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上海市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

2012-07-25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黄家礼特级教师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类题通法压轴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黄家礼(特级教师)

中考数学压轴题一般是指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最后一题.近几年上海市中考数学命题一直坚持易、中、难试题分值所占比例按8∶1∶1设计,中档题和较难题各占10%,这两类试题分散在不同题型中,不把所有难点放在同一题型中的做法,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区分,也有利于合理诊断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认知情况.对上海卷而言,压轴题就是第6题、第18题和第25题,它们相对于整个试卷更多地承担着选拔的功能,要想获得高分,会解这三道题是关键.

一、压轴题的特点

压轴题的特点一般有:(1)综合性强,涉及的考点多.(2)解题过程复杂,思维容量大,一般需要较多步骤的推理和计算,需要分析、综合或分析综合协同作战.(3)结构层次高,根据彼格斯提出的SOLO分类的五个层次水平:前结构水平(PS水平)、单点结构水平(US水平)、多点结构水平(MS水平)、关联结构水平(RS水平)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EA水平).压轴题一般属于后三种水平结构,即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以2011年上海市中考压轴题为例:第6题(RS水平)、第18题(ES水平)、第25题第(1)小题(MS水平)、第(2)小题(RS水平)、第(3)小题(EA水平).其中抽象拓展结构(EA水平)的试题,需要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需要把知识用于新情况,解题过程需要对所给素材进行分析、归纳、重组,进行合乎逻辑的演绎,体现较高的思维水平.

二、解压轴题的基本策略

解压轴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也不可能有“无题不解”的万能钥匙.否则数学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怎样解压轴题,笔者认为可考虑如下基本策略.

1.双向分析

压轴题往往不可能找到“一眼看穿”的方法.双向分析就是从条件延伸和由结论倒溯相结合,如果两者能实现对接,从而找到中间环节,最后接通整个解题通道.

双向分析示意图

这种“两头凑”的方法,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往往是解压轴题的有效方法.

2.问题转换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困难时,我们可能感到很有必要……把问题再分解成几个问题.”“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传诵千古,要从水缸中救人,就要使人离开水.如果一时无法让人离开缸和水,也可以让水离开缸和人,同样可以实现救人的目的.司马光的机智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下面几个基本命题:(1)石头可以把缸砸破;(2)缸砸破后水会流出;(3)水流出缸里的小孩可得救.

3.模式识别

模式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解题套路.确定了模式,就可以调动对应的信息,进而寻找解题方法.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陌生的问题熟悉化,实际的问题数学化,未知的问题已知化.

4.通法优先

通法是解决问题的一般的、通用的方法.掌握解决某类问题的通法,我们就可以把握这类问题.思考时通法优先,体现的是一种数学素养.通性通法是中考考试的目标之一,所以通法优先是解压轴题的基本策略之一.

三、2011年上海市中考压轴题解析

下面通过对2011年上海市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析,谈谈上述解题策略的应用.

选择题压轴题(原卷第6题):矩形ABCD中,AB=8,BC=3,点P在边AB上,且BP=3AP,如果圆P是以点P为圆心、PD为半径的圆,那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B、C均在圆P外 B.点B在圆P外、点C在圆P内

C.点B在圆P内、点C在圆P外 D.点B、C均在圆P内

这道题将直角三角形、矩形、圆等知识融于一体,涉及的考点有勾股定理、矩形性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还涉及到计算、推理、作图,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译等(此题没有提供图形).

图1

从结论入手,我们要判断点B与圆P的位置关系,点C与圆P的位置关系.

将问题转化,可以得到以下基本问题:

问题1如图2,点P为线段AB上一点,AB=8,BP=3AP,则PA______,PB=______.(答案:2,6)

图2

图3

图4

问题2如图3,在Rt△APD中,∠A=90°,AD=3,AP=2,则PD=______(.答案:7)

问题3如图4,在Rt△PBC中,∠B=90°,PB=6,BC=3,则PC=______(.答案:9)

问题4圆P的半径为7,PB=6,PC=9,则点B在圆P______,点C在圆P______(.添“内”“、上”或“外”)(.答案:内,外)

依次解决问题1~问题4,即可得出原题的正确结论:C.

