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纤维蛋白原调治研究

2012-06-07王连芹刘海花王玉彭红兵李俊青王云宁海春

河北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性脑调治目标值

王连芹 刘海花 王玉 彭红兵 李俊青 王云 宁海春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作为第一凝血因子具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rtery atherosclerosis,AS)、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是导致脑动脉狭窄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梗死(cerebral infraction,CI)、TIA,占据脑血管病的70%以上。目前研究表明Fib水平升高与脑动脉狭窄程度有关,是造成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1],为此,本研究通过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进行Fib调治观察,探索理想Fib目标调治水平,以达到临床最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邢台市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初发(发病2周以内)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年龄41~70岁患者1126 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89例,脑梗死737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据CT脑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责任脑动脉狭窄、极高危患者[2],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前均未行降纤治疗。排除脑、心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者、重残性脑梗死者(Oxford残疾量表>3级)、相应的脑动脉狭窄几近完全闭塞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活动性肺结核者;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等;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及对所用的药物过敏者;年龄<40岁或>70岁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男486例,女301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61.6 ±7.3)岁;对照组339例,男210例,女12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0.5 ±8.3)岁。2 组性别比、年龄、TIA、脑梗死、危险因素和责任脑动脉狭窄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入选患者Fib调治方法分为2个层次目标Fib水平,治疗组:急性期Fib维持在2.0~2.4 g/L,选用药物为注射用纤溶酶(四环药业);30 d后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将Fib维持在2.5~2.9 g/L,使Fib水平长期维持达标。在长期二级预防中,根据Fib水平值进行调治,必要时短期内可选择注射用纤溶酶。对照组:方法同治疗组,使Fib水平维持在1.3 g/L以下水平[3]。如有不良反应发生,2组处理原则相同;其他诸如调治血压、血脂、血糖和联合抗血小板等治疗2组相同。

1.2.2 定期随访:随访2组相关病情,进行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尿粪常规及粪潜血等测定,及时调整用药,以维持相应的Fib最佳目标值。

1.2.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3年、5年患者的健康功能水平、不良反应、终点事件(包括脑梗死发生、复发,心脏事件,死亡)。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功能健康水平 2组治疗前功能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年和5年功能健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5年功能健康水平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中出血性表现,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肝功能的影响治疗组较对照组小(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2.3 终点事件 治疗组治疗后3年和5年脑梗死发生与复发率、心脏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年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2组终点事件比较 例(%)

2.4 依从性 治疗组未能坚持治疗者42例(5.3%),对照组未能坚持治疗者46例(13.6%),对照组退出率明显高于治疗组(χ2=50.616,P <0.01)。

3 讨论

目前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但90%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该项治疗[4]。因此不能行支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对其传统危险因素干预治疗的同时,降纤治疗也已广泛受到重视,且在二级预防中Fib水平备受关注。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基化蛋白,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可沉积于血管内皮改变其通透性,且增加LDL-C在内皮下聚集、氧化修饰。沉积于血管内膜基质内的Fib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内膜迁移,最终导致AS斑块和血栓形成[5],研究已表明降低凝血活性和抗纤溶活性,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和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6],但在临床工作中降纤治疗时,Fib控制范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的Fib进行探索性调治,经十多年临床探索,找到了对Fib个体化分层调治技术,在发病急性期采用纤溶酶调治Fib,以达到维持Fib的最佳目标值;据以往研究复方丹参滴丸能提高纤维蛋白酶溶解性[7],在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又摸索出了30 d后调治Fib的理想目标值,主要是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在临床实施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Gonzalez-conejero等[8]认为Fib是观察脑卒中患者预后一个很好的指标,所以加强Fib功能的了解,开展个体化Fib水平进行降纤临床药物研究是目前迫切的任务[9]。本研究对治疗患者进行了3年、5年不同时期随访,结果显示:研究中急性期将Fib水平调治在2.0~2.4 g/L的目标值,与既往研究Fib降至1.3 g/L以下相比,不良反应中各种出血性表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0 d后Fib水平维持在2.5~2.9 g/L安全范围的目标值,在长期二级预防中根据Fib水平值进行调治,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后3年和5年功能健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发生与复发率、心脏事件及5年总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在相同治疗条件下,治疗组对Fib水平进行干预有明显的远期疗效,与国内研究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发病急性期、30 d后Fib水平调治目标值范围相一致[4];进一步证实:本研究Fib水平调治范围非常合理、安全,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同时也说明患者依从性良好。Rothwell等[10]认为Fib的较高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危险因素,因此本研究创造出了调治Fib的新技术,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治疗上的一个新突破点,也是治疗的理想靶点。

综上所述,高Fib水平不仅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还可以加速血栓前状态,同时也是脑梗死进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而且高Fib水平还可抑制外周神经再生,使脑血管功能失调导致老年痴呆,同时脑功能水平明显下降。所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临床上应高度重视Fib的调治至关重要。我们研究出了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进行个体化Fib两个层次最佳目标调治,并长期维持目标值,在临床可行、实用、效果显著、安全、无明显副作用,易于广泛推广,广大患者获益。

1 王连芹,魏玉清,宁海春,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研究.临床荟萃,2011,26:1765-1767.

2 O’Regan C,Wu P,Arora P,et al.Stain therapy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 involving 121000 patients.Am J Med,2008,121:24-33.

3 刘春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值得关注的缺血性卒中治疗靶点.中国卒中杂志,2009,4:617-620.

4 王连芹,吉训明,魏玉清,等.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的研究.临床荟萃,2011,26:1841-1848.

5 Ganotakis ES,Gazi IF,Papadakis JA,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ng fibrinogen and lipoprotein(a)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lipidemia.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7,13:35-42.

6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酸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9年版).中华内科杂志,2009,48:885-890.

7 王山岭,王丽霞,孙月和,等.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8:354-356.

8 Gonzalez-conejero R,Fenandez-cadenas I,Juan A,et al.Role lf fibrinogen levels and factorⅫⅣV34L,polymorphism in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Stroke,2006,37:2288-2293.

9 李瑞霞,张艳林,曹勇军.高纤维蛋白原.中国卒中杂志,2009,4:665-668.

10 Rothwell PM,Howard SC,Power DA,et al.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nd acrte coronary events in 5112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minor ischemic stroke.Stroke,2004,35:2300-2305.

猜你喜欢

性脑调治目标值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ML的迭代学习过程
猪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的防控
老年人便秘如何用中药调治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诊断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降脂目标值——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microRNAs and ceRNAs: RNA networks in pathogenesis of cancer
江苏发布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耳鼻源性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