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126例临床分析

2012-07-17洪旭林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危险脑梗死动脉

洪旭林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ACI)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资料显示缺血性脑梗死占脑血管疾病的70% ~80%,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约占24%,但其致死率低,由于症状轻常未引起重视,因此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最后容易发生多发性,影响预后,甚至会发生痴呆[1]。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对腔梗理论的研究也更为深入。现将铜陵市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及老年病门诊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集的12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铜陵市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及老年病门诊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2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治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

1.2 方法 对12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症状特征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12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41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8±8.1岁。其中(60~69)岁78例(62%),70~79岁32例(25%),80岁以上16例(13%)。

2.2 危险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多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多见,仅4例无明显基础疾病,详见表1。

表1 12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布(%)

表2 12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首发症状一览

2.3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主要症状统计见表2,多主诉头昏、眩晕,21例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单纯运动障碍43例,单纯感觉障碍14例,共济失调性轻度偏瘫7例,感觉运动障碍9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4例,根据FAQ和CCES评分诊断痴呆6例。

2.4 治疗转归 本组患者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同时给予抗血小板凝聚、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药物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等综合性治疗,临床痊愈53例,临床好转69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总有效率达96.8%,无死亡病例。

3.讨论

3.1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与年龄密切相关,研究认为LACI均发生在40岁以上患者,在60岁到70岁年龄组中达高峰,70岁以上反而下降与本组观察相符。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如心衰、肾衰等,这些均可能是发生腔隙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亦说明LACI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患高血压病82例(65.1%),2型糖尿病33例(26.2%),还有房颤、慢阻肺肺心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仅有4例(3.2%)无明显基础病,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而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为LA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致广泛的脑小动脉硬化和脑底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加速颅外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损害维持脑血流稳定的动脉舒缩功能(自动调节功能)和侧支循环有效性,成为各种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和根本原因。另外,高血压患者脑底动脉环及颅外动脉硬化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增加。持续性高血压可引起小血管内皮下层纤维样物质节段性沉积,使动脉结构破坏,微动脉瘤形成小量的红细胞渗出。在慢性阶段,即使血压不高或不发生破裂,却可引起小动脉闭塞,形成腔梗。一些学者认为引起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多发性脑梗死,常伴有基底核和丘脑的腔隙梗死。其根本原因在于供应大脑深部结构的深穿支严重的动脉硬化病变,多为长期高血压的结果[2]。

而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易发生微小动脉粥样硬化,加之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易发生血小板黏附及红细胞聚集而形成梗死[3]。早年一些作者指出糖尿病是LACI明确的危险因素,腔梗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6%,也有报告为34%、27%、29%和11%[4]。高血脂可严重影响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使脂质容易通过内皮,增加单核细胞的粘附性,使内皮抗凝作用减弱,使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不足,而致表面微血栓形成,不易溶解,促使斑块形成和发展,国外报道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约有34%伴有高脂血症,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脂血症还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导致血浆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同样也是多发性腔梗的易患因素。

冠心病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其原因是冠心病常并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常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心房丧失对心室附加充盈作用而导致心衰,致心排血量减少,进而脑血流量减少,诱发脑血栓形成。心房颤动还可导致心房丧失协调一致的收缩活动,易形成房内血栓,导致栓塞的并发症。

3.2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特征 LACI多不能被早期发现,临床上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本组病例首发症状以头昏、眩晕多见,分别占48.4%和29.4%;无明显症状21例,占16.7%,与国内外报道相当[6]。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与老年精神障碍有着密切联系,腔隙性脑梗死的演变最终可以导致智能衰退,60岁以上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腔隙性梗死有增多的趋势,最终往往导致老年精神障碍[2]。亦可因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本组出现精神症状14例(11.1%),根据FAQ和CCES评分诊断痴呆6例。

3.3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防治 LACI是穿支小动脉闭塞所致的脑血管疾病,这些血管多属终末支,一旦梗死形成侧支循环极难建立,所以临床症状轻,但不易恢复,早期干预,预后较好。一般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应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其主要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已被证实。而脑神经细胞保护剂亦取得一定疗效,其中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作用,细胞膜稳定剂(如胞二磷胆碱)有神经元保护作用,神经节苷脂制剂能促使受损神经细胞再生树突的功能,还有神经生长因子、前列腺素调节剂、自由基清除剂、脑蛋白水解物、都可喜、脑活素等[7]。研究认为中药制剂在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始至终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疗效肯定[8]。

从二级预防的角度上讲,控制易患因素显得十分重要,主要措施包括:控制及稳定血压、控制体重、控制及降低血糖。有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复发率中的危险度降低1/3左右,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无特殊禁忌症时,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是有益的[3]。

总之,通过对本组12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症状特征进行总结,明确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本病的直接原因,而年龄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而对预防、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指导,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荣根满,控制高血压,警防脑梗死[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8(3):200-203.

2 齐爱华,刘伟.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精神障碍临床与CT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6,1(5):62-63.

3 温连程,程艳丽.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59-60.

4 崔思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17(4):166-167.

5 Inzitari D,Eliasziw M,Sharpe BL,et al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with caortid arteystenosis presenting[J].Neurology,2000,54:660-666.

6 钱文忠.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86-88.

7 杨志春.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J].北方医学,2011,8(1):92-93.

8 牛绍利,尹文光,孙成珍,等.中药制剂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调查分析[J]. 安徽医药,2011,15(10):1315-1316.

猜你喜欢

危险脑梗死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喝水也会有危险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拥挤的危险(三)
256层CT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