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2012-08-06胡振浩童建民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岗位职业高职

胡振浩,童建民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

0 前 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扩展始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截止2009年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已达1 200多所,年招生数量近300万,在校生800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迅速越升至大众化阶段提供了巨大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要求培养学生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至于“后劲”及置换工作如何适应的问题,则留待继续教育中去解决。

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对于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学者作过许多的探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职学生应具有胜任岗位的技能(核心)、相适应的知识(支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基础)。体育课程一直被列为学校的基础(公共)课,如果从单一的健康目标上看,这无可厚非,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高级蓝领”。相对于管理类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身体素质(包括心理)的要求会更高更直接;另一方面,高职专业是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上岗,学生的专业就业率高,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确定。高职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的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非照搬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除了完成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外,更应根据高职教育总体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工作特征,以发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适应性为根本任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从而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以职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改革理念。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体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文件、研究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各职业岗位群人体工作特点及有关目前课改的动态理论。

1.2 问卷调查法

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设计有关项目的问卷表,对高职院校已就业(1-5年)的学生及工作单位同事进行职业综合能力需求(包括职业体能需求、职业体育技能需求、职业素养需求和职业保健能力需求)特征及身体现状进行调查,共发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98份。同时对在校高职生进行体育学习内容、体育技能、知识等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1.3 专家访谈法

听取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领导、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院各专业主任和专业课程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意见建议,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方面的有关专家就体育项目或练习手段的锻炼功效和社会学功能 、人体生理结构以及不同工种职业病发病率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和多名拓展培训师就拓展项目的训练价值和实用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4 实验法

通过调查分析和专家访谈,获得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综合能力的需求特征。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各专业为切入点,开展职业体能课程教学(以体育活动或身体练习为载体,进行专项干预),其他年级进行选项课程教学(一般干预)。选取各模块教学的关键素质与素养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拓展力量教学班随机抽取50名男生,其他教学模块中随机抽取50名男生,对设置为拓展力量模块关键素质的引体向上(上肢绝对力量)和设置为其他教学模块一般素质的引体向上进行比较分析。

1.5 数据统计分析法

在课前对各模块学生的关键素质与素养类数据进行测试,一学年教学后,对同类项目进行重新测试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数据统计由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

2 研究主要结论、观点

2.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职业能力的强度直接决定了在该职业中成功的可能性。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生既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的“高技能”,又要拥有遇到问题能够从容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高素质”。目前,学者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课内外综合实践等途径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对学生的关键能力(既社会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尤其利用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则更少。而以往的研究已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工作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将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突出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特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除发展学生一般的身心素质外,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身体素质,培养各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2 职业岗位群体能和素养需求特征的研究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身体姿势进行相对分类。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将职业岗位归类于五种身体劳动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职业姿态(警察、军队院校、空乘、表演等)。普通职业体能课程主要针对前四种姿态。

不同工作姿态对体能和素养的需求特征。

表1 不同劳动(工作)姿势,身体不同部位肌肉的反映情况(%)

表2 同劳动(工作)姿势,身体不同部位关节的反映情况(%)

表3 不同劳动(工作)姿势,针对职业特点,职业者认为需要锻炼的部位情况(%)

表4 不同劳动(工作)姿势,职业者针对自己职业特点,身体素质需求情况(%)

表5 不同劳动(工作)姿势,职业者心理负荷情况(%)

表6 不同劳动(工作)姿势,工作日的工作时间的调查情况(%)

根据对职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特征的强度调研,遴选出不同工作姿态职业工作者的从业关键素质和素养(表7)。

2.3 高职体育进行学生职业体能教学实践研究

2.3.1 坐姿类职业体能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调研数据及我院坐姿专业为会计、财务等专业,需要掌握在财产与人身受到威胁时的安全防范的能力。所以职业体能课教学主要内容为:①关键素质:颈、肩、腰背部静力性耐力;手指灵敏性;脸部笑肌张力。②岗位实用体育技能:攻防。③主要职业病防治:颈椎病、腰肌劳损、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视疲劳综合征。

2.3.2 站姿类职业体能教学主要内容。站姿类职业多为服务窗口岗位,不仅需要好的身体素质,更大程度上要提升学生的体态与气质。①关键素质:腰背部静力性耐力;下肢力量;脸部笑肌张力。②职业实用体育技能:形体训练。③主要职业病防治: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下背痛。

2.3.3 变姿类职业体能教学内容。变姿类是一大类,职业特点各有不同,所以,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情况,而确定二大类:贸易营销与管理类。①关键素质:耐力、灵敏与心理素质。②职业实用体育技能:高尔夫、网球等休闲项目(贸易营销);拓展训练(管理类)。③主要职业病防治:焦虑、生活不规律、抑郁。

2.3.4 工场操作姿类职业体能教学内容。主要是改善局部肌肉力量、掌握自我暗示与放松的方法。①关键素质:局部肌肉力量,注意力调整,个人保持能力。②职业实用体育技能:体育游戏、拓展训练与力量训练。③主要职业病防治:有毒污染,疲劳-衰弱-抑制综合征。

