性较强,因而用塞音不送气的方法进行修复。如果两者分别位于不同音节中,它们的送气特征就不会相互影响。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掌握了清塞音不送气这一变化,那么他必然是将/s/与清塞音作为辅音丛划分在同一音节中;如果这一变化没有发生,那么这两个音段被划分在不同的音节中。塞音送气与否主要体现为嗓音起始时间(VOT)。根据Ladefoged(2000:125)的研究,英语送气塞音的VOT平均值为50到60ms,不送气时VOT平均值为10ms。根据吴宗济(1988)的研究,汉语普通话送气塞音VOT平均值为88ms,不送气塞音VOT平均值为11ms。在中介语中,如果塞音的VOT平均值小于11ms就被视为不送气,平均值大于50ms就应为送气。这项调查在作者所在高校的两个自然班中进行,被试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送气测试分成两个步骤:首先,要求被试读出一组“/s/+清塞音”位于词首的单音节词(如stop,speed,school等),对相关塞音的VOT数值进行统计。

第一个测试结果表明有85名被试在读“/s/+清塞音”结构时,塞音VOT均值小于11ms,占全体人数的78%,这说明这部分被试掌握了清塞音在[s]后不送气的变化。另外22%的被试在/s/与清塞音之间增加元音[i ],例如将sport读成[siphɔ:t]。这显然是母语中禁止复杂首音制约条件迁移到中介语的结果,而且这部分被试也没有意识到/s/发生了不送气的变化。在第二个测试中,要求能够读出不送气塞音的被试读出位于词中位置的“/s/+清塞音”结构。测试结果表明,被试的VOT值在不同词汇中差异很大,以下是部分测试数据:

词项 VOT<11ms VOT>50ms unstop 100 0 restore 100 0 schedule 70 30 aspect 65 33 prospective 35 64 export 30 69 rescue 23 76 discover 4 95 instantly 13 86 expose 4 94 excuse 0 98 disturb 0 99

图中黑色柱表示将每个词汇中[s]后的清塞音VOT小于11ms的人数比例,白色柱表示将每个词汇中[s]后的清塞音VOT大于50ms的人数比例。随着音节数量的上升以及音节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将清塞音读成不送气的情况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读成送气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上述测试中,被试会将单音节词中[s]后的清塞音读成不送气,这说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一变化,但是在多音节词中,这一变化却没有应用,这说明[s]与清塞音被划分在不同的音节中。也就是说中介语中不允许 “/s/+清塞音”出现在首音位置。从响度上看,“/s/+清塞音”辅音丛的第一个音段响度大于第二个音段,两者响度差异只有一级,位于首音位置时这一结构标记性较强,因此学习者会通过将这两个音段分别划入不同音节的方法降低标记性。因此在中介语语法中,“*阻塞音+阻塞音”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制约条件排列为:

*阻塞音+阻塞音>> 存在首音>>不可增音,不可删音

下面是对中介语“disturb”一词的分析。

输入项:distə:b *阻塞音+阻塞音 首音 不可增音 不可删音a.di.stə:b * !b.di.sə.tə:b*!c.dis.tə:b *

候选项c虽然违反了“首音”制约条件,但是由于响度制约条件排列位置高于“首音”,因此被选为输出项。当/s/与清塞音位于词首时,清塞音不送气,两者位于同一音节,这与“ /s/+清塞音”在词中位置的表现不同③。这可能是由于当“/s/+清塞音”在词首位置时,无法通过音节重新划分改变辅音丛结构,尽管标记性较强,但仍存在语音形式。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对中介语中的制约条件“*阻塞音+阻塞音”进行修改:不允许阻塞音辅音丛作为首音,除非阻塞音辅音丛位于韵律词的起始位置。下面以中介语[stɔp]的分析为例:

输入项:stɔp *阻塞音+阻塞音 首音 不可增音 不可删音a.sətɔp *!b.stɔp

其中候选项b的[st]位于词首,不受“*阻塞音+阻塞音”的制约条件限制,因此被选为输出形式。由此可见,中介语中响度制约条件阻止了词中位置的“/s/+清塞音”出现在表层形式中,这一制约条件在母语中处于隐性状态,但是在中介语中发挥了作用。

