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白江:打造宜业宜居之都

2012-07-02孔海勒

民生周刊 2012年47期
关键词:青白江青白江区生态

□ 孔海勒 冯 伟

青白江:打造宜业宜居之都

□ 孔海勒 冯 伟

清白江主城区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已经把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四川省“十强县”、四川省省级生态区、省级平安区、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区)等众多殊荣收入囊中。在“十二五”规划中,青白江区委更是对全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据青白江区委书记廖仁松介绍:“青白江区委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和市委“五大兴市战略”,对全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提出了努力开创‘新型工业样板区、物流商贸核心区、文化发展特色区、生态田园示范区、宜人和谐幸福区’发展新局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青白江的发展目标。”

打造“双千亿”产业

青白江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抓好内生型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外生型增长,响亮务实地提出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和物流商贸“双千亿”产业的目标。

在新型工业方面,青白江区以重汽王牌为重点着力打造商用车制造基地。全力推动总投资30亿元、年产40万辆的重汽王牌轻、中、重卡商用车成都基地建设,确保重汽王牌2012年生产轻卡5万辆,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增长50%;全力服务投资10亿元的“012”中重卡生产线今年9月建成试产,新增产能10万辆;力促总投资10亿元的“013”工程2013年动工。以天保重装、三洲核能等为重点,青白江区将着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世界最大水电设备供应商奥地利安德里茨公司投资1.2亿欧元,与天保重装合作打造年产值40亿元的清洁能源重型装备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泵阀生产基地;加快总投资8.5亿元的三洲核能精密管生产线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0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能源精密管生产基地;力保总投资2.2亿元的天马大功率风电轴承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围绕巨石、台玻、中建材等龙头企业,青白江区还将着力打造新材料基地,推动投资10亿元的巨石年产13万吨玻璃纤维丝生产线技改和投资2.8亿美元的台玻6万吨电子级无碱纤维布项目开工,建成中国最大的电子级玻纤生产基地,推动总投资8亿元的华西集团建材项目加快建设。

预计2012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真正实现“产业倍增”。

在物流商贸产业方面,青白江区依托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建成“西部第一、国内一流”国际性枢纽型内陆无水港。据统计,目前“两站两园区”引进的中铁联集、德国汉宏等20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总投资达150亿元,全部运营后将实现产值233亿元以上、利税10亿元以上。而抓住铁路口岸正式投运契机,青白江区正在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报批B型保税物流中心。围绕成都市大力实施“北改”工程的机遇,以机电、建材、大宗商品为重点,青白江区主动承接成都市“北改”产业转移,推动生产性和生活性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加快以大港陶瓷、万贯五金机电、华川银地、青龙建材、邦邦建材等为代表,总投资280亿元、总面积1500万平方米的32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其中2012年确保建成运营专业市场8个、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目前已有23000余户商家达成入驻意向,并力争2015年前全部建成,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成为西南最大的建材、机电商品集散基地和成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动物流商贸核心区建设,物流商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树特色文化品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青白江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发展特色区,为创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行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启动了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综合文化站(中心),120个村(社区)成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每月享受免费服务的群众在1000人次以上;基层文化“3151”工程和全民健身“个十百千万”工程紧锣密鼓开展,每年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000次以上;新建10支以上特色文艺队伍,同时还将新建10个全民健身工程,村(社区)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70%。

清白江物流中心

深入推进“百姓故事会”、太极运动“六进”、“阅读·悦快乐”、“百村文体系列活动”等活动,形成该区公益文化活动的龙头品牌;充分挖掘“小金龙龙舞”、“过街连箫”、“客家巨龙”等非遗文化品牌,形成“一乡一品”的基层特色民俗文化品牌格局;樱花旅游文化节、金秋菊花节、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等一系列文体品牌已成为青白江的一张张闪亮名片。

挖掘文庙、武庙、绣川书院、家珍专祠、明教寺、觉皇殿、“八阵图”等珍贵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三国文化、英雄文化等文化品牌;加快培育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毗河两岸休闲观光带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引进传媒、出版发行企业等办法和措施,提高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产业水平,不断丰富文化产业。

打造生态文明新城

“对于我市生态新型工业高地青白江区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过去几年科学发展的‘一号工程’,也将是开启新航程,在下一个5年建设生态田园示范区、实现竞飞赶超的重要保障。”青白江区区委书记廖仁松表示。

为实现转型发展,近年来,该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立城优城”战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开展生态整治、工业循环、生态农业、生态细胞等工程项目及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等专项行动,全面构建点、线、面的绿道体系,带动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目前,青白江主城区已栽植各类乔木47万余株,在工业厂区和生活区之间建成1200余亩的生态隔离带,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1700余亩的市级森林公园,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搭建工业区和城市生活区之间的绿色屏障,并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58平方米,居成都市第一。

另外,青白江区还将秉持“绿色、环保、生态、人文”理念,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城乡生态,实现产城一体、城乡互动。据介绍,目前该区正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工业“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积极开发使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推进龙泉山脉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毗河、长流河、西江河等流域的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工作,形成以河流水系、林盘、湿地、农田和城区绿化为主的区域综合生态体系,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生态田园城市形态。

在此基础上,青白江区还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节,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生活,提升幸福指数。如每年春天的樱花旅游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三届,共吸引国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青白江樱花节的品牌在成都几乎家喻户晓;同时,“杏果采摘节”、“油桃采摘节”、“山地休闲旅游季”等系列乡村旅游节会活动也成为成都市休闲旅游系列活动中响当当的品牌,在让市民享受到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北部宜业宜居新城的美誉度。

□ 编辑 王季璐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青白江青白江区生态
2016—2020年成都市青白江地区出生缺陷监测现状分析
地方志视角下的地方广播电视事业史
“生态养生”娱晚年
青白江区:高效推进人社服务 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青白江区医保保局“四举措”推行医保“适老化”服务
青白江区医保局多点发力提升医疗救助群众获得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白桂斌《青白江》
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