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限及方式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BMC和BMD的比较

2012-05-12丁华丽安宁雷小玲郭良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骨量骨盆下肢

丁华丽 安宁 雷小玲 郭良

1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州 510500) 2广州体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3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与管理系4广州体育学院实验中心

男性从40~64岁开始骨量呈轻微丢失,约为每年0.3%~0.5%;65岁以后骨量丢失逐渐加速,约为每年0.5%~1.0%[1]。 虽然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人数少于绝经后女性,但老年男性OP骨折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因此应重视预防老年男性OP,以降低OP发病率,提高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2]。踢毽是深受大众青睐的有氧健身运动项目,它能够有效提高中老年人下肢肌力[3]和平衡能力[4],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但踢毽能否预防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利用双能X射线检测不同年限及不同方式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的差异,探讨踢毽锻炼在预防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少量物质奖赏的方式从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的无规律锻炼中老年男性中招募对照组受试者,从广州市天河区毽球协会40~60岁的中老年男性会员(会员以 5~7次/周、2~4小时/次、3~5人围圈踢毽为活动内容)中招募踢毽组受试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被访者的一般情况,筛选出生活方式基本趋同者43人为受试者。要求不抽烟,南方人饮食习惯,作息正常,自主活动能力强,精神状态良好,无各类骨代谢疾病,无其他严重内科、外科疾患,自愿接受各项指标测定。其中,踢毽年限在3~12年、目前以两腿交替踢毽为主 (单腿踢毽熟练后转为双腿)者编为踢毽I组;踢毽年限在1~3年、目前以单腿踢毽为主者编为踢毽II组。各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本研究受试对象一般情况()

表1 本研究受试对象一般情况()

1.2 研究方法

双能X射线方法[5]是验证身体成分的金标准。采用美国HOLOGIC-QDA4500型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进行检测,包括头部、胸椎、腰椎、骨盆、非优势臂、优势臂、左肋、右肋、非优势腿、优势腿等10部位及全身的 BMC(g)和 BMD(g/cm2)。 测试前均校正仪器性能(CV<1.0%)。在广州体育学院实验中心由专人负责测试,所有测试均在2009年7月~2010年1月完成,一般在下午和晚上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测试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组间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t Test);各组内两侧臂、肋、腿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优势腿为踢毽腿,非优势腿为支撑腿。P<0.05为显著性差异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三组BMC和BMD比较

表2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两踢毽组全身BM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BMC:踢毽I组除左肋外,其他9个部位BM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踢毽II组只有非优势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踢毽组之间比较:踢毽I组腰椎、非优势臂2个部位BMC显著高于踢毽II组 (P<0.05),胸椎、骨盆、优势臂、非优势腿、优势腿及全身BMC非常显著高于踢毽II组(P<0.01)。

与对照组比较,两踢毽组全身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BMD:踢毽I组全部10个部位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踢毽II组优势腿、骨盆、非优势腿3个部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踢毽组之间比较10个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踢毽I组头部、非优势臂和非优势腿等3个部位显著高于踢毽II组(P<0.05),左肋、右肋、胸椎、腰椎、骨盆、优势臂、优势腿等7个部位非常显著高于踢毽II组(P<0.01)。

2.2 组内成对指标BMD和BMC比较

表2显示,各组组内两腿BMC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踢毽II组、踢毽I组组内两肋、两臂共6对指标 B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各组组内两肋BM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各组组内两臂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踢毽II组组内两腿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三组骨矿含量、骨密度比较

3 讨论

踢毽子是一项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的健身项目,运动中包括多种快速移动、急停起球、反复摆腿踢毽等动作,踢毽时走、跑、跳兼有,是以下肢多肌群参与为主的中等负荷的运动,与健骨运动的特征[6]相符。踢毽者身体重力和踢毽摆腿动作对相关骨产生的应力负荷是影响踢毽者BMC和BMD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Frost[7]认为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祖细胞-成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在骨细胞及骨祖细胞中存在机械刺激传感器,运动的机械刺激借助于这个传感器,可促进骨祖细胞增殖分化,起到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踢毽锻炼一般采取3~5人围圈踢毽,常用技术动作有盘踢、拐踢和磕踢,是以下肢为主的全身周期性机械运动。本研究中,踢毽II组下肢和骨盆BMC、BM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但其他部位BMC和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踢毽I组其他部位变化亦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踢毽锻炼年限的增加,其他部位BMC、BMD逐渐产生改变。这与Nevill[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运动产生的这种成骨的效应还不仅出现在运动产生应力集中的区域,其他部位也出现了骨量增加的现象,也验证了杨霖等[9]的研究结果,支持欲维持较高的骨量或延缓骨量丢失,须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观点。本实验结果表明:1~3年和3~12年踢毽均可使中老年男性获得更高的全身BMC和全身BMD,踢毽年限越长,获得更高BMC和BMD的局部数越多。这提示踢毽年限越长对人体BMC和BMD的积极影响越深刻。

