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凤阳花鼓词的作者
2012-04-29李凤能
李凤能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古称钟离国、濠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析临淮县置凤阳县。凤阳的出名有两大因素,一是由于出了朱皇帝,二是由于诞生了凤阳花鼓。
甘熙《白下琐言》载凤阳教谕侯青甫诗曰:
教官最好是苏扬,不选苏扬选凤阳。
试听街头花鼓曲,十年倒有九年荒。
侯青甫是著名书画家,南京人,其主要活动时期是在清嘉道间。这说明至少清代中叶已有凤阳花鼓。但这只能给出凤阳花鼓诞生年代的下限;至于上限,目前还没有找到准确的文献记录。
于是学术界有人提出一种见解,认为凤阳花鼓始创于明初。说是朱元璋称帝之后,定凤阳为中都,并在那里设置—个辖区,包括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四省的12府23县。这个超大凤阳府,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这个“特区”虽大,却人气不旺,文化不盛,经济不发达,徒有虚名。为了振兴凤阳,朱元璋乃下令从江南富庶地带移民20万,又强迫数千文人到凤阳安家,且不准他们返回原籍。这些移民大都是富户,到了凤阳后很不习惯淮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洪涝灾害,于是产生怨恨情绪。他们虽思乡心切,但又不敢公然违反皇帝的禁令回乡,于是在每年冬闲季节,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对,打鼓唱曲,沿途卖艺乞食,回乡扫墓探亲,来年春季再返凤阳。这些人在年年返乡的路上,大唱攻击朱元璋的小调。凤阳花鼓就这样诞生了。从此,悲悲切切的内容,凄凄凉凉的情调传遍了大江南北。凤阳在他们口中便成了天下最穷的地方。据说其所唱歌词原本是这样: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乍看起来,这样的推断与解说似乎也合情理;然细细一想,却又大成问题。如果说这凤阳花鼓调为移居凤阳的江南富民所创,这花鼓词为他们于返乡途中攻击朱元璋所编,那么,留恋江南故土的他们又怎么会说“凤阳原是好地方”呢?
“凤阳是个好地方”与“十年倒有九年荒”显然是矛盾的。这个矛盾之所以能存在于同一首花鼓曲词中,我以为只有一种合理解释,那就是歌词根本不是什么移居到凤阳的江南富民所编,而是土生土长的凤阳百姓所作。何以言之?被迫迁移带有抵触情绪的江南富民,是不满新环境而不会夸赞凤阳这个地方的,否则他们就该安心地在那里生活,不该攻击朱皇帝;只有土生土长的热爱家乡的凤阳老百姓,才会说自己的家乡好一哪怕那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也是生养他们的故土啊!故土难离,在逃荒的路上,念念不忘凤阳,夸说自己家乡好,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花鼓词里为何又要谴责朱皇帝,说是自从出了他这号人物之后,“十年倒有九年荒”呢?我以为,问题恰恰出在朱元璋大举向风阳移民上。一个地方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一下子移来20万人口,必然加剧凤阳的社会危机,失去生存竞争力的下层民众离乡背井以寻活路就成为必然。在他们看来,凤阳好,只是朱皇帝不好,才把这个地方弄得民不聊生。我的见解是:或许凤阳花鼓的确诞生于明朝初年,但凤阳花鼓曲词的作者应该是那些四散逃荒的当地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