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主体性诉求:制造业节能减排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2012-06-23吴来桂
吴来桂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引 言
节能减排,企业是关键。企业在生产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物品的同时,也消耗资源能源,向自然界排放着各种生产的剩余物,而这些剩余物有很大一部分对生存的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向自然界排放剩余物的结果。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消耗的能源与资源实物量更加的庞大,向自然界排放剩余物的数量骤增,会给生存环境带来剧烈的影响①陈雯:《两型社会与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构建》,《求索》,2011年第6期。。环境问题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经济发展方式与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约束条件变化的结果,但不可以单纯依靠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要依靠政府规制和行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面临“不可承受之重”,这也迫切要求经济增速处于一个合理的可持续水平。虽然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增速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可以说,如果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总量可以快速扩张,但质量和水平却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献②周宏春:《对我国节能减排指标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前沿》,2007年第16期。认为导致我国与美国能耗曲线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双方的发展模式存在差异;二、我国产业结构亟需升级、三、相比之下,我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3月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就制造业全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与国际水平相比还不强,尤其是在产品制造能耗和产品能效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机械工业产业升级的实现亟须将立足点转移到依靠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上来。
二、内生主体性诉求: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之必然
目前我国制造节能减排主要有3个方面①蔡守秋:《论中国的节能减排制度》,《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一是机械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工艺、装备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物排放;二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提供节能、节水、节材、智能型的高附加值产品,保障用户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三是在设计、工艺、制造等环节,运用绿色制造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原材料,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一)工业经济发展增速,制造业能耗逐年减少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环保、资源再生等方面的技术和先进设备。通过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来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实施,分行业培育一批清洁生产基础较好的典型企业。进入“十二五”,国家围绕节能减排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把节能减排当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国家将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国家还将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次产业实现由“三二一”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占比由2006年的35.2%上升到2011年的41.2%,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50.3%,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工业经济总量、效益、投资均翻倍,实现了工业上的大发展。
(二)重新定位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政府和企业对制造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②朱启贵:《能源流核算与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因此,应加大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落实功能定位。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将节能降耗工作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进项目必须考虑避免引进高耗能行业,在加快发展临空经济、现代制造业的同时,优先发展金融业、总部经济、物流会展、商务、信息等高端产业,坚持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内容,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落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计划和年度关停任务,在产业项目引进、改造、清理、转移等各方面严格把关,必须严格控制“三高”行业的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截止到2010年,制造行业煤品燃料消费总量达8240.98万吨标煤,占全社会消费量的72.57%。2011年,制造行业煤品燃料消费总量为6821.7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1%,虽然制造行业用能源仍以煤为主,但消费结构稍有变化,煤品燃料呈下降趋势。
(三)扩展国际空间,制造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较大
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拓展新的领域。我国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制造业有巨大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努力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填补空白,开发一批对环保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成套装备,从而形成新的节能减排增长点③张帆,李佐军:《我国节能减排的区域差异与应对之策》,《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改转”,为循环经济建设腾出发展容量和空间。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并且拥有多年积累的国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验,部分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已走向世界“十二五”期间,业界应把握政策扶持机遇,大力开发国际市场,一方面要鼓励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进入国际市场,重视开发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国际并购整合。从能源消耗总量看,2007-2011年间,制造行业原煤消耗量趋缓,其能源消耗总量还出现了下降。2011年制造行业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3%。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18%、18%、22%。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这对于制造业来说,必须不折不扣、全面实施,打响一场节能减排攻坚战,对于当前的制造业来说,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四)优化产业结构,重化工废水废气排放总量下降
优化产业结构,是现阶段推进节能减排的根本措施。在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实现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翻番,必须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增长④师博,单豪杰:《能源消费、经济资本化与节能减排》,《财经科学》,2012年第9期。。但通过对节能减排技术装备细分市场的分析表明,单纯依靠现有领域技术装备的增长,难以支撑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翻番增长。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业的三大创新,即需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拓展新的领域;并开发国际市场,拓展产业空间;同时,创新经营模式,扩大节能减排技术装备的市场空间。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
三、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
1.社会责任理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应当承担对社会一定的责任。眼下最紧迫、最实际、最具体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三个层次,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自身做起,投入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①宁国良,罗立:《地方政府与企业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中的博弈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只有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和模式的调整,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作为政府更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对通过节能、节水、环保认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给予补贴,培育绿色产品市场,鼓励出口企业积极参与ISO14000标准认证,并给予通过认证的企业一定的认证补贴。
