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城市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设施的调查
2012-07-19赵婷婷李泓英
赵婷婷,李泓英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已步入小康水平。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在追求健康,享受生活。在《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纲要》的推动下,人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来增进健康。体育人口及经常锻炼的人群数量大大增加,这使得城区群众体育健身资源出现紧张局面。本文对运城市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设施调查,旨在分析本地区公共体育场地的数量、规模、面积、健身器材配备等,为相关部门解决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设施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运城市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设施,调查对象分别为:禹香苑、学府嘉园、新新家园、金地花苑、鸿运佳苑、望湖新村六个小区和河东广场、南风广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有关社区体育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本文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关于运城市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设施的调查问卷(106份),选取不同社区随机发放。其中发放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调查问卷六份,回收有效问卷六份;对住宅小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经检验,剔除无效问卷六份,有效率为94%。
1.2.3 实地调查与访谈法 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以获得更加充实与真实的数据信息。
1.2.4 数理统计法 调查问卷结果通过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和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有力的佐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场地设施配备和管理的现状
2.1.1 健身场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状况(见表1、表2)
表1 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室内、室外场地情况
根据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体委颁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居住小区每千人应配套公共体育场地200平方米—300平方米。根据对盐湖城区不同规模不同方位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调查得知,所调查的小区中室内场地为零,规模较大的小区(人口>5 000人)室外体育场地较多,面积较大,远远超出《规定》中200平方米—300平方米/千人;而中规模的小区(2 000人<人口<5 000人)有一定的室外体育场地,也达到甚至超出《规定》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的小区(人口<2 000人)室外体育场地很少或没有,远远达不到《规定》200平方米—300平方米/千人的要求。
表2 盐湖城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体育设施配备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所调查的盐湖城区八个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体育场地,基本都配备了健身路径设施,而且健身设施的数量基本与小区及广场的规模相关。在所调查的八个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中,42.9%没有羽毛球场,62.5%没有乒乓球台,87.5%没有篮球场。由此可以看出,盐湖城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非常匮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设备上都较为滞后,大大影响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在健身设施能否满足需要的问卷调查中,回答能满足的有27人,不能满足的有67人。从调查结果看,现阶段体育设施难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有些体育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运用。
2.1.2 健身场所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现状 调查显示,有87.5%住宅区物业管理部门对小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但维护率都较低。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大多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免费的体育设施建设好后,并无专人对其进行管理,部分体育设施损坏后无人维修,体育设施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居民反映,住宅区一些体育设施损坏不能及时得到维护,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 盐湖区小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及其活动内容的选择
2.2.1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选择 目前,盐湖区社区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明显。据调查盐湖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就近的广场及公园,住宅小区附近的活动场地等非正规运动场所,社区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的短缺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居民比较认可在居民区建设健身场地,但健身场地的器材配置难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人们只能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公园、空地和广场。
2.2.2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器材及活动内容的选择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为:散步(28.7%)、跳舞(27.7%)、器械锻炼(23.7%)、羽毛球(6.9%)、乒乓球(5.9%)和篮球(3.9%)及其他(2.9%),其中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是散步和跳舞,原因是这两个项目活动强度较小,且活动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其次是器械锻炼,原因是健身路径基本覆盖到大多数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而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由于所需的场地、器材简便,且运动强度不大已成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而篮球、足球等青少年喜爱的项目,虽然近几年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和普及,但还是受所需场地、器材的制约而影响锻炼。通过实地调查得知,在众多未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中有80%以上居民认为主要原因是:可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太少,可供利用的体育器材不足。由此可见,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和所配置的体育器材等体育设施短缺已成为制约群众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2.3 盐湖区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和满意度
2.3.1 居民利用体育设施情况 实地调查中发现,有75%居住小区的体育设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利用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在问及“您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问题时,94个调查样本中有68人选择“有”,但其中却只有40人选择利用小区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主要原因为没有场地设施(71.4%)、没有人组织(28.5%)。此外,26人选择“没有锻炼”的人群,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69.2%)、没有体育场地(30.7%)。可见,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简陋问题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而“没有人组织”问题也深刻预示着运城市社区体育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由此,场地与组织两大瓶颈共同制约着运城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2.3.2 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情况 在“盐湖区小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中,基本满意的占45%,不太满意的占37%,无所谓的占6%,这说明现有体育设施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实地调查中发现有的社区健身区器械使用说明图、健身方法图示不全,也是影响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2.4 盐湖区小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目的及制约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2.4.1 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目的(见表3) 表3调查表明,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是参与锻炼的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维持自身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方式。57%的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目的都是强身健体,其后依次是增加交往、娱乐身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高度发展的物质生活促使人们改变自身生活方式,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寻找精神寄托,加强与外界的交往,维护身心健康。而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加交往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表3 盐湖区小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目的(%)(多选)
2.4.2 制约盐湖区小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问卷显示,36%的被调查者选择“缺少场地设施”作为“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由此可见,目前盐湖区所拥有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和所配置的体育器材等体育设施是影响广大群众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缺乏指导者”和“缺乏空闲时间”,深刻预示着盐湖区社区体育在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虽然目前运城市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人均体育占有面积总体上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仍有部分规模较小的社区人均体育面积严重不足,体育设施也严重缺乏并且种类单一。居民比较认可在居民区建设健身场地,但健身场地的器材配置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要求。社区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的短缺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区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因此,加强住宅小区场地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2)居民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加强交往和娱乐身心。他们对体育健身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健身积极、主动。居民选择这些场所进行锻炼,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场地集中,锻炼气氛浓烈,能更好的得到交流,带动大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调查中发现,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员。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体育设施的安全性无人维护,使得居民对这部分体育设施的质量、安全性满意度不高,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 建议
(1)针对居民更倾向于比较集中的体育活动场地(如广场)进行体育锻炼与交流,建议各级政府调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增加广场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体育健身繁荣发展。
(2)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住宅小区体育开发商、物业管理部门的监管,促进他们定期对小区现有体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以保障住宅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和长期性,从而促进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
(3)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对社区体育指导员从业人员的人事和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以吸引专业化体育人才到社区就业,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1]姜兰琼,李永刚.衢州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及居民健身状况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许月云,陈雪清,陈文杰.泉州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2):112~116.
[3]肖静.兰州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7(36).
[4]许月云,许红峰,叶健芬,侯京卫,许科,李蜜.福州市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需求趋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姚卓.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对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9(3).
[6]纪涌盛.杭州市城市体育设施现状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
[7]李长沙,徐剑敏,廖金琳.龙岩市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备与需求的现状调查[J].龙岩学院学报,2008(6).
[8]屈德新.陕西省城镇小区体育设施配建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