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2012-07-30唐毅泓陈晓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调研课程体系

唐毅泓,陈晓雁

1.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2.天津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天津 300170

一、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中,应突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总体原则,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市场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和理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概括地说,是指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学生构建一定条件下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途径和方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体现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体现办学理念。因此,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科学、明确、具体,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的全面发展观,符合学校定位。但就我们的调研反馈显示,并非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现有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而培养方案如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成长需要,又何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二、关于本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调研分析

本文在针对现行培养方案向在校本科生实施问卷调研中设计了五个题,分别从对现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的满意度、是否渴望了解、学习专业外知识、对学校课程结构的模块内容及所学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感觉如何以及所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强度如何进行了调查。认为现阶段理论与实践能很好的结合的仅占7.02%;有92.41%的学生更渴望学习专业课以外的知识,就此问题我们展开深入调研问卷即“在课程模块中除了专业课以外还应有哪些模块?”、“对所学专业目前课程设置及强度”的调查,问卷显示:

有92.41%的学生更渴望学习专业课以外的知识。从学生对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对专业课以外的模块需求程度上看,其排序依次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创业教育和自然科学(见表一)。这反映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外,对影响个人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的渴求,而这些相关知识的学习也确实对于其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表一 本科生专业课以外知识需求调查统计表

在对本科生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强度调查中,对课程设置满意的仅为45.22%(见表二)不足一半。对一个学校来说如果不足一半的学生认同其培养方案,这样的培养方案的价值又如何呢?且不说是否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至少说明我们一些院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对“专业课分布不合理”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大一、大二的课程非常轻松,而到大三的时候非常紧。有此种反应的多为按大类分专业的高校。这主要因为,按大类分专业的学校基本上是在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大三第一学期完成,导致专业课的学习过于集中,按大类分专业应该说他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但如何处理好专业课的课程分布,对大类分专业是否能持续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表二 本科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强度调查统计

一直以来对高校诟病最多的是 “重理论,轻实践”,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依然对此问题做了问卷,认为目前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占54.78%,这个数字说明了在目前的本科教学中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本课题组认为改变此现象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的方面几乎是整个的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所以有待于各个环节、过程的改进。在调研中,认为“专业课设置杂专业方向不明确”占50.63%,课题组在做了多方的调研后认为之所以学生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有如此认识,原因之一是很多学校对复合型教育模式没有真正领会其内涵而仅从字面去理解,以为学的门类越多越广就越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我们不但偏离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要求,甚至于还不如“专才”教育模式的结果,这个调查结果提醒我们是该好好思考一下复合型教育模式的真正内涵和我们的一些本科院校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本课题组通过调研走访后研究分析认为,复合型教育模式不但要做到“将有一定跨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交叉渗透,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同时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这才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对课程强度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认为“适中”占50.75%,“课程多且强度大”占20.02%,“课程较少且较轻松”占24.05%,“课程很少课余时间很多”占5.41%。从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各院校在课程强度上基本上考虑的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课程强度的安排都有所注意。

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关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和基本内容。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而深广的知识,形成较高的、综合的素质。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先优化课程体系。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改变过去专业教育模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的方式,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变传统的“知识本位”为“素质本位+能力本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较为科学、成熟的设计思想。如将通识教育理念纳入复合式教育模式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院校进行了尝试,如北京大学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2002年开始系统地改革本科教育体系,筹建文理学院。2005年成立负担学院。武汉大学在2003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程。中南财经大学在2009年改革、调整原有的公共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此看来,通识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当今和今后所不可获缺的内容,因为它对人的全方位的素质能力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复合型教育模式中的“复合”,本课题组认为不但是指基础宽厚知识面广还应包括那些不能忽略、构成我们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人文和艺术素养。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的调研和分析,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本课题组经过研究认为应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跨学科基础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专业教育模块(专业课、专业选修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

通识教育模块作用是使学生通过此模块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历史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历史文化与传统精神,培养他们的文化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非技能型,但它应该能够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面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跨学科基础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素质、扩大知识面。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种专业知识量不断增加,但是基础理论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大量知识是从基础理论中派生的。基础理论有时还决定了所属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模式,对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大学生要在短短的就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基础科学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可以说基础课是专业人才的奠基,是保证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专业教育模块(专业课、专业选修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不可否认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大学依然是不能脱离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具有工作的适应性。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中,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并非是否定专业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出发,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并以其为指导,只有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才是高水平的,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的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等内容。其中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的内容如何,又对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着较强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因此,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科学、明确、具体,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应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的全面发展观,符合学校定位。因此,应该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提升学生素养的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以完善培养方案。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的人才教育模式都号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很多的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目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偏差。当然,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自主权相对较小,这在客观上使得大学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较少,各大学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各自的课程特点。所以,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相关主管部门和一些本科院校有所启迪。

[1]何自力,沈亚平.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9):55-57.

[2]黄景荣,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0-43.

猜你喜欢

专业课调研课程体系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