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十二):北京白塔寺菜园社区和西单交流中心设计构思
2012-07-27朱文一王辉ZHUWenyiWANGHui
朱文一,王辉/ZHU Wenyi, WANG Hui
课程名称:四年级城市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城市翻修”主题系列
主持教师:朱文一教授
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分专题教学)
课程编号:40020413
课程时间:2011年秋季学期后8周
城市设计专题
专题题目:北京城市空间翻修设计
指导教师:朱文一、王辉
选课学生:2008级
A组:张博远、周南、韩凌宇
B组:范司琪、张丙生、龚梦雅
1.城市翻修与城市设计课程
1.1.城市翻修
通过将城市翻修注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希望培养学生树立城市空间保护、更新与发展紧密关联的意识,将城市空间更新纳入到不断生长的城市环境中来统筹考虑;另一方面,课程要求学生在研究城市空间形态规律、对实体环境进行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保持与提升城市活力,注重城市空间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两者整体发展。
城市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关注城市现象、研究城市问题,就要从城市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中考察城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高峰期,城市空间面貌日新月异,新的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原有城市空间特色逐渐丧失,城市建成区更新发展面临着大量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建成区如何更新发展有其特殊性,需要从保护与传承城市空间特色的高度来看待城市更新问题。将城市翻修注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是强调以动态发展的理念对待城市建设,培养学生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既有城市空间,把城市空间保护、更新与发展紧密关联。课程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参与到当代城市的变化过程中,以此培养学生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视角,并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将城市翻修注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对物质空间进行改造,而是在充分考察研究城市空间整体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物质空间背后的文化、社会、经济与管理等影响因素,寻求城市空间的全面发展。课程希望训练学生通过城市设计手段,使城市空间各部分之间相互和谐,整合文化、社会、经济等涉及城市空间的各方面因素,并能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解决城市空间更新发展问题,传承与创造新的城市空间特色。
北京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中存在着大量赋有特色的各类型城市空间。一些城市空间的历史沿革、形成发展、空间特色有着鲜明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城市翻修案例加以深入探讨。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现象与问题,尝试为未来北京城市翻修提出建议。
1.2.课程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以“城市翻修”为主题进行城市设计,在北京城市空间中选定特定地段,并对所选地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在对地段深入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设计主题,通过城市设计手段体现“城市翻修”的目标。
课程的具体要求包括:
一,以城市空间研究的视角切入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及体验,自由选择北京城市空间,在约10hm2左右的地段范围内进行城市设计研究。
二,要求学生在选定地段后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结合现状分析以及发展需要,发掘原有城市空间的特点与不足。学生需要找到当前城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三,要求学生针对目前地段所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独特的创作理念,为地段未来发展策划相应的城市活动,同时依据场地调研分析提炼地段空间特色,通过建筑与场地设计充分体现空间特色。
四,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需要对原有城市空间进行改造设计,积极探索改造方式,并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深化设计。设计范围内要求进行较为深入的城市设计,包括合理组织交通、景观、开放空间、建筑等各种要素,通过城市设计手段为原有城市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新的城市活动与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五,进度及成果要求。课程进度共分为前期研究及确定地段、现场调研、方案构思、深化设计、图纸表达、评图表述等6个阶段。成果除课程要求的6张A1图纸外,还包括各阶段成果,如调研报告、构思策划报告及初步方案等。
2.发掘城市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希望培养学生以城市空间研究的视角,将城市设计与城市研究紧密结合,从系统的城市观入手进行建筑与城市设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解决某一城市问题的特定手段,而是掌握城市研究与设计的工作方法,并能综合地认识、分析和解决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为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探索方案。
2.1.宏观分析
课程要求学生能从城市空间宏观角度入手考察,一定程度上了解特定功能区域乃至城市发展,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建立较为开放的研究视野与知识体系,能够从城市宏观发展角度发掘城市空间问题。
