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2-04-29刘金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河南省发展

刘金荣

摘要:深入剖析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探寻积极、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不仅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全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粮食生产;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07.11;F326.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98-03

Main Problem and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Jin-r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refore, deeply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grain production existed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seeking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which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hole natio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Key words: food production;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愈来愈向主产区集中。就河南省而言,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8.99%,产量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15%[1]。因此,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不仅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中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依靠。为提高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探求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2010年10~11月,笔者到位于豫北的滑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豫南的遂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当今粮食主产区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水利灌溉设施损毁严重。滑县30多条干渠全部都有通水不畅的问题,其中1/4完全不通水;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水;全县2 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全县36 000眼机井每年报废约4%。该县作物灌溉几乎全靠机井,然而目前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其他动力进行灌溉,如此一来灌溉成本比用电增加180元/hm2。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进展缓慢。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792.63万hm2,其中水浇地309.26万hm2,占39.02%;到2010年水浇地面积324.18万hm2,占40.98%。5年来的综合开发治理仅增加了14.92万hm2,提高了1.96个百分点。三是小流域亟待治理。遂平县位于河南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没有主动进行小流域治理,区域内的小河流难以发挥作用。

1.2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受阻

河南是人口大省,向来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土地的保障功能明显,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根据调查发现,在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占85%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15%,且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村组内邻近的农户之间,流转到种粮大户的比例不足30%。即使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单方面停止承包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可持续性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1.3农业机械化进程难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现行的农民购置农机补贴政策又没有体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要求,因此,河南农业机械化存在“三多三少”、“三高三低”问题。“三多三少”是指农机数量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多,大中型农业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多,其他环节机械少;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多,单台机械使用时间少。“三高三低”是指机械化水平方面: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夏粮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秋季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在遂平县一个拥有3 634人、266 hm2土地的行政村,2010年底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86台,联合收割机2台、玉米收割机1台、玉米脱粒机15台,耕地用小型机械572部、小型旋耕机57部、大型1套、小型播种机131部、喷灌机20台。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45 hm2,每台机械每年使用时间平均不到50 h。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投资不仅严重浪费了农村稀缺的发展资金,而且制约了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和一些关键农艺措施的推广,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造成了障碍。

1.4粮食直补效应递减,粮农积极性明显减弱

2005年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现行的直补方式是按计税面积、田亩分配,《关于河南省2009年预算的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实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上,坚持“一分钱不能少、一户不能落下、一天不能耽搁”的原则,实行按农户承包集体土地面积补贴。这种方式与农民实际种粮相脱节,造成农民种粮和不种粮照补,甚至不作为耕地的土地也照补的现象;流转出去的土地,国家的补贴落入出租者手中,租来种植粮食的田地均未得到补贴,反而要交租金。这一直补方式受到很多种粮大户和专家的质疑,随着时间推移,直补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减弱[2]。近几年由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非农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较低的种粮补贴已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1.5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

由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粮食生产大县多是贫困县或财政穷县,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定位未来也不会使其成为财政强县,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仅靠自身资金的积累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上级财政注资和项目支持。而目前的做法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地方政府按项目投资比例进行配套,否则不予安排项目,尽管一般地方配套比例不大,但作为财政穷县,常常会由于财政困难无法配套而失去资格[3]。例如主产区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地方配套比例达到11%,使主产区政府望而生畏,不敢承担该项目。即便是有些可以争取过来,也因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如2010年滑县申报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12 000 hm2获得立项,总投资540万元,国家投资405万元,余下135万元要求地方配套,而滑县由于财政困难无法配套,影响了项目的实施。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全部投资,却要求地方政府分担,出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状况,不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1.6科技人员少,服务体系不健全

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人员比例小,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不够,科技手段带动粮食生产的能力不强。以河南为例,2008年全省农业技术人员只有11.66万人,村内农业技术人员7.13万人。农村劳动力与农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是395∶1,同期全国、浙江、山东、黑龙江的比例分别是254∶1、117∶1、382∶1、110∶1[4],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河南还没有形成公共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范围还比较少。

1.7优秀劳动力流失,新型农民严重缺乏

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这些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2008年河南省4 604.68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8.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84%。由于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种粮方式的专门人才,影响粮食生产和今后的科学种粮。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2.1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针对粮食主产区县级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政府要逐步提高投资比例,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比例,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建议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能力,满足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需要。三是对农田灌溉系统进行全面改造,降低灌溉成本。四是国家或省投资新的基建项目或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注重配套设施建设,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五是加大对大型、科技含量高的农机补贴投入力度,提高补贴比例,使更多的种粮大户能够买得起大型的、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具,加快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进程。

2.2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要尽快制定农民进城就业、落户的鼓励政策,或者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养老保险等做法,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流转。有条件的平原地区,要寻机在维持现有农地的前提下,把愿意流转的农户与不愿意流转的农户土地相互调整,做到土地集中连片,加大农田改造与平整力度,使小田变大田,以此扩大规模,使水利灌溉条件实现整体规划、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机械有用武之地。地方政府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重点用于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广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3改革粮食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改革粮食补贴办法,补贴与出售商品粮挂钩。改变以往的以农户承包土地面积补贴的办法,在核定农户实际种粮土地面积的基础上,以农户出售商品粮多少给予补贴。二是加大补贴力度,优化补贴结构。中央财政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额度。在补贴金额上应积极探讨根据农户种粮面积或出售商品粮数量,实行累进补贴率的办法,种粮面积越大或售粮越多,单位面积或数量补贴比例越大。三是完善补贴政策,实现法制化。粮食补贴政策对促进粮食生产具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需要经过补贴持久地汇集到某一临界点之上,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才能充分显现,因此,我国补贴政策不但需要连续性,更需要相对持久性,使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法制化,才能保证补贴政策相对稳定。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避免粮食补贴中现有问题的出现,激励农民用心经营,调动其科技种田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种粮大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

2.4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粮食主产区重农重粮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粮食生产保障制度,减轻主产区的财政负担。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中央财政统一安排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建立健全政策性粮食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立中央财政耕地保护基金。取消粮食主产区中央各种涉农投入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完善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二是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动态调动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对于国家实施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要不断完善,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在此基础上探索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的奖励办法,在对所有主产区确定各类基数的前提下,根据当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等的增长幅度,实行超额累进的奖励机制,使主产区时时保持重农重粮的动力和积极性。

2.5建立粮食主产区农民发展专项基金,培育专业型农民

为了解决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缺少专业型农民的问题,培养主产区新一代专业型农民刻不容缓。建议国家在粮食主产区建立扶持青年种粮大户和种粮骨干农民的专项基金,用这部分基金帮助青年种粮大户和种粮骨干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良种,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种粮劳动生产率。同时,拿出一部分基金培训一批专业型农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村人就是农民,而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会生产、懂经营的专业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粮食种植水平和经营能力,增强其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种粮青年农民和种粮骨干农民的收入,真正解决主产区种粮农民后继无人的问题[5]。

2.6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服务质量

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实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服务。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保证各项措施的实施。政府部门应建立包含农业生产各项基本条件情况、农村土地承包情况、流转情况、农村劳动力情况等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科学合理的农地评定、评估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农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从政策上扩大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在资金使用上用于农业的比重。积极探索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户宅基地和房产作为抵押物的新途径,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适应种粮大户需要的信贷方式。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必须伴随着服务质量的提高,避免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规操作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全面提高农业服务质量,为粮食主产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粮食生产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中国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关付新.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户的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10(7):69-77.

[3] 宿桂红,常春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11):6-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 郭淑敏,马帅,陈印军.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态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1-6.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河南省发展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浅论雷州市广垦东西洋米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