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应具备的四个意识
2012-05-24陆佳飞
陆佳飞
一、言之有“旨”
言之有旨,也即在做诗歌鉴赏题时一定要学会联系诗歌主旨来作答。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二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解答分析:从参考答案来看,如果考生仅回答“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而没有答出“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就是没做到言之有旨,将会被扣掉一半的分。
二、言之有“法”
所谓言之有“法”,即诗歌鉴赏一定依托某一种或某几种诗歌表现方法来进行。诗歌表现方法常见的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形象分析等。
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全国卷一)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答分析:两个答案总共用到?“怀古伤今”“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四种诗歌表现手法,尤其第一个问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并没有直接问到诗歌表现手法,如果考生缺乏“言之有‘法”的意识,不联系诗歌表现手法来谈,漏答“怀古伤今”,答案肯定就不完整。此外,鉴赏诗歌在必须具备“言之有‘法”总体意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逢修辞格必分析”甚至是“逢修辞格必优先分析”的意识。
三、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即在诗歌鉴赏时不能“空口无凭”,回答诗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如何?塑造怎样的诗歌形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时,都必须用诗歌里边相关的字、词、句作为依据来阐释(也可对之进行解释和描述之后再以之作为依据来阐释)。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参考答案:(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欲唤扁舟归去”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答分析:答案(1)对与提问相关的诗句这样描述:“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然后以之作依据来答,答案(2)则直接用“欲唤扁舟归去”一句作依据来答,答案就显得既具体又完满。
诗歌鉴赏如果缺乏这种“言之有据”的意识,答题可能就会洋洋数十言却无实质内容,使自己的观点找不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