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简单的也许是最有效的

2012-05-24王永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篇目实词题海

王永华

一、由于课时紧,课业压力大,也许更多的积累梳理只是完成了一个过程。大量的例句只是被学生从课本搬到了笔记本上。那些名家经典篇章,那些典型的例句,对学生来说依然是“陌生的一群”。

二、积累有了,语言的规律也被总结出来了,接下来是什么?简单机械的记忆吗?几十条语言知识规律,成百个被总结出来的实虚词语义,上千个被从文章中“孤立”出来的例句,怎么办?一次性快餐肯定是不行的,压迫着学生闭着眼睛孤立地记,无异于语文教学的“自我谋杀”。现实中,少数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在考前把自己的笔记拿出来“巩固积累”,更多的学生则是在老师的指引下一头扎进题海中,让每一篇文言文阅读训练都成为“从头开始的教材”。

以上其实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走过的路。当辛苦的知识积累与梳理并没有预期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思考积累梳理之后还需要做什么?于是当我领着学生在题海中遨游的时候,发现学生竟然对“课本的例句”“不知所自”,陌生到“只如初见”,我不得不和学生重新回归课本,这种“回归”不是重复的再一次进行“实虚词的整合积累,而是要求学生阶段性的不断的回归课本,在反复地读与诵中,让我们凝结着汗水与发现的积累梳理变得有效,让名家名篇更深地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一生的记忆。我的具体做法是:

1.反复读 这里的“反复”不仅指讲读课堂上的反复诵读,尤指课文学习完成之后的长期的反复的诵读。读教材,本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环节,也是其他环节的基础,课堂上大家已经知道了诵读的重要性。然而,一个单元之后,一个学期之后,尤其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一般人便不再诵读,认为花时间去读课文是浪费时间。其实,由于学时紧,三年来学习的文言文有的可能早已经形同陌路,或许也只是似曾相识。因此反复地诵读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那些比较长而不需要背诵的篇目,更需要长期诵读,“好书不厌百会读”,想想看,连经典的课文篇目我们又让学生读了几回。所以某些篇目即使是不要求背下来,也要不断的回诵。不只是一时一地之读,小考时回诵,大考时回诵,高考前更要回诵。因为重读课文,是一个再感悟、再熟悉、再巩固、再运用的过程。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读可以把握文章节奏;读,可以领会文章感情;读,可以积累大量词汇。胸中有了几十篇文章,不啻有了一本小小的文言词典,运用时也可得心应手了。

2.反复背诵:背是读的更高一层次。高中阶段我们所接触到的文言作品,除大纲要求背诵的外,仍有大量的名家名篇,那些有代表性的都应要求学生抽时间把它们背下来。进行了二十几年的课堂教学,走到今天,我才明白与其让学生在文言的题海中沉浮,不如和学生一起比别人多背诵一些古文名篇。背文章是积累文言知识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切不可以为只要记住《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百十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就可万事大吉。况且我们已经知道孤立地去背某一个语言点,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难以记牢记准,这样死记的知识也往往难以活用。因此应把字词句放到整个篇章中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去背诵。整篇整段地背诵,久而久之各个词语的含义也就自然领会了,解决问题时便可信手拈来。当然多背文言文,对我们积累名言佳句,对我们写作的好处,已经无需赘言了。

3.在读和背诵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展开文言知识现象的联想与记忆,应当会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文言文的读和背,其目的就是为了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实词积累多了,理解起文章来也就容易了。弄懂了文章里实词的含义,也就找到了解决其他问题的金钥匙。在我们不断的读背文言文的同时,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意义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做由此及彼的联想。

反复读,反复背,在读熟会背的基础上,让积累与梳理变得更有效。这方法也许会被认为太简单,但最简单的也许是最有效的。如若不信,诸君同人盍试为之?

猜你喜欢

篇目实词题海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题海无边 “多变”是岸
解后回顾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数学探秘之旅:题海的上游什么样?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作业肆虐的瞬间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