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12-06-30温小霞
温小霞
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障碍是常见的骨折固定术后并发症,多是早期缺乏康复治疗所致。笔者观察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所选患者均有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史,X线显示患者骨折对位良好。观察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1±3.4)岁,病程(46.1±4.3)d,膝关节活动度主动屈曲度45.2°±1.2°;对照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6±4.1)岁;病程(47.8±3.9)d,膝关节活动度主动屈曲度46.1°±1.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膝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主要有主动锻炼、在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下被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下实施综合性系统性康复治疗:(1)肌力训练:首先重点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进行训练,训练强度以患者次日没有明显疼痛为原则;(2)关节松动术:根据患者骨折及内固定情况,可在术后2周内实施膝关节松动技术;(3)红外线治疗:患者在术后24h~2周,可采用局部红外线治疗,减轻患者伤口红肿,减少伤口渗出及骨折疼痛;(4)对于关节松动术后,膝关节肿胀及疼痛加重的患者,可给予适当冰敷;(5)为了减轻康复训练后关节疼痛,同时可促进骨折愈合,可对患者膝关节两端实施肌肉电刺激治疗;(6)持续被动(CPM)训练:内固定稳定后,在CPM机下对膝关节进行持续被动训练。两组患者均2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1)优:患者治疗4周后,根据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膝关节活动度超过120°,肌力为Ⅵ级,膝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消失,日常生活活动不受限;(2)良: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90°~120°,肌力为Ⅵ级,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日常生活活动稍受限;(3)可:膝关节活动度为60°~90°,肌力为Ⅲ级,肿胀疼痛有一定减轻,日常生活活动受限;(4)差:膝关节关节活动度为30°~60°,膝关节肿胀疼痛无明显减轻,日常生活活动受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0.2%,对照组优良率70.7%,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评定
3 讨论
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容易导致患者膝关节发生粘连及僵硬,膝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所以,要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在康复治疗中,以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的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障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在康复训练中,CPM参与下,有利于防治膝关节韧带纤维发生挛缩,对血液淋巴回流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膝关节液更新。可有效防止膝关节发生粘连,促进向关节软骨提供营养,减少骨关节炎发生[2-3]。
除了上述康复治疗措施外,康复治疗时间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骨折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治疗较好时期。在此期开展康复治疗,患者预后良好,膝关节功能能够得到有效恢复。而对于骨折处较多、内固定欠牢固、患者合并心脏病、康复治疗介入较晚等原因而进行间断性康复治疗的,康复治疗效果较差,膝关节功能部分恢复。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实施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显著。
[1]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9.
[2]陶泉,俞红,杨解林.早期持续被动运动对膝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19(6):304-341.
[3]尹清,武继祥,刘宏亮,等.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学及康复杂志,2006,26(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