学生从城市设计课程开始接触城市宏观层面的功能分布,在设计研究中,各组学生均能结合自己对于地段的理解与定位,分析各项功能空间在城市尺度下的现状分布。其中,B组学生针对北京的重要商圈进行分析,并提取出其中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两大商圈——西单、王府井进行深入分析,从各个方面比较这两大商圈的优劣。通过比较分析,该组学生认为西单目前仍然存在定位不明、商业业态混杂的局面,商业环境亟待改善;另一方面,B组学生还探讨了信息时代下商业空间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特别针对未来的商业空间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城市尺度下相似功能区域的比较分析和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学生对城市的整体认知更为深入,对未来城市空间规律的探索更有兴趣。这为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2.地段选定
与一般设计课程是由教师给定题目不同,本课程课题的设定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课程希望学生能自由选题,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题目进行比对分析确定选题。自由选题并比对不同题目也是多角度视角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扩大视野,形成对于城市空间的全局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别对北京市域范围内的多种城市空间进行了初步研究,凭借对这些城市空间现象的发现和观察,寻找出合适的设计切入点,确定研究地段与范围。A组学生对于北京中心城区的老旧居住社区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实地调查了百万庄社区等北京中心城区的老旧社区,最终选择以白塔寺历史地段为题;B组学生则对北京市域范围内的一些赋有特点的城市空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如北京郊区闲置的废旧游乐场、位于昌平的废弃游乐场及处于转型阶段的西单商业中心区等地段,最终选择以西单商业中心区为题。
在初步选定地段后,学生对于所选地段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地段及周边城市空间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实际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学生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做出了调查报告,加深了对环境的认识并提高了对发掘现实问题的能力。
A组学生在确定白塔寺地段后,对地段内的重要历史建筑、四合院及街巷胡同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结合活动策划对地段内的公共设施如菜市场进行了调研。研究还涉及了地段周边的交通状况、周边公共空间开放性、周边街道沿街立面等种种问题。B组学生在选定西单商业区地段后,对于西单文化广场周边的公共交通体系、空间可达性以及地下空间状况进行了分析;另外,周边商业建筑的基本特征与使用状况也是学生关注的主要方面。这些研究都为方案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
3.策划城市活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地段进行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是课程要求的一个重点。在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课程要求各组学生从未来使用角度出发,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前期策划与创意,提出适合原地段特征的特定活动。教学过程表明,两组学生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各自地段分别给出了两种体现各自特色的功能定位,加深了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认识,提升了在理性分析城市生活的基础上策划城市活动的能力。
3.1.A组作业引入菜园市场
A组学生针对旧城地段的特殊性,在充分尊重并利用旧城文化的基础上,以场地关联为线索进行城市设计,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联系,为原有场地策划活动。针对北京旧城历史街区的现存问题,该组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菜园市场”的功能理念,通过在旧城社区里植入以蔬菜种植为主题的新功能空间,为人们提供劳动、交往的空间和机会,同时改善旧城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在地段内的重要节点社区中心,该组学生提出“超级菜市场”的概念,为居民提供一种现摘现买的种植购菜模式,并同时提供日常服务、教育、休闲、运动等多种社区功能。作业在“菜园市场”里还引入多种人的活动,如读报、文印、洗衣、理发、照相、健身、农具修补、裁缝、儿童照管等,这些功能既是人们生活日常所需,又丰富了菜市场的职能。
3.2.B组作业提出交流中心
B组学生对于信息时代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商业中心新模式,认为商业中心将会逐渐转换为交流中心。首先,电子商务以其快速、海量、准确、成本低等优势将成为未来商业活动的主力军,实体百货这种商业模式在未来将逐渐消亡。其次,该组学生认为,人们的体验与社交活动是不可被信息化的,在电子商务成为未来商业活动的主力军之后,实体百货可能将会演变为以体验与社交职能为核心的交流中心。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学生认为,当前传统实体百货商业模式必须转变,并预先设计这一类型空间未来发展的模式。作为传统实体百货商业模式的代表,西单商业区转型势在必行,学生认为,未来的西单商业中心会呈现出新的面貌,并承载全新的城市活动,成为未来的城市交流中心。
4.探索改造方式能力的培养
课程以提出问题为导向,在启发学生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并针对地段未来发展进行活动策划之后,希望学生从城市设计角度研究解决城市空间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探索针对原有城市空间的改造方式。城市空间关注的是空间和形体,对于城市问题的解决需要最终落实到具体物质环境的营造。课程通过针对原有城市空间的改造,培养学生认识、理解和探索城市空间的改造方式。
1 B组学生对西单商业区用地功能分析
2 B组学生对商业与交流行为的模式分析
3 A组学生对蔬菜种植的模式分析
4 B组学生对现状网格肌理生成过程的分析
4.1.A组作业关注历史街区
