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与血小板计数的临床应用
2012-07-28田艳侠
田艳侠
北京市仁和医院检验科,北京 102600
近年来,红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诊断各种血栓性和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肝硬化的防治工作较为艰巨。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功能损害,合成与清除功能不足,可出现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近来有研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肝病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发现其对判定肝病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辅助意义[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乙肝的患者(慢性乙肝组)、5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50例慢性肝炎患者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 31例,女 19例;年龄 32~82岁,平均(46.1±4.5)岁;病程 3 个月~18 年,平均(5.1±3.5)年;无明显的心、脑、肾病史,排除合并其他慢性肝脏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Wilson病等,排除失代偿肝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半年未经过正规抗病毒治疗,无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应用禁忌证。50例晚期肝硬化的患者,经肝活检、肝功能、肝动脉造影或CT证实,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35~79 岁,平均(45.7±4.1)岁;病程 6 个月~14 年,平均(5.7±3.2)年;均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排除结核、继发性腹膜炎和肿瘤等,均经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为研究对象(正常组),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1~80岁,平均(45.8±5.3)岁。三组近期内均未近期未使用止凝血药物。三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慢性乙肝组:给予口服肝泰乐、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给予阿拓莫兰、肌苷等。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35 μg 或 180 μg,1 次/周,治疗1年。肝硬化组:在保肝、抗炎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批号:06090007)100 mg,口服,1 次/d,治疗 1年。
1.3 检测方法
采用Sysmem-XT-2000i血液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整套试剂由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提供)测定红细胞(RBC)和血小板计数(PLT)。仪器按规定校正,每次测试前采用原装试剂和质控物。肝病组与入院次日,正常组于入院当日清晨空腹,肘静脉采血3 mL,5%EDTA-2K抗凝血做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测定,混匀,标本不能有溶血或凝块,不能使用振摇器混匀标本[3]。于2 h内置于仪器中进行自动测试,操作方法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质控测定结果在2个SD范围内,再进行标本测定。肝病组在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RBC与PLT的比较
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的RBC与PL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肝硬化组的RBC、PLT又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P<0.05)。 见表 1。
表1 三组RBC与PLT的比较()
表1 三组RBC与PLT的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慢性乙肝组比较,▲P<0.05
2.2 慢性乙肝组与肝硬化组治疗后RBC与PLT比较
经治疗后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的RBC、PLT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在1年的治疗过程中,慢性乙肝组无死亡病例,且全部获得随访。肝硬化组死亡12例,存活38例。见表2。
表2 肝病组治疗前后RBC与PLT比较()
表2 肝病组治疗前后RBC与PLT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肝硬化死亡组与存活组的RBC与PLT比较
肝硬化死亡组的RBC、PLT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肝脏为造血主要器官,以生成RBC为主,是合成凝血因子、抗凝蛋白及清除循环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纤溶酶的重要部位[4]。因此当肝脏病变时,肝细胞损伤、脾功能亢进,造成红细胞系统的异常,RBC易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此外,脾亢时脾脏分泌某种内分泌素使骨髓的幼稚细胞增生与分化受到抑制[5]。肝病患者的人体摄取贮存铁、维生素B12、叶酸的能力下降以及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作用等因素,使造血物质缺乏,也会导致贫血。另一方面,肝功能障碍时,患者食欲不佳,胃肠道吸收功能低下,RBC生成素前驱物质生成减少,也促进贫血发生,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贫血会逐渐加重。
表3 肝硬化死亡组与存活组的RBC与PLT比较()
表3 肝硬化死亡组与存活组的RBC与PLT比较()
注:与存活组相比,﹟P<0.05
肝功能受损时,合成血小板生成素减少。PLT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衰亡的指标,肝病患者脾功能亢进使全身血小板的50%~90%被阻留在脾脏,血小板在脾脏停留时间过长,成熟受抑制,降低了外周血血小板的含量[6]。随着肝损伤的加重,肝脏清除内毒紊的能力下降,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受到抑制,内毒素可诱导血小板凝集,激活并损伤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下降。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免疫异常和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诱导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加重血小板破坏[7]。随着病程的进展,各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的RBC与PL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肝硬化组的RBC、PLT又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P<0.05)。这表明,RBC、PLT可作为判定肝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监测。经治疗后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的RBC、PLT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这表明RBC、PLT可作判定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结果还显示肝硬化死亡组的RBC、PLT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这提示RBC、PLT可作为判定肝病预后的指标。
综上所述,血细胞分析仪测定RBC与PLT能够为肝脏疾病的病情进展、治疗情况和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樊晓萍,支立霞,张环生.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MCV、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2):945-946.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57.
[3]成道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临床意义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285-2286.
[4]陈梅,方伟祯,傅玉如.SysmeXXE 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网织红细胞性能评价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68-270.
[5]马艳丽,伍万华.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机制探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3):315.
[6]郄会卿,吴亚.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2):182.
[7]洪流,王平,黄胜,等.肝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37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