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1991年~2010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
2012-07-21杨玉华李会兰黄凤娟董成琳
叶 勇,王 春,杨玉华,李会兰,黄凤娟,董成琳,张 勇,谢 兵,何 震
(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市自1991年11月从出境回归妇女中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至2010年底,全市已发现并报告HIV感染者3742例。为了解普洱市HIV的流行现状及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普洱市艾滋病(AIDS)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哨点监测
1993年起,根据《云南省HIV/AIDS哨点监测方案》,设立监测哨点,至2010年在全市针对吸毒人群、暗娼、孕产妇、性病就诊者、水电工人,男男性行为等6类人群设立了13个监测哨点,每年对哨点的目标人群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5mI检测HIV抗体。
1.2 常规监测
2004年开始,每年对无哨点监测的县,开展HIV常规监测,对医院术前病人、临床疑似病例、献血人员、出入境人员开展HIV抗体常规筛查。
1.3 重点人群筛查
根据《云南省重点人群艾滋病筛查方案》于2004年开始,加大了对吸毒人群、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性病就诊者、孕产妇、HIV感染者配偶及子女、男男性行为人群、有偿献血者、外出务工人员、劳务输出人员、高流行区村民、婚检人群等开展HIV抗体筛查。
1.4 自愿咨询检测(VCT)
2003年开始设VCT咨询点,对自愿寻求检测的人群免费进行咨询检测。
1.5 HIV抗体检测
筛查试剂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配发,采用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实验(WB),按《全国艾滋病抗体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和确认。
1.6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HIV/AIDS监测情况
HIV流行情况:普洱市1991开始监测以来,截至2010年共监测510865人(男169443人,女341422人),检出HIV感染3742例(男2201例,女1541例),阳性率0.73%,其中AIDS 600例,死亡260例,病死率43.33%。
时间分布各年监测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6年~2003年HIV阳性率均在2%~5%左右,2004年开始对重点人群扩大筛查,开展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通过加大监测检测、宣传、行为干预,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05年~2010年HIV阳性率每年保持在0.6%~0.7%之间,各年平均感染率为0.73%。
表1 普洱市1991年~2010年HIV/AIDS监测情况
2.1.1 哨点监测
1993年~2010年哨点监测调查,共检测各类高危人群26615人,检出HIV阳性651人,阳性率为2.44%。吸毒人群感染率高于其它人群10.03%,其次是性病就诊人群感染率为3.90%。见表2。
表2 普洱市1993年~2010年哨点人群监测结果
2.1.2 常规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
2004年~2010年共调查484250人,发现HIV感染3091例,感染率为0.64% 。其中吸毒人群(包括非注射吸毒者)检测12535人,检出HIV阳性951例,阳性率为7.58%;孕产妇检测178876人,检出HIV阳性390例,阳性率为0.20%;婚检124236人,检出HIV阳性227例,阳性率为0.18%;监管场所人群检测17539人,检出HIV阳性298例,阳性率为1.69%;自愿咨询检测37319人,检出HIV阳性773例,阳性率为2.07%;临床可疑者检测476人,检出HIV阳性110例,阳性率为23.11%;医院无关联人群检测3798人,检出HIV阳性56例,阳性率为1.47%;感染者较多的村子村民检测22592人,阳性49例,阳性率为0.22%;跨国劳务输出多的村子村民检测10490人,检出HIV阳性24例,阳性率为0.22%;其它人群检测72298人,检出HIV阳性213例,阳性率为0.29%。
2.2 HIV感染者人口学特征
截至2010年12月,全市共发现HIV感染者3742例,其中本国居民3563例,外国人179例;男性2201例,占58.82%;女性1541例,占41.18%,男女之比为1.42∶1;年龄最小2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28.7岁;40岁以下居多,共3345例,占89.39%; 40岁~50岁280例,占7.48%;51岁以上117例,占3.13%;各年龄组的HIV感染合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9.38,P<0.001)。婚姻:已婚2269例,占60.64%;未婚1473例,占39.36%。学历:文盲634例,小学1434例,中学1371例,高中(含中专)251例,大专以上52例。民族;汉族1528例,傣族588例,拉祜族450例,佤族354例,彝族304例,哈尼族294例,回族69例,其他少数民族155例;汉族占40.83%,少数民族占59.17%。职业:农民2604例,待业271例,服务人员189例,工人205例,个体商人191例,干部72例,驾驶员24例,其他(不详)186例;农民较多,占69.59%。
2.3 HIV感染者行为学调查
3742例HIV感染者中,吸毒传播980例,占26.2%;性接触传播 2603例,占 69.56%;母婴传播 28例,占0.75%;其他(不详)131例,占3.50%。
2.4 流行区域分布