2.能源有限与环境约束理论。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中,环境和能源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在中国发展史中,环境和能源挑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巨大②刘霞玲,朱丽璇,罗俊杰:《提升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财税政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特区经济》,2012年第8期。。中国经济以年均8%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但是我国环境、资源、能源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众就已经关注企业对破坏生态环境应负的责任。因为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相应提供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社会不需要的副产品。如果企业不顾社会环境,随意排放废气、废物、废渣,不但违反法律的规定,最终也影响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应当把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衡量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的指标。为此,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设置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以反映企业对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的程度,三废的排放情况,以便于管理者制定目标,控制和改进业绩,同时也可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环境业绩报告,以便加强环境保护和进行投资决策。这样可以有效地把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利用社会舆论、公众监督,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3.环境业绩评价理论。污染物排放总量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对环境系统压力的集中体现,其涉及到各行各业、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环节均有密切关系③许长新,詹平原:《节能减排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在国际标准化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该指标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厂房设施的设计、运营和维护;与厂房设施有关的材料、能源、服务、废弃物和排放物;向厂房设施提供的材料、能源和服务以及企业生产产品耗费的原料、能源的投入、废弃物和排放物等产出的配送等。根据该指标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一系列的派生指标,分析企业的节能状况。企业节能减排的力度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④汪克亮,杨宝臣,杨力:《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管理评论》,2012年第8期。。这不但是将“十二五”规划落实到实处的举措,同时,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当然,环境业绩指标的构建仅仅是从会计、统计的角度去促进企业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是不能全面、系统的揭示节能减排的全部有效的信息。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方法,还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就越强。系统具有层次性、结构性。
2.公正性。公正指对于同一事件对于所有的人平等对待。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社会公正。评价指标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测定方法规范、标准,数据来源可靠,评价方法科学,评价模式合理。
3.可测性。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就是指标作为具体的目标,可用操作化的语言加以定义,它所规定的内容可通过实际观察加以直接测量,以获得明确的结论。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评价操作尽量简单方便,但保证数据易于获取,且不能失真。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繁简适中,计算方法简单可行,在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他人可以按照同样的程序复核。
4.可比性。指标的可比性就是指标必须反映被评价对象共同的属性。这种属性的一致性,是可比的前提,也是可比的基础。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性功能。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保证公正性的前提,符合可比性条件要求的指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权威机构、遵循严格程序和评选标准确定的人和事物,确保评价指标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高校的客观实际情况。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当前我国能源指标研究和应用的缺点是:宏观面的指标体系太简单,不能反映能源系统的复杂本质;微观面的指标体系过繁,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能源计量基础不强;中观面薄弱,数据来源缺乏。本文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困境。企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实施节能减排措施所达到的水平和效果,它既是管理科学水平的标志,也是进行定量比较的尺度。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节能减排水平。构建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节能减排的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反映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主要用于政府考核企业、消费者节能减排效率与效果,微观指标体系用于考核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及其他主体在生产、消费中的节能减排的效率与效果。二者在目的、构成、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可以作为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制度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微观主体制定节能减排计划的依据。宏观指标体系可以由价值量或实物量的统计指标构成,微观指标体系可以由财务指标构成,不仅有价值量指标,还要辅之以实物量或劳动量指标构成,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表1 制造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
节能绩效是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减排绩效是指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削减幅度。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也可以根据指标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节能和减排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节能指标主要用于考核消费主体在消费资源能源时的减量程度,可以是绝对量也可以是相对数指标,可以是价值量也可以是实物量或劳动量指标,节能指标以会计核算指标为主,其他指标为辅,完成业绩考核。减排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反映消费主体在消费商品或资源能源时向环境排放的能够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的物质的数量,减排指标以统计指标为主,其他指标为辅,完成业绩考核。
根据信息的使用者和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将制造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按信息使用者分为国家、企业、权益人、顾客、其他等五类。按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分为核心、基础、拓展指标等构成,共计30个具体指标。制造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见表1。
以上指标体系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针对整个制造业来完成的。关于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种类,设计、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由此评价制造业的能耗和减排的情况。指标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是基础量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构成,这是考核的基础指标。二是实际发生的指标量,是制造业在生产经营过中实际发生的实际指标值,是考核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三是指标降低比率,是考核制造业节能减排情况的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计算主要集中在产值、营业收入、利润、员工人均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指标可以从定量到定性、从绝对数到相对数、从生产投入到产品使用的全过程的计量和计算,可以完成对制造业的节能减排的指标完成情况做出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