2.4 高职教育职业体能课程模式的确立

本研究选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06、07、08级三批共学生6 552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他学生326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课教学,其他专业学生则进行选项课教学,同时实验组内各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比较。

3.4.1 课程模块设计。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是以项目课程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特征的大量调研和分析,遴选出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需求特征,分别从职业体能需求、职业体育技能需求、职业综合素养需求、职业保健能力需求四个方面设计了课程教学模块。

表8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体育职业体能课程实施模块

3.4.2 教学实践效果。经过每学年共56个课时的教学,教学效果如下:

表9 学生课后四个教学模块学习效果情况统计表 N=326

2.4.2.1 学生参加欣赏与休闲职业体能课教学模块后学习效果的调查与结果。通过对学生在参加体育欣赏与休闲四个教学模块后的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29.14%和54.91%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这个课程学习后,感觉自己的职业体能有明显提高和提高;有37.12%和49.69%的学生表示在职业综合素养方面有明显提高和提高;有29.14%和56.13%的学生表示在职业体育技能方面有提高和有一定提高;有26.07%和62.30%的学生表示在职业保健能力方面有提高和有一定提高(表9)。

表10显示的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后职业综合素养的获得情况,职业体能班和普通班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后职业综合素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共性,都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但卡方检验显示,职业体能班学生在协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和服务意识方面均优于普通教学班。说明本研究设计的拓展训练案例在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效果。

表10 学生课后职业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情况统计表

2.4.2.2 不同职业体能课程模块间的差异性比较。表11中显示,瑜伽班学生在课前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均值是16.61cm,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均值是15.92cm,两者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过一学年的不同模块教学后,瑜伽班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明显优于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P<0.01),而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在课前课后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拓展力量班学生和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的引体向上成绩在课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2),但经过一学年的不同模块教学后,拓展力量班学生引体向上成绩明显优于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P<0.01),而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在课前课后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形体训练班学生和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BMI在课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3),但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形体训练班学生BMI优于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P<0.05),而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BMI在课前课后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从表14可知,参加拓展训练班学习的学生在操作团队挑战项目-激情300s时所挑战的时间明显短于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P<0.05)。拓展训练班学生最快的团队连续完成5个项目只用了198s时间,最慢的用了610s,而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则最快用了315s,最慢的用了750s。这说明了拓展训练班学生在团队决策能力、配合能力以及执行能力上明显优于其他职业体能班学生。

表11 不同模块班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差异性比较(M±SD)

表12 不同模块班学生引体向上的差异性比较(M±SD)

表13 不同模块班学生BMI的差异性比较(M±SD)

2.4.2.3 学生对职业课程教学效果实用性认识的调查与结果。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所以评价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对职业体能课程改革的态度。从表15可知学生对职业体能课程改革的实用性认识,有23.93%的学生认为很有实用性,40.8%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实用性,18.4%的学生认为有点实用性。这说明浙经院提出的职业体能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表14 不同模块班级学生参与团队挑战项目的差异性比较(M±SD)

表15 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实用性认识的调查与结果N=326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3.1.2 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举措。高职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和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色,在实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体能和素养,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3.2 建议

职业体能课程是按照岗位能力需求特征设置的,优化了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强调实用性。一学年的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对课程进行内涵性的精细化建设。

3.2.1 遴选职业体能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准职业人”能就业的保证,而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准职业人”更好地长期适应工作岗位。职业体育训练是培养“准职业人”职业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职业综合素养的需求特征,需要进一步对职业体能项目案例进行遴选、归类、整合和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训练项目训练的目的相同,但未必真正适合受训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琢磨、反思才能找到真正能达到培训目的的项目。

3.2.2 拓展师资,提升教学质量。以课程改革为先导,重构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要素,以生为本,通过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促使学生在体质健康水平与职业素养上和谐发展。以评价标准为引导,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形成及推广高职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机制。摒弃高职体育传统的学科本位主义的研究方法,将体育教学自觉融入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之中。

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职业体能课程有别于传统的体育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体育教师不但要掌握多种运动技术,满足运动项目不断更新和学生追求时尚项目的需要,同时还要具备相当丰富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师德素养。教师要不断钻研,挖掘出各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关键部位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在教学实际中能充分模拟职场情景,营造职场氛围,同时能够利用学校现有体育资源,实现体育在培养“准职业人”职业综合能力的效益最大化。

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力构成模式和评价方法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工学交替、校企结合、就业导向”的课程建设发展趋势,重新设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力构成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定量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力评价方法。为提升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及下一步的体育教师师资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路径方向与举措。

3.2.3 加强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规范教学行为,统一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职业体能校本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属新生事物,教材建设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必要教学资料,应整合同类高职院校优质教师进行研讨,统一制订教材大纲和格式,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采取集体备课、统一制订课件等形式统一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实践和成果总结,努力建立网络课程,加强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3.2.4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早出台《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目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主要实施对象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是参照执行,由于在教学总时数、培养规格上有落差,所以造成了高职高专体育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的局面。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速制订《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范教学。

[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972-973.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3]翁惠根.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徐晓斌.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民航空中乘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2):75-78.

[5]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育部,2003.

[6]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猜你喜欢

岗位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