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降低女子篮球篮筐高度的可行性
2012-04-29芦军志姚望李丹阳
芦军志 姚望 李丹阳
摘要:针对女子篮球运动面临的困境,对降低女子篮球篮框高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降低女子篮框高度10~15厘米有助于促进女子高空技术,特别是扣篮技术的发展;降低篮框高度符合女子运动员的身体特征,顺应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推动项目自身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女子篮球;竞技体育;篮筐高度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92—04
Abstract: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the viewing of the competitive basketball sports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vents spread, as well as the entertainment value。 Keep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basketball sports is the key to get social resources。 To aim at the trouble of women's basketball move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lowering women's basketball basket。 It will contribute to promote women's high—altitude technology through lowering the basket height from 10 to 15 centimeters, 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unk technique; and it also will correspond with female athletes physical feature and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basketball sports, as well as promoting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is project。
Key words:Women basketball; Sports
随着竞技全球化持续发展,高水平竞技篮球发展也呈现全球化发展之势,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NBA就是竞技篮球全球化的典型代表。男子竞技篮球是竞技篮球全球化的主体,而女子竞技篮球运动在社会基础、后备人才培养、商业化运作、全球化影响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对此,本研究根据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新趋势,反思女子篮球运动面临的问题,提出降低女子篮球篮筐高度的建议并论证可行性,为世界女子篮球运动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女子篮球运动面临的困境
女子篮球拥有和男子篮球几乎相似的运作系统,譬如WNBA拥有和NBA几乎同样的管理体制、运作策略等,但是世界男女篮球运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以NBA为代表的男子竞技篮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认可,具有全球影响力。目前NBA的球迷、赞助商、观众等遍布全球,大大拓展了篮球运动的发展空间,提高篮球运动在整个竞技体育领域的地位。反之,女子篮球运动并没有搭上篮球运动全球化发展的快班车,在后备人才培养、商业化运作、媒体运营、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存在巨大挑战。以我国为例,根据中国篮协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在全国注册的女篮一二队的职业队员只有500人左右。WCBA作为我国的女篮甲级联赛共有12支球队,此外乙级队7个,青年队14个,共计33个队。按每队15人计算,在中国篮协注册的女运动员也就500人,这是我国女篮国家队员人才库。此外,女子篮球运动在商业运作上的困境也阻碍了女子篮球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虽然商业化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募集到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则是运作的基本要求。女子篮球运动在观赏性、娱乐性上的相对劣势,导致电视转播等媒体运作上出现较大困难。
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论述:“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认识论的适应非常彻底,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电视对话,使人们对于世界不再有质疑,对自然而然真实的东西变得熟视无睹。”诚然,女子篮球运动有自身的多种魅力,但是在娱乐化至上的社会生活中,普遍认同的娱乐元素成为社会生活中主流的评判标杆,于是缺少身体冲撞的暴力美学和超出常人的技术等元素构筑的、比赛过程和结果缺乏不确定性的女子比赛处于人们体育娱乐生活的边缘地带。
2降低女子篮球篮筐高度的可行性研究
