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院7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12-06-27廖应熙
章 萍,廖应熙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以及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笔者就我院2011年收集上报的70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间收集并通过网络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样本,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上报来源,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合并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药品分类方法参照第17版《新编药物学》,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采用《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定义。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评价标准,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及药品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70 例患者中,男 48 例(68.57%),女 22 例(31.43%),男女比例为2.23∶1;年龄最小3岁,最大61岁。各年龄组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1。
2.2 给药途径
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共有3种给药途径,其中静脉给药 65 例(92.86%),口服 3 例(4.29%),肌肉注射 2 例(2.86%)。
2.3 上报科室
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上报科室以药剂科最多,有59例(84.29%);其次为贫血中心(一病区)7 例(10.00%),白血病中心、MDS 中心各 1 例(1.43%),淋巴瘤中心 2 例(2.86%)。70 例患者中,住院患者 67 例(95.71%),急诊患者 3 例(4.29%)。
表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4 涉及药品种类
70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28种,其中单一用药15例(21.43%),合 并 用 药 55 例 (78.57%);抗 肿 瘤 药 37 例(52.86%),抗 感 染 药 18 例 (25.71%),免 疫 调 节 剂 12 例(17.14%),消化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各1例(1.43%)。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种类分布见表2,抗感染药种类分布见表3。
2.5 因果关系
评定为肯定 3 例(4.29%),很可能 27 例(38.57%),可能 40例(57.14%)。从因果关系评价标准看,评价为“肯定”的必须是“再次用药不良反应再次出现”。而临床一旦怀疑发生了药品不良反应,通常医生不会再选用该药,且很多时候不能排除合并用药、患者病情变化及其他治疗的影响,故“可能”的判定结果较多。
表2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
表3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
2.6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与临床表现
见表4。
表4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与临床表现
2.7 药品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7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一般的61例(87.14%),严重的9例(12.86%)。将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按药品分类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分布及临床表现
2.8 药品不良反应转归
药品不良反应的转归有治愈、好转、后遗症及死亡等情况,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对症治疗后都会好转或治愈。7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治愈22例(31.43%),好转46例(65.71%),后遗症 2 例(2.86%)。后遗症 2 例中,1 例为甲氨蝶呤肾损害后遗症,1例为左旋 L-门冬酰胺酶引发急性胰腺炎后有胰腺假囊肿形成。
3 讨论
我院是一所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各种白血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皆高于女性[1],化学治疗和移植手段是我院治疗的主要方式。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从年龄分布看,成年人(19~6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儿童和青少年(0~18岁)其次,这与来院就诊人群中此两个年龄段患者较多有关。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和药品剂型关系较大,静脉滴注引发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92.86%。分析原因,静脉滴注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药物作用直接而且快速;同时其他因素如药物本身的pH、微粒、内毒素、赋形剂及输液的操作过程等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增加[2]。在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过程中,静脉滴注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一般都发生在医院本部,并且症状出现快速且明显,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现而便于收集。
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科室分布看,84.29%为医院药剂科的临床药师上报。医生与护士是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第一发现者和知情者,因此医生和护士应主动承担监测任务,积极填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门诊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可通过重点药物跟踪寻访,或门诊患者服用药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后咨询临床药师,由药师把信息收集整理后再上报。
70例患者中,抗肿瘤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2.86%,与我院的专科特色有关。我院就诊人群多患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以抗肿瘤药物联合化学治疗为主。几乎所有的抗肿瘤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不可避免地产生损害或毒性作用,如骨髓抑制、消化系统毒性、皮肤损害及神经毒性等[3],若不及时处理,常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此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具体品种以阿糖胞苷最多,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本次调查收集到的阿糖胞苷特殊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如小脑共济失调、脑白质脱髓鞘病变、肢体运动障碍等。因此,应将这类药物作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对用药后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高度警惕并及时报告,亦可采取更换药品批号等方法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抗感染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也较多,一方面是感染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常需选择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控制病情恶化,但联合用药时各药物之间会发生物理、化学等复杂变化,可能会导致比单一用药时更严重的不良反应[4];另一方面,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也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如变态反应、腹泻等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重视药物敏感性试验,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造成的盲目联合用药等情况。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布与其涉及的药品种类比例基本一致。从表4可知,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所致器官或系统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红斑、瘙痒等。分析原因,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患者可直接感知,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的发生率高,但病情相对较轻,一般停药或治疗中断后症状消失。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比较常见。调查发现,左旋 L-门冬酰胺酶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多为可威胁生命的速发型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低血压及面部潮红等,通常在输注药物后几分钟内发生,很小剂量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建议临床医务人员输注此类化学治疗药物时应作好各种预防措施,用药前准备好抢救药物;给药后须有专人对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尤其在开始用药后的30 min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予患者急救处理;在用药完毕后也同样不能忽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应继续观察1~3 d;同时,在使用易引发过敏反应的药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同类药物过敏史。
通过对我院2011年全年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提示在医疗机构中药品合理应用要注意:合理用药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合并用药,对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有指征,使用方法和剂量要规范,建议对注射剂应从小剂量、低浓度、慢速滴注开始;细致工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为患者诊断、用药前,医生必须仔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如是否有过敏史及过敏药物,并仔细记录;认真服务,注重沟通,特别是对药品说明书注明的药品不良反应要在用药前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顾虑,减少因患者的紧张情绪及心理作用引发药品不良反应。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临床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广大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上报,减少漏报率,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周元瑶.药物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19.
[2]何 娟,方 洁.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14):1 312.
[3]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3-824.
[4]文 珊,钟 慧.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