问题1~问题4,都是基本(模式)问题,解决这几个基本问题有通用方法.问题1~问题4构成原题题设与结论之间的一个通道!可见,通过分析,将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是解决这道压轴题的关键.

填空题压轴题(原卷第18题):Rt△ABC中,已知∠C=90°,∠B=50°,点D在边BC上,BD=2CD(如图5).把△ABC绕着点D逆时针旋转m(0<m<180)度后,如果点B恰好落在初始Rt△ABC的边上,那么m=______.

图5

排除旋转中的无关因素,抓住关键因素:即点B绕点D旋转,或者线段DB绕点D旋转.可把问题转化为下面的两个基本问题:

问题1如图6,在△ABC中,∠B=50°,以CB上的点D为圆心,DB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E,则∠1=____度.(答案:80)

图6

图7

问题2 如图7,D为△ABC的边CB上一点,BD=2CD,以D为圆心,DB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F,则∠2=______度.(答案:120)

故答案为80和120.

解决问题1、2并不难,难在将原问题转化为这两个基本问题.

(1)如图8,当点E与点C重合时,求CM的长.

图8

图9

(2)如图9,当点E在边AC上时,点E不与点A、C重合,设AP=x,BN=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若△AME∽△ENB(△AME的顶点A、M、E分别与△ENB的顶点E、N、B对应),求AP的长.

问题1如图10,在Rt△ABC中,∠ACB=90°,CP⊥AB,P为垂足,若BC=30,AB=50.求AC和CP(.教材类题(教材为人教版,下同):九(上)练习部分P18第2题.答案:40,24)

图10

图11

图12

第(2)小题是求变量y(NB)关于x(AP)的函数关系式,而y=50-x-PN.只要把其中的PN用x表示就可以了.由此又可得基本问题3~问题5.

图13

图14

图15

问题6如图15,M、N为线段AB上两点,EM=EN,△AME∽△ENB,△AME的顶点A、M、E分别与△ENB的顶点E、N、B对应,求证:EM2=AM·NB.(教材类题:九(上)P39练习24.5(2)第2题)

问题8解方程:x2-22x=0(.教材类题:八(上)P30例题4.答案:0,22)

问题9如图16,已知∠2=∠3,求证:∠4=∠5(.教材类题:七(下)P84例题5)

图16

图17

问题10如图17,已知∠C=∠EPM=90°,∠4=∠5,求证:△ACE∽△EPM(.教材类题:九(上)P22问题1)

图18

由于点E有可能在AC上,也可能在BC上,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上面通过分析、转换,把这道压轴题转化为13个基本问题.这样就搭建起题设与结论之间的一个“通道”(图20).

由此看来,应用基本策略,将压轴题转化为基本问题,解出基础题,是解压轴题的关键.具体地要抓好如下环节:(1)认真审题.审题是基础,只有正确地审题,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题目所给的信息,并且有效挖掘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进而建立起已知、未知与已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对已有信息进行合理地分解组合,找到有逻辑关联的基本“问题链”,为搭建“通道”提供保证.(2)问题转化.问题转化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按照某种关联不断地对题设、结论进行分离、重组,将原问题转化为多个新问题,直到每个新问题都为基本问题为止.常用方法有:由因导果、执果索因,分析与综合协同作战;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灵活应用.同时对题目的各部分特征要深入分析,要尽可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这种“充分”有时要达到“见缝插针”“无孔不入”的程度.(3)要夯实基础.对于“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若只是“懂”和“会”还不行,要达到“熟”和“巧”这一层次.只有熟能生巧,才能融会贯通.从2011年上海市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分析我们看到,所用到的基础知识都源于教材.因此,那种丢纲脱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猜你喜欢

类题通法压轴
构造辅助函数妙解压轴小题
中考压轴题
十种解法妙解2020年高考导数压轴题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高三复习课中母子题训练“价值不菲”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谈破解某类复杂数学高考问题的有效方法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反证法”证明问题面面观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