2 “清阻塞音+[l]”辅音丛

在英语中,一个清阻塞音与一个响辅音(例如[l],[r],[w],[m]等)构成的辅音丛在位于一个重读音节的起始位置时,其中的响辅音会发生清化现象 (Ladefoged,2000:57;Rubach,2012),例如play[phlei],twice[thwais],slow[sləu](下划线代表清化)。Cruttenden(2008:219)指出响辅音清化是为了使相邻清阻塞音的送气特征听上去更为清晰。这一现象也是以首音为作用域,可为考察英语音节结构提供线索,例如like中的[l]在加前缀dis-的形式中发生清化,读成[di'slaik],这说明[s]与[l]位于同一音节中;再如crosslegged一词中[l]并不发生清化,说明[l]与[s]分别位于不同的音节,语素边界阻断了音节的划分。响辅音的清化在语音图上表现为一条很窄的白色竖条。

这组实验的被试是参加了第二步骤实验的85名学生。首先要求这组被试读出“清阻塞音+[l]”位于词首的单音节结构(如plain,climb,slow,fl y等),并根据语图统计出掌握清化现象的被试人数。第一组的测试表明有80位被试的语料中出现了响辅音清化,占全组人数的94%。然后再对这部分被试读出“阻塞音+[l]”位于词中的词汇。下表是这组被试的数据统计。

词项 [l]清化比例complain 100 employ 100 dislike 87 declaim 93 apply 100 conf l ict 75 complete 100

这组数据表明,当大部分被试在读[l]时发生了清化,这与他们在单音节词中的表现基本一致。与“/s/+清塞音”的结构不同,中介语中的“清阻塞音+[l]”无论是在词首位置,还是词中位置都位于音节的首音位置。也就是说中介语允许“清阻塞音+[l]”辅音丛充当首音,因为这一结构标记性较弱,习得较为容易。相关制约条件的排列为:

首音>> 不可增音,不可删音 >> *阻塞音+通音, *复杂首音

下面对complain一词进行分析。

输入项:cɔmplein 首音 不可增音 不可删音 *阻塞音+通音 *复杂首音a.cɔm.pə.lein *!b.cɔmp.lein *!c.cɔm.plein**

“首音”制约条件排列位置较高,要求所有可能的辅音都应该位于首音位置,“*阻塞音+通音”和“*复杂首音”制约条件排列位置较低保证了“清阻塞音+[l]”辅音丛充当首音的合法性。综合以上两个测试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中介语对音节首音限制的语法知识④,并将其与汉语和英语语法进行对比:

中介语:*阻塞音+阻塞音>> 存在首音>>不可增音,不可删音>> *阻塞音+通音,*复杂首音

汉 语:*复杂首音,(辅音丛首音制约条件)>> 存在首音>>忠实性制约条件>> *通音>>*鼻音>> *阻塞音

英 语:*通音+鼻辅音>> *通音+阻塞音>> *鼻音+阻塞音>> *鼻音+通音>>*阻塞音(除s以外)+阻塞音>> 忠实性制约条件,*阻塞音+鼻音>> *s+阻塞音>> *阻塞音+通音>> 存在首音,*复杂首音。

通过三种语法的对比可以看出,第一,汉语中位于主导地位的“*复杂首音”在中介语中位于排列的末尾位置,这是与目标语接触的结果。第二,当中介语中的“*复杂首音”不再起主导作用时,位于隐性状态的辅音丛首音制约条件发挥了作用,“*阻塞音+阻塞音”在中介语中起主导作用,排除了/s/+清塞音辅音丛在词中位置作为首音的结构,而“*阻塞音+通音”位置较低保证了“清阻塞音+[l]”辅音丛的存在。第三,中介语中“首音”制约条件排列较高,这是母语迁移的结果。

