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维护护理
2012-06-19张平平
张平平
(安徽安庆市立医院骨科,246000)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PICC操作规范和从业标准,对于置管正确维护和管理细节存在较多争议[1],使用时所遇问题及处理方法尚在实践中。从2008年,我院将PICC置管技术做为新技术在院内推广开展,不断的分析日常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并实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60例,行贵要静脉置管30例,行正中静脉置管23例,头静脉置管7例,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长度为45~60 cm。按置管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先置管30例为对照组,后置管30例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穿刺部位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并发症的判断 (1)渗血:穿刺点持续活动性渗血超过12 h。(2)导管阻塞: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无法抽到回血无法冲管。(3)静脉炎:局部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3 并发症的处理对策
1.3.1 渗血 对照组共出现渗血3例,第2天仍渗血1例,经缩小压迫的面积,及早持续压迫后止血。对照组置管后局部压迫小纱垫,并以绷带包扎,松紧度以塞进两个手指为宜,压迫时间为1.5 h,并在置管后常规抬高置管侧上肢 20~30°[2],试验组绷带包扎压迫时间由1.5 h延长到24 h,效果较好,仅出现1例轻度渗血。试验组穿刺后48 h内避免反复更换敷料,以免影响穿刺点的愈合。并注意加强对置管患后活动的宣教,尤其对穿刺点位于肘正中的患者应作好健康指导,勿做过频的肢体活动;局部渗血后应及时更换敷贴,避免血液的培养基作用致细菌滋生导致感染。
1.3.2 导管堵塞 对照组共出现3例,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或没有定期冲管。而试验组发生导管堵塞为1例,试验组经常观察PICC导管输液的流速,如出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考虑有无堵塞;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10 ml以上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注射溶液10~20 ml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保证正压封管。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则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快,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并注意:抽血、输血或输注其他粘滞性药物,应立即先用20 ml 0.9%氯化钠注射溶液,使用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持续输液超过12 h者每12小时应用0.9%氯化钠注射溶液脉冲导管,但注意输全血或成分血时,在每袋血之间用20 ml0.9%氯化钠注射溶液脉冲;如持续输注全血或成分血超过4 h,每4小时用20 ml 0.9%氯化钠注射溶液脉冲以保持导管的通畅。
1.3.3 静脉炎 对照组共出现5例,有3例疼痛,有2例疼痛伴上肢肿胀,经MgSO4湿敷,抬高肢体后,2例效果不理想后拔管,3例症状缓解后继续置管。而试验组发生导管堵塞为1例,试验组进行预防性采取抬高患肢、局部热敷、上肢主动适度功能锻炼的护理措施干预;置管第一周内密切观察局部情况,每天测量穿刺侧肢体的臂围,每周更换1次贴膜,禁止将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体上,贴膜时,严格无菌操作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避免牵动导管,慎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以避免局部感染引起疼痛。同时由于PICC导管的置入影响了局部血流,易引起穿刺侧肢体肿胀或机械性静脉炎,可做手指屈伸锻炼。
1.3.4 拔管时的安全对策 操作人员与患者充分沟通、注意手卫生,充分消毒局部后缓慢拔出导管,并观察导管长度、及导管头部,并要让患者及家属确认导管完整,以避免患者猜疑导管尖端是否遗留在体内[3]。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5~15 min,等完全止血后再用聚维酮碘消毒局部,贴上输液贴再在外加贴透明贴膜,24 h后才可去除透明贴膜。必要时将导管尖端10 cm做细菌培养。
1.3.5 加强对患者进行置管的日常维护宣教 每周对住院置管患者及家属进行至少一次PICC知识宣教[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患者留置管时间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留置管并发症发生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30例,留置时间3~28 d;试验组留置时间8~360 d。留置PICC患者平均留置管时间试验组[(26.93 ±8.89)d]长于对照组[(17.00 ±7.37)d](t=4.71,P ﹤ 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见表1;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有发生发热者,为排除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而分别拔管5例,占16.1%,但导管尖端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表1 两组留置PICC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3.1 PICC置管后存在有留置时间较短的问题 分析原因为:护士对PICC的日常维护知识缺乏,PICC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被迫拔管。另一方面对患者宣教不到位,临床资料显示患者病情好转后,部分患者主动要求拔管者较多。
3.2 置管后并发症 引起的护理问题较多,分析原因为PICC置管后更换贴膜、接头,冲洗管道及观察并发症的能力低,维护护理等操作技能不熟练,未按标准流程进行,护理操作不规范。
3.3 对策 (1)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负责对临床开展PICC业务的科室,进行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跟踪,并承担院内PICC会诊业务。制订文字资料:规范操作标准和细则,如更换肝素帽、冲管与封管、更换敷料的标准和细则;放发资料到科室,护士随时查阅,以方便指导工作,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使PICC技术在临床安全规范的应用[5]。(2)使用观察记录表[6]。置管期间严密观察穿刺点的皮肤、管道回血、冲管阻力、管道外露长度、臂围、异常时处理方法等情况并及时记录《PICC置管观察记录单》。记录单有利于提醒护士加强对PICC置管期间重点的观察,并积累资料,有利于进行分析总结。
[1]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13.
[2]邹勤,戴晓玲,谢娟,等.应用循证护理解决PICC常见问题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6,2l(5):420.
[3]汪晖,徐蓉,李秀云.PIC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3.
[4]张娜,姜晓新.PICC置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60.
[5]宋宇,王欣然,韩斌如.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6.
[6]周君桂,刘芳,罗丹,等.初学PICC置管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