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鲁木齐市汉族中学生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的调查

2012-05-18顾永春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双侧上颌磨牙

刘 芳,顾永春

(1.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 吴江 215200)

卡氏尖(Carabelli’s cusp)可出现于上颌磨牙近中舌尖的舌侧,以上颌第一恒磨牙最为多见,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在不同地区或种族其表达度、发生率存在差异[1]。本文对乌鲁木齐市8所汉族中学生的恒牙列进行观察,以了解卡氏尖的发生特点和规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05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高考体检的高三学生(来自8所中学)。记录其性别、年龄和种族。纳入标准:①新疆户籍,汉族,无血缘混杂史,至少两代在新疆出生并长期在新疆居住;②双侧上颌第一、二恒磨牙4个牙齿中缺牙<2个。共有汉族学生3 819人(男性1 871人,女性1 948人)被纳入研究,年龄18~21岁。

1.2 方法

在良好的照明下,由本文第二作者对上颌第一、二恒磨牙牙冠进行观察(第三恒磨牙大多未完全萌出,不纳入研究)。根据Turner等提出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标准系统(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卡氏尖的表达被分为8个强度等级[2]。本文将ASU1~3级归并为一类,合并后共6个等级,0:近中舌面光滑(ASU=0);1:存在一条沟、一个窝或一个微小的Y形凹陷(ASU=1~3);2:一个大的Y形凹陷(ASU=4);3:形成一个小牙尖,牙尖顶不独立,卡氏尖远中缘未及舌沟(ASU=5);4:形成中等大小的牙尖,牙尖顶附丽不独立,卡氏尖远中缘与舌沟接触(ASU=6);5:形成一个较大的,顶部独立的牙尖(ASU=7)。参照ASU参考牙模[6],记录上颌磨牙卡氏尖的表达强度。本研究将3~5级视为卡氏尖阳性(即卡氏牙齿特征牙尖型),1~2级为卡氏牙齿特征沟隙型。上颌磨牙因缺失、龋损、冠修复、未萌出等原因影响卡氏尖观察者记录为“数据缺失”。

1.3 统计分析

率的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左右侧同名牙间的关系采用Kendall相关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卡氏尖(3~5级)的牙齿发生率在第一磨牙为14.38%(1 097/7 629 牙),第二磨牙为 0.47%(36/7 633牙);而其个体发生率分别为17.55%(669/3 812人)及0.60%(23/3 816人)。第一磨牙卡氏特征沟隙型(1~2级)的发生率为13.78%(1 051/7 629牙)(表1)。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卡氏尖在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左侧(P<0.05),两者之差约为4%(表2)。

不论是第一磨牙还是第二磨牙,不论采用牙齿计数法还是个体计数法,卡氏尖在男性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 <0.05)(表3)。

卡氏尖在上颌第一磨牙表达的双侧对称性(表4)相关性较高(P<0.05);卡氏尖(3~5级)的双侧共同发生率为63.38%(424/669人)。

有17人(男性14人,女性3人)第一、二磨牙同时有卡氏尖(3~5级)发生,在第二磨牙的表达强度一般小于第一磨牙,表达度大于第一磨牙者仅发现5例(男性3人,女性2人)。未观察到卡氏尖单独发生于第二磨牙的个例。

15人在第一磨牙卡氏特征的沟隙中(8例,男性)或卡氏尖部位(7例,男性)发现龋损。

表1 卡氏尖在上颌第一、二恒磨牙的表达 (n)

表2 上颌恒磨牙卡氏尖牙齿发生率 (%,n/N)

表3 卡氏尖个体发生率比较 (%,n/N)

表4 卡氏尖在上颌第一磨牙表达强度的双侧对称性

3 讨论

卡氏尖的发生具有遗传和种族背景,在人类学上是一个重要的牙齿形态特征,常被用于人群比较[1]。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的汉族18~21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一年龄段第一、二恒磨牙萌出充分,牙冠磨耗少,形态清晰,便于进行卡氏尖的观察。在对卡氏牙齿特征的表达强度进行评分时,以人类学最常用的ASUDAS标准和参考牙模为依据,使调查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卡氏特征ASU=1~3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窝沟,在离体牙和石膏牙模上尚易区别,但在病人口腔内,受牙表面唾液的干扰,加上照明和观察角度的限制,往往难以准确判定其ASUDAS表达级,故本文将ASU=1~3合并为一类(1级)。本文中的1~2级构成了卡氏特征窝沟型,在第一磨牙其发生率为13.78%,与牙尖型的发生率(14.38%)相当。在进行人群比较时,需要注意各家的卡氏尖阳性标准可能并不一致;以往多数学者未将卡氏特征窝沟型归入卡氏尖[1],本文沿用了这一惯常做法,以便能与多数其他学者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

