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备课陋习 提升课堂效率
2012-04-29李锡赓
李锡赓
众所周知,教师的备课是课前的准备、运筹和预设,只有课前准备充分,课上才可能成竹在胸。但在实际工作中,备课中的陋习屡见不鲜。
1. 简单抄写教案
很多教师把备课看得很简单,不看参考书、不看教材就能写出教案来,有的甚至借来上年度的旧教案一抄了事。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教案同。教师们的这些教案看上去项目挺全,可细节基本看不到,越来越简单化。这样不拿备课当回事,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的教师,其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专业素养也就自然很低。
2. 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统一设计了新版本的教案,可在工作中却发现,虽然一些教师在备课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能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各项内容基本不缺项,但多数课节却懒于写教学后反思及二次备课后的备课注释信息。这样,日复一日,教师们又在重复旧的模式,继续“穿着新鞋走老路”。
3. 随意叠加集备“成果”
一次数学科的教研活动,三位教师上的都是《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听后,感到很乏味,因为他们套用的是同样的模式:同样的复习导入,不变的课堂的导语;一样的讨论汇报,研究探讨不变的问题;一样的环节,一样的练习题,一样的板书,一样的总结。就这样,把集体备课后的“成果”机械地搬进自己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师,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案,这样走集备的捷径,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怎能和新课堂接轨呢?由此,教学上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我们要时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持续启发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不断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我们就应该摒弃备课中的陋习,做到以下几点:
1. 思想意识要过关
备课质量的高低诠释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底线。我们要把握时机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教学常规管理考评细则,不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同时把备课情况和绩效工资挂钩,做到奖勤罚懒,让教师尝到认真备课的甜头。
2. 备课理念要达“标”
我们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认真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新的思想理念,做到把握《新课程标准》,吃透新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突破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教师不断的课改实践中受益。
3. 教学设计要精妙
教师的备课,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预设好检测手段和巩固强化内容,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教学过程要求敢于打破常规,教材内容要敢于再造妙用。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
4. 教学方法要多变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要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探索、亲历、体验、获取新知。要想办法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尽量多地增加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动手的时间,当堂训练、当堂纠错、当堂巩固,不留到课后。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师生的情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能力发展为主攻,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要把讲台让给学生,把黑板让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把讲授让给训练,把被动地听和看让给主动地说和写。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活动空间,获得多样化的发展。
我深信,只要我们不懈怠、肯钻研,克服了备课中的陋习,做到了上述四点,把工夫下在走进课堂之前,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辽阳县甜水满族乡中心学校三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