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2-04-29陆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大学文化文化创新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挑战,高等教育要在承担知识传播、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大学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12-05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生产、创新知识和文化的主阵地,大学通过扩展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职能的新拓展

1.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职能的新发展新使命

自108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开创了人类高等教育起,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纳入大学职责中,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又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第三功能,从而使大学具有了知识传播的中心、科技进步的引领者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多重角色。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更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胡锦涛同志站在世界和大学发展的前沿高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创造性、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新发展,又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新拓展。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也决定着她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作用的大小和贡献的多少。

2.大学的文化属性

大学的本质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一直是大学的核心命题。文化是人有目的活动的结果,承载着人的思想意识,体现着人的价值认同,表达了人的情感,因而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1]

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是“以文化人”的教育组织,这是大学最本质的属性。大学组织一直是研究提炼、传播创新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策源地,是展示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示范地。大学组织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是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特殊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大学是大学人的组织,大学人是大学的主体,大学人由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组成。大学文化是育人文化与学术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体系。大学“育人文化”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优秀品质塑造人;大学的学术文化是大学人对学术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综合反映,学术文化是以学科理性为基础,以学术文化为核心,以学术队伍为主体的创新文化。大学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的策源地。大学文化一旦被确认、完善和形成,就必然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文化成果,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作用和影响社会的感性文化,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

3.大学的文化功能

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反映。大学精神文化的内容是对现实社会传承核心价值、精神信仰、道德规范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一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道德水平、修身做事规则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对一所学校长期以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引导、核心理念、文化熏陶的最好诠释。大学的文化功能包括:

一是文化传承。大学的文化传承一方面是指对几千年来中国和世界各种文化、科学技术的学习、吸收和传播,另一方面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的否定、抛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结果。大学文化要特别重视、积极吸收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伦理道德以及和谐思想,这些底蕴深厚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是文化创新。大学要完成知识传播、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需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引领时代的作用,大学作为知识精英、思想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摇篮,首先要为时代和人类提供最前沿的思想和文化。大学追求独立思考、不断超越、不断革新、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永不僵化、永不停顿,创造出精神成果、科研成果、物质成果、学术成果必将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三是文化批判。批判功能是大学精神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文化精英、学术精英道德良心、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大学的文化批判是指大学人以真理为唯一标准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冲突必然会在大学及大学文化中反映出来。大学人通过文化批判,达到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反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目标;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交流和碰撞的集中地,各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创新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大学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应当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四是文化交流。大学人在国际交流中,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古国的文化修养来传播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既学习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理性的一面,又要警惕反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既保持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弘扬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又要把西方的科学求实精神与东方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合为一体,在交流、碰撞斗争中创造出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进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强自信,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这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3]

1.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的政治、社会、环境和人类危机都是同一危机的不同方面,真正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情感认识的危机。因此,必须从文化的高度,从构建人类共同的价值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人类生存和世界进步的真正希望。中国现代文化必须、也有能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样化、文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汇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更加紧迫。”[4]这“四个更加”既是我们准确把握当今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和变化的风向标,又是对高校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铸牢师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任务还十分重要,使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任务十分艰巨,大学文化在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师生文化底蕴方面亟待加强;培育文化精品、夯实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理论引导能力、凸显道德示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高校要主动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显著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生产满足师生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来把握好、理解好、落实好。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已由传统单一性思想教育功能向多元化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逐步拓展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管理功能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管理功能及其他功能的基础。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形态、文化的方式、文化的方法促进人的文化选择、传承、创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5]。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就是通过文化传承、文化参与、文化熏陶、文化渗透、文化创新、文化自觉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有效载体,通过师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社会准则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品质、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师生对文化学习、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丰富师生的内心、净化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性情、激发师生的精神、升华师生的境界,促进文化主体的知、情、信、意、行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主体人格的健全、稳定和提升,达到并实现对文化主体的教化和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文化底蕴,就缺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资格。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把人类所有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作为其范畴加以传承和发扬,因而必须把所处时代中最具先进性和代表性、符合主体发展需要、体现统治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作为其传承的核心,把本民族、本阶级最具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承的重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主渠道主阵地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当代文化精华加以传承;还要通过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师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韧劲、“厚德载物”的宽容、“天下为公”的理想、“仁者爱人”的胸怀、“勤俭节约”的作风、“天人合一”的境界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来传承和体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无穷智慧。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性,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文化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本身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手段、载体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可使受教育者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灵感和新的创造。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批判性。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局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使之成为判别多元文化的标准和准则,成为对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进行甄别的最好武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理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通过文化争辩、文化批判,区别真理与谬误,虚假与真实,正确与错误,使其思想上得以澄清,在理论上得以理解,在行动上更加坚定。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教育内容的文化含量、凸显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考核文化的积淀效果;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主题性,在顶层设计之中突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的创新文化的核心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要在各种活动、各种讲坛中,增大文化的内容和含量;要引导师生在文学艺术殿堂中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引导师生在文化学习、文化创作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师生在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去感悟宇宙的神奇、生命的可贵和对自然的敬畏。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质、文化功能、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从文化视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能以文化的内容、文化模式、文化方法为师生、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及心理所需要的知识和营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师生在思想上、理论上、方法上继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全世界华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依归”[6],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在对外来文化进行对照、借鉴、吸收中,促进师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实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复苏和复兴。

