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7-12王开生
王开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爱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不论是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还是集体主义原则、“五爱”基本要求都有一个核心要素——爱心。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爱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了爱心文化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一、爱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
爱心校园文化以“爱”为核心,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原则,以互相关心、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为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为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心素养。爱心是人的心理品质。爱心素养的培养遵循心理品质形成过程“知、情、意、行”协调一致发展的科学原则。
爱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爱心认知为整个心理结构奠定思维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爱心其他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爱心情感是联系爱心认识与爱心行为的中间环节,是爱心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而爱心行为是爱心形成的终末环节,是衡量人们爱心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爱心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各种心理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人的爱心素养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爱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爱心实践,一定的爱心动机与爱心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爱心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外化为个人的爱心奉献行为。爱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就是从爱心认知的形成与培养、爱心情感的培养与丰富、爱心行为的形成与训练三个方面来统筹安排,构建一个活动主题鲜明、主体明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的爱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二、以校训为主题构建爱心认知活动体系
爱心认知是培养爱心素养的第一步。爱心认知的形成表现在爱心知识的掌握、爱心评价能力的发展和爱心信念的产生三个方面。爱心知识的掌握在爱心认识形成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爱心知识是对具体的行动准则以及执行它们的意义的认识,理解爱心的本质,知道为什么和应该怎样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爱心评价是应用已有的爱心知识对自己或他人行动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知道什么是符合“五爱”基本要求,什么是不符合“五爱”要求的。爱心评价能力是随着爱心知识的丰富和加深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舆论、他人评价及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心信念是在已有的爱心知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爱心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爱心情感、推动爱心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爱心认知要通过爱心认知活动来实现。爱心认知活动是建立在掌握对爱心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深对爱心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爱心的内涵,理解爱心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提高爱心评价能力、坚定爱心信念。爱心知识的掌握、爱心评价能力的发展和爱心信念的产生三者互相促进。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精神集中体现了学院爱心特色校园文化的主题,体现了培养具有“为国分忧、为民解愁”大爱精神的民政社会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的爱心认知活动以“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为主题,主要是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途径构建一个完整体系。
把握新生入学教育这个时间节点,在入学教育的校训认知中,开启爱心认知之旅。请专家做校训专题讲座,组织学生撰写校训学习心得,使学生懂得“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爱众亲仁”也就成为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民政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事业,它“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作为一个民政人,只有具备“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去关注百姓心声,关心弱势群体的处境,做到“爱众亲仁”,才是真正实践“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宗旨。这是学院每个教职员工治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学院莘莘学子们的求学初衷。《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笃行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爱心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程,在课堂教学中系统推进爱心认知。爱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素养,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更是广大民政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因此,学校把爱心文化的基本理念、本质内容、基本要求融入校本课程《民政与社会工作》中,并把它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开设36个课时、占两个学分。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广大学生将在逐步深入了解民政工作“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的深刻涵义中,领会爱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项硬指标,渗透到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去,利用各门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全方位强化爱心教育。
三、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形式构建爱心实践活动体系
爱心行为的形成包括爱心行为方式的掌握、爱心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爱心意志的培养。爱心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爱心行为的必要条件,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爱心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爱心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爱心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因素。爱心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只有以顽强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把爱心行为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才算达到爱心意志的最高境界。促进爱心行为的形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爱心实践活动。
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培养学生爱心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志愿者服务是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奉献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摇篮,是培养责任意识与爱业敬业素质的良好平台。志愿者服务的志愿性、选择性、参与性和感染性特点正好契合了爱心实践活动的客观实际需求。它成为了广大师生在校内外开展爱心活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民众的主要形式。贯彻“爱心助人、公义务实”社会工作者理念,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爱心实践活动能实实在在地开展。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参与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重大社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服务社会与锻炼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专业素养和爱心素养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双重目标。学院开展的主要爱心实践活动见表1。
表1学院例行开展的主要爱心实践活动
三、以完善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构建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体系
爱心情感是爱心实践者的爱心行为得到实现后所引起的一种内心感受,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爱心行为的体验。当人们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爱心认知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爱心情感体验。爱心情感体验反映了爱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如果缺乏爱心情感体验,就会缺乏推动爱心行为的力量。人们经过多次这种体验,证明认知是正确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才能将其内化为爱心信念,指导人们的爱心行为,提高爱心素质。爱心情感的丰富内容是人们内心体验的结果,没有体验就没有情感。
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是强化爱心情感意志、促进爱心行动的重要环节。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是爱心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激励与自我激励、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社团组织既是校园爱心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的主体。学校例行开展的主要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见表2。
表2学校例行开展的主要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
由爱心认知活动、爱心实践活动和爱心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爱心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紧扣了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教育规律,最大效率地发挥每一项活动的育人功能。
[1]张威.爱心教育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4).
[2]陈三俊,林德操.高校培育“爱心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2).
[3]高明,郭万牛.构建以“仁爱与责任”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J].浙江高教,2005,(5).
[4]王泽淮.略论民政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5]陈连锦.爱心教育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