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表透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观察

2012-07-19齐达春

河北中医 2012年11期
关键词:颊车面神经手法

齐达春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理疗康复科,山东 沂南 276300)

浅表透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观察

齐达春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理疗康复科,山东 沂南 276300)

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针刺疗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神经麻痹。针刺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其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取穴及手法方面,但对针刺的手法尚无统一定论。2010-01—2011-01,笔者采用浅表透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并与采用常规手法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我院理疗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2~65岁,平均(36.6±12.5)岁;病程 <7 d 15例,7~15 d 19例,>15 d 6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3~67岁,平均(37.3±11.4)岁;病程 <7 d 18例,7~15 d 14例,>15 d者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1]。

1.2.2 纳入标准 选择年龄在10~70岁之间,病程1~180 d之间,治疗依从性好,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神经麻痹患者,如脑血管病、桥小脑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及外伤手术等;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手法治疗。取穴:阳白、四白、颊车、颧髎、翳风、地仓、合谷,以上均取患侧穴位。手法:平补平泻法,针刺后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1.3.2 治疗组 予浅表透刺手法治疗。取穴:阳白、四白、颊车、颧髎、翳风、地仓、合谷、禾髎、牵正、下关、承泣、水沟、迎香。手法: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阳白透攒竹、颧髎透四白、颧髎透迎香、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禾髎透水沟、夹承浆透承浆、太阳透下关,均取患侧。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少取穴,轻刺激;对于静止期的患者多取穴,手法平补平泻;对于恢复期的患者采用补法强刺激。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共4周。

1.4 观察方法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分级[2],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疗效比较。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Ⅰ,面神经支配区域所有功能正常;Ⅱ,面部可见轻度的功能障碍或肌肉联带运动;Ⅲ,双侧面部可见明显区别,但无严重外形损害,可见明显的肌肉连带运动、痉挛;Ⅳ,面部有明显的面肌瘫痪,外形损伤;Ⅴ,仅有轻微可见的运动;Ⅵ,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

1.5 疗效标准 痊愈:达到Ⅰ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牙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谈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显效:达到Ⅱ级,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牙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有效:由Ⅳ、Ⅴ、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无效:经治疗后仍停留在Ⅳ级以上[3]。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H-B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比较 例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H-B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针刺疗法是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透刺法又称透穴刺法,是毫针应用的一种特殊刺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是用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在《灵枢·官针》篇记载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多种针法,如“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等的记载均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横针透刺、斜针透刺及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阳白为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交会穴,配以经外奇穴鱼腰,有祛风明目、活血通络、镇惊安神的作用;足阳明经行于面部,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阳明经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为主,配合手太阳经穴颧髎、手阳明经穴迎香、督脉水沟及任脉承浆,以疏通面部经气,散瘀通经活络,使气血顺畅,营卫调和,肌肉经筋得以濡养,颊筋自利而僻得愈。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浅表透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手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患者病情,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6-208.

[2]House J W,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ogy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3]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R246.6;R255.2

A

1002-2619(2012)11-1671-02

齐达春(1975—),男,主治医师,学士。从事康复理疗科临床工作。

2012-03-31)

猜你喜欢

颊车面神经手法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层递手法
常按5穴护牙齿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常按7穴不掉牙
七步洗手法
小穴位 大健康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