在全市十县(区)范围内,思茅区检测86654人,发现 HIV感染 921例,感染率为 1.06%;澜沧县检测101082人,发现HIV感染1377例,感染率为1.36%;孟连县检测71723人,发现 HIV感染 766例,感染率为1.07%;宁洱县检测27123人,发现HIV感染101例,感染率为0.37%;墨江县检测69065人,发现HIV感染121例,感染率0.18%;景谷县检测39341人,发现HIV感染157例,感染率为0.40%;景东县检测52599人,发现HIV感染115例,感染率0.22%;镇沅县检测27155人,发现HIV感染64例,感染率为0.24%;江城县检测19997人,发现HIV感染31例,感染率0.16%;西盟县检测16126人,发现HIV感染89例,感染率为0.55%,HIV感染率在1%以上的有3个县(思茅、澜沧、孟连),其余7个县感染率为0.2%~0.5%左右。
3 讨论
普洱市在 1991年孟连县发现首例本地居民到泰国有涉外性关系回归者中检出HIV感染者后,HIV感染者逐年增多,全市九县一区中1991年~2000间检出HIV感染者的县依次是:1991年~1993年孟连县,1994年澜沧县,1995年思茅区、墨江县,1996年镇沅县,1997年景谷县、景东县,1998年江城县、西盟县,到 2000年全市九县区均报告HIV/AIDS病。感染者分布较为集中的是澜沧县1377例,次之思茅区921例,孟连县766例,三县(区)HIV/AIDS病人占全市的81.88% 。
哨点监测表明, 1994年在吸毒人群中检出感染者后,感染人群逐年增加,哨点吸毒人群感染率高达10.03%,吸毒人群感染率高于其它人群,而且在女性吸毒人群中她们为筹集毒资卖淫和贩毒,增加了 HIV感染人群。性病门诊HIV流行从1994年的1.43%上升至2010年的3.90%,而有利于HIV传播的梅毒、淋病比例逐年增多。暗娼、水电工人、孕产妇感染率在1%以下,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哨点于2010年开始监测,HIV感染率为1.08%,因此,对MSM人群应加大宣传干预力度,使MSM人群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促使其危险行为的改变,有效阻断HIV传播。在未建立哨点的县开展常规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了解不同人群HIV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吸毒人群感染率高为 7.58%;其次是自愿咨询检测感染率(2.07%)和监管场所感染率(1.69%),提示普洱市HIV流行主要还是在高危人群中,一般人群受累,尚未在一般人群中造成流行。
检出的 3742例感染者中男性占 58.82%;女性占41.18%,男女之比为1.42∶1 。年龄最小2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28.7岁,HIV感染主要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89.39%,各年龄组的HIV感染合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8,P<0.001),青壮年人群感染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应将干预的重点放在此从群。感染者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学历占91.90%,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提示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力度,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低的情况,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利用少数民族喜欢易懂的民族文化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从行为学分析,3742例 HIV感染者中吸毒传播占26.2%;性接触传播占69.56%;母婴传播占0.75%;不详占3.50%。普洱市HIV流行已由境外向境内、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991年~1993年为HIV/AIDS传入和局限流行期,主要以孟连县的卖淫回归和有涉外关性关系人群通过性途径感染,1994年发现吸毒人群感染,1996年证实1例2岁儿童经母婴传播。表明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早已出现。
全市共诊断艾滋病例674例,死亡286例,病死率42.43%。由于 HIV感染者的医学观察和随访工作难以进行,又因AIDS病人多为贫困群体,就医率低,所以报告的病例数远远低于实际发病人数。提示,早期发现的感染者估计已逐渐进入发病期,应做好对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及机会性感染治疗工作,并加强对AIDS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有效地控制传染源和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1]。
综合分析,普洱市艾滋病流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1993年为传入期,检出的17例感染者中,本国11例,外国(缅甸)6例,本国11例均为边境县跨国外流妇女回归人员;第二阶段,从1994年~1996年为扩散期,这一时期在暗娼、吸毒人群、性病病人、临床可疑病人等人群中发现HIV感染者;第三阶段,从 1997年~2003年为流行期,HIV感染者明显增加,涉及的人群越来越多,检出的HIV感染率上升。2004年~2009年开展了两轮三年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后,取得了一定成效,2005年~2010年HIV阳性率每年保持在0.6%~0.7%之间,各年平均感染率为 0.73%,提示近年当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2]。
[1]李庆平,陈 荣,黄 丽,等. 安顺市1997—2006年HIV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6(14):270-271.
[2]张世博,姜凤霞,杨淑芝,等. 辽宁省15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8(4):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