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内迁华西坝的金陵大学

2012-04-29何志明

文史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抗战成都

何志明

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教育精华,金陵大学于1937年11月开始内迁,经过长时间的颠沛流离,最后在美国基督教会和华西大学的协调下,借用华大部分校舍,在成都华西坝开始了异地办学的艰难历程。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和中央大学医学院也陆续迁入,一时之间华西坝齐集五所教会大学,蔚为大观。这在四川高等教育史上也是一段传奇。金大在落户华西坝的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自己专业方面的优势,为服务抗战和发展四川经济,作出了贡献。

一、积极参与“工合”运动

抗战时期的工业合作社运动是由国际友人斯诺等发起,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实业家踊跃参与的经济救亡运动,在组织民众、支援前线、赈济难民和争取外援等多方面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大西迁成都后,为了支援抗战而组织成立了社会服务委员会,其文学院社会、经济两系在该委员会下再设合作委员会,于1939年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承办各种合作事宜。当前线部队需要大量毛毯时,金大文学院以先前在南京进行过毛织实验的成功经验,“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合作,并在重庆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并由社会学系史迈士教授进行统筹规划,在成都等地设立专门的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培训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为前线部队及时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御寒军需品。1941年后“工合”国际委员会迁入成都,金大校长陈裕光亲自担任委员会副主席,美籍教授史迈士担任秘书,同时在暑假期间与之联合举办合作人员及高级干部人员训练班。“1940年7月、1941年和1942年暑假,史迈士教授先后赴重庆歌乐山、甘肃兰州和陕西为工业合作协会及分会举行公开演讲。史迈士教授总结其平时教学心得与经验,编印成《工业合作》一书。该书阐述了世界工业合作史、工业合作原理及工业合作管理等内容”。金大学生还踊跃地投入到“工合”组织的基层,埋头苦干,将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及时纠正了当时基层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知识断层的弊端,提高了“工合”基层组织的工作效率,推动了该运动的深入开展。在这场令后人感慨万千的经济自救运动中,国共两党及其他民主党派、爱国知识分子和爱国实业家等精诚合作,使该运动为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努力开展电化教育

金陵大学是当时国内唯一开展电化教育又受到教育部肯定的一所院校。该校理学院自1930年后即开始发展电化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教育部门也曾与之联合开办电化教育培训班,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1938年,理学院增设电化教育专修科,由长期从事电影教育科研工作、中国高校电影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孙明经教授担任主任,并且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月刊。经过抗战时期的发展,“电化教育专修科在成都的校舍仅有1间房子起家,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为有12问房屋的影音教育事业基地,培训毕业的技术人员数十人,服务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金大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电化教育。1943年2月8日,金大联合其他四所教会大学在华西坝赫斐院广场进行庆祝新约大会,露天放映《伦敦挺得住》、《飞机螺旋桨》、《美国农村生活》等影片,据称到会者逾万人。大会当时还收到美国旧金山电台向正在举行的庆祝大会发来的祝福。当听到“华西坝”三个字时,全场群隋振奋,增强了观众对抗战必胜的信心。理学院还致力于四川偏远地区的纪录片拍摄。1942年9月出版的《电影与播音》杂志第一卷第五期就详细介绍了当时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中英庚款川康教育考察团联合拍摄的一部关于西康纪实影片的相关情况。该片分为《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铁矿金矿》、《省会康定》、《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八个部分,对西康的地理形势、道路、人文与物产均有详细报道,还特别指出西康蕴藏有丰富的铁和金矿。该影片的放映使人们对西康地区的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为政府开发这些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电化教育在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金大还和教育部在重庆联合组织川康公路线社会教育工作队,1944年将其迁至成都,总队部设于督院街教育厅内。总队部派出分队沿川康公路工作,沿途进行电影放映,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通过这种电影下乡的方式,社会教育工作队不但给当时农村带去了新的娱乐活动,而且也促进了知识普及,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工作队针对不同的观众,对放映的方式亦有所差异:在以学校为对象时,主要放映与卫生、历史有关的影片;而对一般民众则放映通俗易懂且有现实意义的影片,如《八百壮士》、《保家乡》等,使他们观看后“抗战情绪,至为高涨”,既进行了民众动员,又推动了国民教育。

三、改良农产品物种

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在抗战后期不但负担着劳工、兵源的沉重压力,而且在农产品供应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要扩大产量,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就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支持抗战,当时许多高校纷纷掀起对农作物改良的研究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时以农林专业蜚声全国的金大农学院师生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验。学院推广部于1938年先后成立温江、仁寿、新都三推广实验区,为推广优良品种创造条件。如农艺系在内江进行土壤调查,园艺系在江津、金堂等地进行柑橘调查,蚕桑系在巴县、新都、温江、灌县进行蚕桑调查等,均通过实地调查充分掌握了各地区的情况,促进学院实验成功率的提高及新品种的推广。学院实验农场诞生了多种高产新品种,培育成功的有金大1386号水稻新品种,金大2905号等优良小麦品种,江津甜橙26号、24号、18号,金堂大型甜橙17号、江津红橘11号等。其中金大小麦2905号在川西及川北推广种植达36县,增产约20%。这些优良品种的实验成功与推广,不仅推动了当时四川农业的发展,而且还对以后成都周边市县水果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如金堂等地的柑橘至今仍以优良的品质名扬全国。除此之外,金大农学院还致力于其他农作物品种如棉花、大豆等的改良。农学院受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的委托,担任川西各农业职业学校的辅导工作,兴办了新都、仁寿等县的农民基础学校及农民补习学校,还协助当局研究农民教育实施办法。此举对于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新品种的推广,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农学院师生为新成果能尽快得到推广而积极下乡,对那些尚存顾虑的农民晓以利害,耐心劝导,说服他们大胆使用新品种,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此外,金大也对四川地区矿产如芒硝的勘探、桐树的栽培和开发、成都羊皮贸易状况和牛奶棚使用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可行的改革方案,为抗战的胜利乃至四川教育、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其取得的成绩得到当时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异地办学彰显了金大师生不畏艰苦、服务抗战的可贵精神。今天仍存于成都市区的那条当时学校师生为了解决道路问题而修筑的金陵路,便是最好的见证。

猜你喜欢

抗战成都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数看成都
成都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