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功能最核心最本质的就是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知识渊博、修养到位、道德高尚、富于创新的“大写的人”。

三、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7]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高等教育处在国民教育体系最高端,是精神文化建设示范区、辐射源,是党执政建设的牢固阵地,更是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的主要阵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来教育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有机融入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网络文化建设这个“体”中,不断探索思想教育与大学文化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才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得到实现,使师生在轻松愉悦活动实践中道德规范得到内化、思想品德得以升华。

2.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首先,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被大学人内化和外化,成为大学人的良心、气质和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教育、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大学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辐射和示范作用。因此,大学精神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核心的阵地。其次,大学文化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和实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参与面广、深受喜爱的特点,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各种文化活动、各种文化平台实现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网络文化等在内容上、功能上、作用上相互承接、相互补充,可以最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化人的合力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3.大学文化的引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相契合

王冀生教授指出:“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体会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正确的指明大学前进的方向,其核心是一种人文与科学的精神,其灵魂是对未来大学理想的追求——追求真理和造福人类。这种科学的大学精神,既是大学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沉淀和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8]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通过知识、文化、思想、理论和实践的传承与创新,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和选拔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人在知识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去引领社会、影响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的头脑,把培育师生的共同理想、培育师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首要任务;把传承先进文化、提高思想品德、提升能力素质、践行核心价值、追求科学真理、倡导自由平等作为培养目标,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崇高使命,把引导师生将个体的理想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相结合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根本方向。因此,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在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

4.大学文化的化人性与思想教育的育人性相一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才能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文化的基础是道德,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主要原因是大学中有大德,有大爱,有大的精神,大学被人们看成道德的高地,社会良心的示范。大学文化本质上是对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价值取向、管理模式的高度抽象,是对学校不同学术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网络文化等高度整合、提炼和升华。从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中,能够准确分辨出这所大学师生的共同愿景、理想目标、信念追求和价值追求。而每一个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理想目标、价值追求、行为表现都为长期思想教化、文化熏陶、薪火相传的结果。大学人有着高深的文化修养,他们表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这个群体既有自己学科特色又有多学科文化的大融合;他们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同时又具有“文化人”的追求和“真善美”的志气,百折不弯、不畏权贵的骨气,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正气。这些独特的文化气质真正的成为全社会理性精神、高雅文化的代表,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殿堂。当人们的心智被金钱和世俗所蒙蔽,当社会需要道德重塑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大学里来。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人、熏陶人、指导人、规范人,大学从诞生至今,首要任务是育人,即以文化人。在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更要用浓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氛围、博大的人文精神去涵养人的心灵、强壮人民的精神、建造精神家园。

在当今信息爆炸、经济为主导、道德价值相对混乱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何其为人,怎样为人”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充分发挥政治教育功能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造就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的同时,还要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使大学培养的学生还要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使其不论身在逆境顺境,不论富有还是贫穷,人的信念、人的精神、人的修养不能丢;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要学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有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要有乐观豁达不怕挫折的精神状态,要以友善感恩的心对待和回报自然、社会、亲人与朋友,以勤劳和智慧去建立幸福人生、到达事业顶峰。要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探求、对科学的崇尚、对创新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因此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化人、育人上是高度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顾海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4-10.

[4][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9.

[5]柳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1.

[6]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几个关键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1):127.

[8]转引自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5.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大学文化文化创新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服装广告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