继女子技术男子化、女子对抗男子化后,世界女子篮球必将掀起女子篮球运动中争夺制空权的发展趋势,高空防守、高空争夺篮板球、高空扣篮等进攻性技术等技战术则是球队提升整体竞技能力的关键。扣篮则是典型代表。扣篮动作技术上并不复杂,其核心是弹跳的绝对高度,然而女子的生理特点、身体形态与运动素质与男子有较大差异,特别是爆发力与弹跳的绝对高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通过运动训练所不能解决的。要使女子篮球运动更加精彩,更具观赏性,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为了提高女子篮球比赛的质量,降低女子篮球运动篮筐的高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1符合男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异
篮球比赛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整体爆发力以高效完成技术动作,这是扣篮、抢篮板球、篮下连续起跳防守、身体方位变化等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有助于确立在激烈对抗中的竞争优势。此外,频繁的身体对抗也要求篮球运动员具备符合自身身体条件、场上位置差异以及自身技术特长所要求的最大力量。一定的最大力量是篮球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高效完成技战术、保持较长比赛时间和预防身体损伤的基础。总之对篮球运动员来讲,最大力量是基础,较好的整体爆发力是关键,一定的肌肉耐力是完成连续参加比赛的保障。
男女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上出现较大差异,这是影响篮球比赛整体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女性最大全身力量的平均值是男性最大全身力量平均值的60%,女性上肢平均力量值约是男性上肢平均力量的25%~55%,而下肢力量之比则显示出相对较小的差异,女子是男子的70%~75%。根据相关研究,女性最大垂直起跳高度平均是男子的54%~75%,最大的立定跳远平均是男性平均值的75%。对于立定跳远,女性平均产生的爆发力接近男性产生爆发力的63%。产生差异的关键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在肌纤维类型上的比例和大小不同,约有70%~75%的女性的慢肌纤维的横截面比快肌纤维要大。此外,女性运动员发力的速率平均值也比男性平均值要低。
排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爆发力与移动能力。排球的男子网高2。43米,女子2。24米,相差19厘米,这符合男、女的不同生理特点,满足了不同性别人群的差异性需要,弥补了女子排球运动的短板,推动了项目的发展。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出现的身体素质差异,特别是力量素质差异决定了女性篮球运动员整体上不可能完成男子运动员空中扣篮等空中技术动作。因此,调整女子篮球运动篮筐的高度是必要和紧迫的措施。
2。2顺应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孙民治在《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与特征》中认为:21世纪无论男子和女子篮球运动都将继续沿着一个共同发展方向智博谋广、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主动、快速机敏、全面准确,不同流派与风格、打法五彩缤纷的趋势创新飞跃,具体反映为运动员的智、高、壮、快、准、悍、巧、变的身体与技艺、智慧、谋略的科学结合,充分体现智勇、高壮、全特、快巧、精准、多变。高智慧、高身材、高体能、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高比分将仍是新世纪高水平球队比赛的特点。其中,高度是篮球运动对抗的重要要素。无高不篮球,随着运动竞技对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传统观点认为高度主要体现在身高、手长等身体形态指标上,随着篮球运动空间争夺日趋激烈,反映运动员纵跳绝对高度的弹跳力和反映运动员弹跳功率的整体爆发力日益得到重视。此外,以争取制空权为目的的最大力量、身体柔韧性等体能指标也成为现代竞技篮球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现代篮球运动越来越表现出对空间快速的利用和控制。立体的空间对人体的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的精确化控制和战术空间的合理分配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男子篮球赛场上频频上演的扣篮、空中接力以及多种变化的“爆扣”,使本已趣味无穷的篮球比赛更加精彩纷呈,使观众倍感震撼与愉悦。在女子篮球赛场上这种“景观”却极少见到,大大减弱了比赛的观赏性与吸引力。诚然,扣篮只是篮球运动中高空技术的典型代表,篮球比赛中的高空防守、比拼篮板球以及利用纵深空间进行的机动配合也是篮球运动中高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大开拓了篮球运动竞技空间,使篮球运动从传统的地面竞技扩展到整个篮球场以及上方高达几米的立体空间,大大增强了篮球运动的魅力。当然,扣篮作为高空技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动作,集力量、速度和美感于一体,体现观赏性、技术性等多重吸引力。高空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新趋势。
适当降低女子篮球篮筐高度有助于推动女子篮球运动高空技术的发展。降低投篮的难度,特别鼓励女子篮球运动中扣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女子篮球运动多方面的发展。
2。3适合项目自身发展需要