从骨组织生物力学角度观察,承重力大的骨组织骨质含量高,相同承重骨,受力大的一侧骨质含量高,骨皮质厚而致密。除骨骼外,肌肉、韧带亦辅助增加骨骼对机械力的对抗[10]。踢毽时,人体重心随着毽球的上行下落而左右频繁移动,骨盆带动大腿、大腿带动小腿在体前快速来回摆转,这些动作对下肢和骨盆的骨骼产生长时间反复机械刺激,并通过传感器促进下肢和骨盆骨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使骨骼对踢毽产生适应性改变。另一方面,踢毽动作需要髂腰肌与下肢肌肉力量为基础,摆腿时下肢肌肉活动对髋部肌肉产生一定的主动牵拉作用,对下肢和骨盆产生较大压力。而其他部位只需做相应幅度的配合动作。本测试中,踢毽II组下肢和骨盆部位BMC、BMD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机械负荷对骨的影响具有部位特异性。这与张琚等[11]研究结果一致,即负重运动对BMD的有益度高于非负重运动。

踢毽运动过程中,非优势腿反复承受来自全身体重的压力,作为优势腿的踢毽腿,在空中完成击球动作时承受肌肉活动产生的压力,二者相比,支撑腿承受的压力可能比踢毽腿更大,这与肌肉运动频度和运动时伴随身体重心移动有关。在对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的访谈中得知,踢毽锻炼前期是学习技术基础阶段,一般多用单腿踢,长期练习可能导致非优势腿BMD显著高于优势腿,提示长期单腿踢毽可能造成两腿BMD发展不均衡。练习熟练后,逐渐发展成双腿交替踢毽,双腿承受的压力亦逐渐趋于均衡,优势腿与非优势腿BMD区别也就不显著了。另外,踢毽锻炼未改变两臂BMC、两臂BMD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长期日常生活导致的优势臂的缘故。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非前瞻性纵向研究,存在不足之处:成年男性BMC和BMD随年龄下降是总体趋势,同时存在个体差异。踢毽锻炼是中老年男性生活方式之一,其他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BMC、BMD,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可能使BMC、BMD变化复杂。因此,需进行更大样本量、并按生活方式分层的研究。随机选取特定人群施加影响因素的前瞻性观察是研究男性BMC和BMD变化的最好方法。但由于长期(尤其是3~12年)跟踪难度大,花费大,受试者配合性差,施加因素难以控制,以及受试者在首次检测后可能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因此横断面调查亦可作为研究方法之一。

4 总结

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较不运动者能获得更高的全身BMC和BMD;踢毽年限越长,获得更高BMC、BMD的部位越多,且下肢和骨盆部位更明显。这提示持之以恒的踢毽锻炼可能预防中老年男性因增龄引起的BMC和BMD下降。

[1]付松芳,刘翠鲜,沈志祥,等.运动与老年性骨质疏松.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68-1070.

[2]李亚刚,张萌萌,毛未贤,等.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417-2419.

[3]丁华丽.踢毽对中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伸展的影响.体育学刊,2005,12(4):66-67.

[4]丁华丽.踢毽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单足站立平衡能力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54-55.

[5]周琦,牛军,刘欣,等.双能X射线骨密度身体成分测量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体育科研,2008,29(10):12-14.

[6]罗冬林,邹亮畴,范毅方,等.排球运动对男性青年骨量与身体成分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 (6):72-74.

[7]Frost HM.Skeletal structural adaptations to mechanical usage (SATMU):1,Redefining Wolff law:the bone modeling problem.Anat Rec,1990,226(4):403-413.

[8]Nevill A,Holder R,Stewart A.Do sporting activities convey benefits to bone mass throughout the skeleton?J Sports Sci,2004,22(7):645-650.

[9]杨霖,何成奇.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4):532-534.

[10]Hamdy RC,Anderson JS,Whalen KE,et a1.Regional differences in bone density of young men involved in different exercises.Med Sci Sports Exert,1994,26 (7):884-888.

[11]张琚,曾果.运动对不同年龄人群骨量的影响.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4):238-243.

猜你喜欢

骨量骨盆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