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不”和“多”
2012-05-24莫树超
莫树超
一、不抄袭,多积累,多观察,多创新
现在不少学生都有抄袭现象,东抄一段,西凑几句来算完成作文。如果来源比较偏僻的,连教师都看不出来,还以为是好文章。不过,我认为是抄袭的教师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辨别出来。因为抄袭与学生的生活、思想是有差别的。我们对学生的抄袭不应过多的肯定。但要给学生留点自尊,不要太过穿凿,委婉一点,让他们心照不宣。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可以模仿,不可抄袭。作文刚上路时,模仿是个较好的方法。课文大多都是优秀的典范,都是模仿的蓝本。模仿可以仿写法,也可以引用。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要写出好文章,模仿是不行的,只有靠自己的创造才能标新立异。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传说李白初登黄鹤时,浏览了楼上的题咏,当他发现崔灏的《黄鹤楼》,便感慨地说,有崔诗在其上,我不敢再题了。后来,他游金陵凤凰台,题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吴宫芳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我们乍读这首都会觉得很好。如果我们熟悉崔诗,就会感觉有点不同的味儿了。因为,它就是模仿崔诗的,连李白自己也感到不如崔诗。这个故事说明了模仿并非创造,更不能标新立异,只有敢为人先,才能出人头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有点异想天开,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不过,模仿毕竟比抄袭好。模仿多了,也可能写好东西来,只是多走了些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少走点弯路?首先,要多留意身边的人、物、事。什么事物都有它的独特性。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意思是说,即使是一类事物,各个之间都有细微的差别。这个差别只有事事留心的人才能察觉得出。
二、不无病呻吟,多点真情实感
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以为多说几个“苦”或多喊几声“爱”就是有感情了,甚至好像还挤出几滴眼泪,实际并不能触及到他们的感情,只是无病呻吟。只有写出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写真情实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其实并不难。青少年学生的感情好恶已经逐步明朗,是非感也逐渐明确。随着审美观的提高,对真善美都会有一定的体会。如果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爱憎表达出来,把自己对事物认识的态度写出来,就是真情实感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反映自己的感情很可能会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平常事平常人。它最大事件是家庭变故,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但是《背影》为什么能够感动一代代人?这就是真情实感。父子奔丧回家,打理完丧事,“我”要去北京上学,父亲要到南京求职,于是,父子一同到南京去。父亲很忙,本来不打算为“我”送行,但他老是放心不下。即使怎样忙,也要亲自送“我”,顾脚夫,讲价钱,拣座位无微不至,始终把“我”当作孩子。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十岁是孩子,二十岁三十岁……还是孩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上了火车,送行可以说已经结束了,父亲可以走了。但是他又顾虑儿子路上口渴,非要去为“我”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景,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免其难为儿女做事,司空见惯,有谁能道出来,只有朱自清。爱子之情,父子情深,这深挚的感情不一定是在生离死别才表现出来,而平凡的小事也能见真情。把这种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是惊世之杰作了。那么,我们在指导时,让学生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些经历。当然,不一定像朱自清先生同样的经历,只是类似的,给父母、长辈、朋友、其他人给我们的帮助,或几句话语,甚至几句唠叨,其中很可能蕴含着深沉的感情,自己对之有什么感觉,感受。这种感觉,感受就是真情实感了。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生活比较如意,或很顺景;很少有家庭变故,艰难险阻、生活磨难等。所以,我们要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于细微中激发自己的情感。能发现,能深刻地发现,便是一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