A组学生作业在充分尊重历史街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引入“菜园市场”这一功能策划,以蔬菜种植作为对历史街区改造的基本手段,针对历史街区中的不同建筑类型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提交作业将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保护更新中考虑了传统建筑的延续等物质空间方面的内容;同时,注重在保持历史街区社会结构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城市功能,从而创造具有持久活力的生活形态和社区空间。作业针对非中心区空间提出3种种植改造模式,其中板楼主要采用屋面种植,四合院主要采用院内种植,而一些质量较差的院落拆除成为社区的零星公共绿地。针对每一类型空间特点,作业又分别配置了相应的蔬菜种类与种植模式;作为地段中的重要节点,东西岔胡同院落两侧临街面,目前均为商业功能,已不具备居住功能,作业在改造中用玻璃顶封起院子作为菜市场的室内部分,并在玻璃顶上下加可种菜、可透光的孔板;作业在另一重要节点福绥境大楼周边清理出两个广场分别种菜,作为重要开放空间。
北京历史街区在展示传统北京旧城文化特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兼顾物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等等问题,是旧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的难题。学生的探索尽管带有理想成分,同时在一些方面不够成熟,但其探索的精神以及展现出来的想象力是难能可贵的。
4.2.B组作业改造城市广场
B组学生选取西单商业区为研究地段,其中重要任务就是对西单文化广场这一重要城市节点提出改造方案。该组学生在对未来商业与交往模式进行分析后认为,西单文化广场周边的百货商业在未来逐渐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体验型与社交型商业将成为未来商业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整合周边商业空间、交通体系与公共设施,学生根据原有建筑分布及主要道路肌理建立网格系统,以此作为设计推进的基础。
提交作业基于网格系统扩大广场范围,将长安街、西单北大街及长安街南部商业纳入广场的范围内考虑,并依照网格生成多种社交空间以及平台体系,连接周边建筑空间。针对地段是重要的地铁换乘中心这一特点,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在进行深度空间挖掘的基础上,提交作业将地下广场、交通换乘、架空平台、社交体块等各种公共设施叠加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西单深度公共交流空间体系。另一方面,提交作业还尝试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百货商场建筑空间,消除原有建筑封闭、与周围缺乏沟通以及立面和广告的关系不佳等负面因素。具体改造方式包括:保留原有建筑的框架结构,重新设计建筑立面,增加具有透明性的表皮;另外,去除部分楼板,联通建筑上下层形成社交空间,同时植入体验店商业体进行品牌营销。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类型,学生针对西单文化广场发展可能性进行了挖掘,加强了广场空间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题目具有很大难度,但学生对于城市空间公共性的挖掘仍然是有闪光点的,他们的探索与思考值得鼓励。
5.课程作业
5.1.A组作业“菜园社区”
A组学生作业以“菜园社区”为题展开设计,概念清晰、完整,能结合对于城市发展与地段特点的理解展开设计,树立改善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品质的长远目标;提交作业具有想象力,畅想了北京未来的旧城菜园社区空间,为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了一种形态构想。
提交作业紧扣“菜园社区”设计理念,把包括福绥境大楼和白塔寺在内的7hm2旧城地段作为社区菜园中心进行设计,创造出满足居民各种日常需求、具有高空间品质的综合菜市场。作业采用多种具体的改造技术进一步完善“菜园社区”的理念,通过不同的蔬菜种植模式进行空间设计,如利用老旧建筑进行屋顶、地面以及墙面蔬菜种植装置等,这些具体的技术改造方案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与改造设计提供了思路。
作业前期研究充分,针对蔬菜种植和社区生活做了专题研究,进行了现场调研、旧城空间分析等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最终提交的作业图纸表达清晰,较准确地渲染了旧城菜园社区的氛围。
5.2.B组作业“西单深度交流中心”
B组学生作业以“西单深度交流中心”为题展开设计,针对西单文化广场这一重要城市空间节点切入研究。设计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通过加强广场及周边城市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关联,创造出全新的“深度交流中心”广场。提交作业概念清晰,具有创造力,为解决西单地段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提交作业以容纳未来商业与交往行为的城市交流中心为基本理念,确定了构建复合式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主题。作业在原有地段中引入地下广场空间,整合了地段内部及周边的各类开放空间,特别是充分考虑与两条地铁线换乘站的衔接。作业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嵌入多种商业与交往功能,运用平台空间形成连续步行体系,以串联并改造现有的商场建筑空间,营造出丰富、宜人的空间环境。
作业前期研究充分,针对信息时代商业模式的学习和分析以及国内外案例比较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地段空间分析等实地研究,找到与地段相匹配的解决方案。最终提交的作业图纸表达充分,对信息时代商业空间的表述体现了想象力。
6.结语
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特点是与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前沿紧密关联。城市翻修课程将当前北京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问题引入城市设计教学,本期城市翻修教学报告介绍的学生作业探讨了北京城中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旧城街区的改造与更新,并展示了富于理想色彩的未来构想,希望藉此与广大设计课程教师交流。□
5 B组作业图纸
6 B组作业图纸
7 B组作业图纸
8 B组作业图纸
9 A组作业图纸
10 A组作业图纸
11 A组作业图纸
12 A组作业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