本调查发现:卡氏尖在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齿发生率为14.38%,个体发生率为17.55%;发生率低于白种人20% ~30%[1],而与国内其他资料相比,牙齿发生率稍低于杨富生等[3]报道的男性17.74%,女性 12.93%,李春芳等[4]的 19.07%,魏博源等[5]的23.8%;但高于作者先前在离体牙观察到的7.48%[6]。人类学家进行人群比较时,更多地使用个体发生率;由于单侧发生与双侧发生都被视为表达阳性,故个体发生率总是高于牙齿发生率,而单侧发生比例越高,两个数值差异就越大。

本研究还发现:卡氏尖在第一磨牙表达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男性高于女性。这与杨富生等[3]、Townsend 等[7]和 Khraisat[8]的报道一致。表2显示:卡氏尖在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左侧(P<0.05),两者之差约为4%。以往绝大多数研究未发现双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牙齿形态特征里,只有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变异也存在右侧发生率显著(P<0.05)高于左侧的报道[9-11]。造成上述差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种族、地区背景和样本大小。一般认为:人类牙列理想情况下应当是对称的,牙齿发生时双侧接受相同的基因指令,局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会导致牙齿形态偏离对称。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同时使用对称(或不对称)率和左右侧相关系数这2项参数,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牙齿特征表达的不对称性[1]。表3提示卡氏尖(3~5级)在上颌第一磨牙双侧共同发生率为63.38%,双侧相关系数tau为0.768,对称发生仍是卡氏尖的主要表达方式。

卡氏尖在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发生率和个体发生率分别为0.47%和0.60%;明显低于第一磨牙(P<0.05),且往往与第一磨牙共同发生,其表达强度一般低于前者。教科书将卡氏尖视为区分(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的一个解剖标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并不能保证绝对准确(尤其对于白种人,卡氏尖在第二磨牙也有相当的发生率及表达度)。

卡氏牙齿特征的临床价值较低,本文仅在8例窝沟型和7例牙尖型上发现龋损,可见与龋齿的关系并不密切。

综上所述,卡氏尖在新疆地区汉族恒牙列的表达弱于白种人,其发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双侧差异。掌握其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

[1]Scott RG,Turner CG 2nd.The anthropology of modern human teet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42 -43,74 -128.

[2]Kelley MA,Larsen CS.Advances in dental anthropology[M].New York:Wiley-Liss,1991:13-31.

[3]杨富生,樊淑梅,刘勇,等.乳、恒牙卡氏尖的调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0,10(2):98.

[4]李春芳,皮昕,陈国栋,等.卡氏尖名称的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1995,11(4):237-238.

[5]魏博源,陆旭光.现代华南人恒齿测量和齿尖形态观察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7,6(2):139-143.

[6]刘芳,顾永春.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卡氏牙齿特征的离体牙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20(6):332-336.

[7]Townsend GC,Brown T.The Carabelli trait in Australian aboriginal dentition[J].Arch Oral Biol,1981,26(10):809 -814.

[8]Khraisat A,Taha ST,Jung RE,et al.Prevalence,association,and sexual dimorphism of Carabelli's molar and shovel incisor traits amongst Jordanian population[J].Odontostomatol Trop,2007,30(119):17 -21.

[9]顾永春,周培刚,丁月峰,等.中国西北地区人群恒牙牙根变异的锥束CT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21(9):499-505.

[10]Tu MG,Huang HL,Hsue SS,et al.Detection of permanent three-rooted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by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in Taiwanese individuals[J].J Endod,2009,35(4):503-507.

[11]Jayasinghe RD,Li TKL.Three-rooted first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s in a Hong Kong Chinese population:a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J].Hong Kong Dent J,2007,4:90 -93.

[12]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M].北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

猜你喜欢

双侧上颌磨牙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的研究进展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磨牙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