90年代之前,国际篮联竞赛规则每四年修改,目的在于提高篮球比赛的公平性、合理性,利于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创新、发展,进而使篮球运动更加精彩,更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推动篮球运动的整体发展。90年代以后,篮球规则每两年都做一次修改,而现今每年都会根据情况做一些合理的改变。篮球规则与篮球比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篮球运动不可或缺的元素。篮球竞赛规则以篮球运动发展为基点,包括技术和战术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这是影响规则修订的内在因素;社会需要、电视转播、观赏价值等构成了篮球运动规则修订的外在因素。篮球运动经历了发展初期的规则混乱,便进入到规则相对稳定和有规律的变异时期。在稳定基础上的有序变异推动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为丰富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以及篮球运动的内涵发挥着积极作用。纵观篮球运动规则的演变史,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发挥着规范篮球运动发展的作用。随着篮球运动国际化发展,外在因素中的观赏价值、电视转播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成为现阶段规则修订的主要价值导向。适当降低女子篮球运动篮筐的高度可以满足多种价值需要:促进扣篮等高空技术的发展,推动女子技战术的重组和变异;符合女性运动员的个性生理特征,体现人性化;提高比赛的对抗,满足电视媒体对宣扬暴力美学的需求;降低投篮的难度,鼓励进攻,间接加快攻防节奏,增加比赛的不确定性。
3降低篮筐高度的实证研究
3。1实验一
一般认为助跑摸高超过篮筐20厘米就有具备扣篮的基础,对此笔者以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东莞新世纪男篮青年队为例对其进行验证。新世纪青年队中共13人,其中平均摸高是3。38米。实验数据表明:摸高超过3。40米者均可以进行单扣、双扣和反扣,说明运动员具备轻松扣篮的能力。
3。2实验二
在体育学院篮球专修学生中挑选10名女运动员作为实验组,要求其中5人助跑摸高达到3米,另5人达到3。05米。挑选男运动员10名作为对照组,要求其中5人助跑摸高达到3。05米,另5人达到3。10米。实验分为3个不同篮筐高度,分别为2。95米、2。90米和2。85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分别进行扣篮测试,每人每个高度3次机会。测试结果见表2、表3。
结果表明:在降低篮筐高度的情况下,男、女篮球运动员助跑摸高超过篮筐25厘米可以自如地完成扣篮动作。有较多的女篮运动员助跑摸高超过篮筐20厘米可以完成扣篮动作,这可能与女运动员的柔韧性较好有关。
3。3国内外优秀女篮运动员助跑摸高分析
3。3。1国内现状
国内八一女篮的条件和水平最具代表性。全队达到3。10米水平的人数7人,占58%。在正常篮筐高度下,无人完成扣篮动作(表4)。
2006年全国青年女篮集训队36名优秀队员进行了身体素质测试,其中助跑摸高一项指标在36人中只有4人超过3。05米,基本达到3。10米的水平,占总测试人数的11%(表5)。这部分队员中70%以上进入了国内一线队伍,目前还活跃在WCBA的赛场上。其余32名队员的助跑摸高均在3。00米以下。
从追踪调查的结果看,目前国内一线女篮队伍助跑摸高最好成绩在315米水平上。大约15%达到310米水平,20%达305米水平。值得说明的是,助跑摸高成绩不能代表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3。3。2国外信息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女篮世锦赛,在比赛的全过程中,还未看到女篮运动员在比赛中扣篮。2008年奥运会中,美国女篮运动员丽莎·莱斯莉和坎迪斯·帕克,助跑摸高达328米至330米。这两名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比赛中可以完成扣篮,但在奥运会比赛进程中未曾进行过扣篮尝试,这也代表了目前世界女篮的现状。
综上所述,国内外女篮运动员的助跑摸高最好成绩在315米至330米之间,与男运动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在女篮赛场上看到频频暴扣,只有降低女子篮球的篮筐高度。
4结语
4。1男、女运动员在整体爆发力、上肢最大力量上和男子有较大差异,这制约了女子篮球运动员高空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4。2从实验结果看,男、女运动员摸高超过篮筐25厘米,扣篮可以自如完成;超过20厘米若技术熟练,可以完成;超过15厘米的个别运动员柔韧、协调性好的也可以完成扣篮动作。
4。3研究表明:女篮篮筐高度以290米或295米为宜,290米的高度会有较多的女运动员完成扣篮,295米的高度将会有少数运动员可以完成。
4。4建议国际篮联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适度降低女子篮球篮筐高度,促进女篮运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建,邓飞。我国CBA、CNBA联赛与美国NBA联赛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1998,15(3):96—97。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3]孙民治。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与特征[J]。体育学刊,2000,(6):26—28
[4]王贺立,等。中国篮球职业化进程回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1)。
[5]徐春林,王贺立,王郓,姚望。修改女子篮球篮筐高度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6]刘毅。第16届亚运会女子篮球比赛各球队技术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2):13—16。
[7]蒙可斌,王守恒。篮球运动发展规律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9,(1):13—15。
[8]宫士君,马进荣,刘文娟。竞技篮球制胜原理及我国认识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