五、结语

上述研究证明,我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音节的首音位置确实存在辅音丛,但是其结构在词中与词首位置上有所不同。在词中位置,只存在标记性最弱的“阻塞音+响辅音”辅音丛,而在词首位置上还有“s+阻塞音”这种标记性较强的结构。中介语中对上述辅音丛进行限制的标记性制约条件,“*阻塞音+阻塞音”以及“*阻塞音+通音”等,在汉语中呈隐性排列,而在中介语中凸显出来起主导作用,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结构一致性假设”。本研究对中介语音节结构的研究是初步的,只涉及在重读音节中首音的结构,没有考虑到重音变化对音节结构的影响。

注释:

①制约条件中的符号“*”表示禁止,例如“*通音+鼻辅音”是指禁止通音和鼻辅音构成的辅音丛出现在首音位置上。制约条件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其限制作用逐渐减小。

② 发生语音学认为喉头的延展(spread glottis)导致了阻塞音的送气。

③ 对辅音丛的配列限制在词的不同位置的表现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在自然语言中也存在,例如英语中,辅音丛[ksθ]作为韵尾只出现词末位置,而不能出现在词中。

④ 这里指80名掌握清化现象的被试的中介语语法。

[1]Anderson,J.The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 and Syllable Structure Diff i culty[A].In G.Ioup & S.Weinberger(eds.)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Sound System[C].New York: Newbury House,1987.

[2]Bensen,B.Universal Preference for the Open Syllable as an Independent Process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J].Language Learning,1988,(38).

[3]Blevins,J.The Syllable in Phonological Theory[A].In John A.Goldsmith(ed.)Handbook of Phonological Theory[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5.204-244.

[4]Broselow,E.Unmarked Structures and Emergent Rankings in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2004,(8).

[5]Broselow,E.Chen & C.Wang.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 in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

[6]Broselow,E.& D.Finer.Parameter Setting in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 and Syntax[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1,(7).

[7]Carlisle,R.S.The Modification of Onsets in a Markedness Relationship: Testing the Interlanguage Structural Conformity Hypothesis[J].Language Learning,1997,(47).

[8]Cruttenden,A.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London: Hodder Education,2008.

[9]Duanmu,S.A Formal Study of Syllable,Tone,Stress and Domain in Chinese Languages[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0.

[10]Duanmu,S.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1]Eckman,F.The Structural Conformity Hypothesi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s in the Interlanguage of ESL Learners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1,(13).

[12]Eckman,F.Universals,Innateness and Explan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Language,2004,(28).

[13]Hammond,M.The Phonology of English[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4 ]Hansen,J.G.Linguistic Constraint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Syllable Codas by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 [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

[15]Iverson,G.& J.Salmons.Aspiration and Laryngeal Representation in Germanic [J].Phonology,1995,(12).

[16]Ladefoged,P.A Course in Phonetics[M].Fort Worth: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2000.

[17]Lombardi,L.Second Language Data and Constraints on Manner: Explaining Substitutions for the English Interdental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3,(19).

[18]Major,R.C.Foreign accent[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19]Pater,J.& A.W.Coetzee.Lexically Specif i c Constraints: Gradience,Learnability,and Perception[A].Proceedings of the 3rd Seou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nology[C].The Phonology-Morphology Circle of Korea,2005.

[20]Rubach,J.Lectures on English Allophones[Z].http://docs9.chomikuj.pl/2723001,0,1,English-Allophones.pdf,2010.

[21]Tarone,E.Some Inf l uences on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Interlanguage Phonolog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0,(18).

[22]van der Hulst,H.Lecture Notes for Linguistics 101[Z].http:// www.sp.uconn.edu/~li101is1/FA01/101f1n13.pdf ,2001.

[23]Wells,J.Syllabif i cation and Allophony[A].In S.Ramsaran(ed.)Studies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C].London: Routledge,1990.

[24]包志明,侍建国,徐德宝.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7.

[25]吴宗济.普通话辅音不送气/送气区别的实验研究[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26]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清化辅音制约
焦作市清化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清化收”拓出集体增收路
第二讲 元音和辅音(下)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