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转型

2012-04-29万美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万美容

摘要:自1970年代末期始,我国开始跨入改革开放时期,同时也再一次拉开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帷幕。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这些改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提出了转型要求。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确立以青少年发展需要为指向的目标体系,强调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价值观教育活动建构基础,更加善于运用实践锻炼、生活体验与自我教育等教育方法。

关键词:社会变迁; 青少年; 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24-03

“社会变迁可以界定为一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文化历时而发生的转型”[1],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迅猛而重大的变迁。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面貌,深刻地影响了广大公民(尤其是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转型的迫切要求。

自19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跨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同时也再一次拉开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帷幕,快步迈入现代化的新进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这次社会变迁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不同,它同时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转型过程。“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社会转型,即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同时还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加速转变;三是政治体制转型,即从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转变;四是开放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经济社会向建立开放经济和全面开放社会转变。”[2]在使中国出现持续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结构性改变。首先,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已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取代,市场机制取代传统的计划体制成为调节经济过程的重要力量,劳动就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业已实现多样化。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已经走上快车道,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局面被打破,社会制度化、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在于改变了社会利益结构,核心是打破原有的利益关系格局,将社会利益在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调整甚至重新分配,社会发展、社会活动更多地呈现出竞争性、多样化特征。伴随经济、政治变迁过程,社会的评价标准出现多元化,新旧标准、中外标准的对立越来越明显,人们的意见和看法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难以统一,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出现无序与混乱。这种无序与混乱,是由于社会利益结构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冲突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实质上是人们旧的价值观念慢慢退隐,新的价值观念生发、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收获的将不仅是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系统,同时还将获得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新推动力量。

当代中国青少年,被先天地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价值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青少年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价值目标中自我价值、个人价值的成分逐渐增加、地位不断提升,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悄悄地向个人本位转变,并出现追求个人——社会相统一的趋势。其次,在价值评价和选择上,单一的、非此即彼式的价值标准逐渐为多元、包容、灵活的评价体系取代,追求和取向日趋多样化,呈现出理性色彩与相对主义并存的样态。第三,价值取向由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转变,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原有平衡被打破并不断向物质价值观倾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双重性、功利化、实用化倾向。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他们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对青少年发展与成长具有驱动、导向和统摄作用。因而任何社会都不会放弃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责任。因此,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显然已经难以胜任如此重任,改革、创新、转型势在必行。

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在影响和改变青少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同时,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从方法论上实现两个转变。

1.以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指向

我国当代青少年身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劳动与服务的专门化,形成了对人的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个体的发展必然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以满足社会提出的更多、更高、更专的要求。因此,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只有树立人本意识,以青少年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要为目标指向,帮助他们把握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与健康成长的能力。

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人的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剧社会的竞争性、增加社会风险,使现代社会一步步跨入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的位置被未来取代了,因而,不存在的、想像的和虚拟的东西成为现在的经验和行动的‘原因。我们在今天变得积极是为了避免、缓解或者预防明天或者后天的问题和危机——或者什么也不干。”[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所构成的无序的流动社会,依靠规则和法律等强制性的制度因素是难以应付的”。[4]在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风险社会,青少年要想进行正确选择,获得顺利发展,取得竞争优势,“依靠文化性理念和信仰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5],这就更需要价值观的主宰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科学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提高辨别力、判断力和选择力。

总之,价值观教育应该更加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实际,着眼于青少年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合理建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培养他们把握机会、排解风险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多样化、高风险的现代社会环境中的适应与发展能力。

2.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价值观教育活动建构的基础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既是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更是青少年自我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他们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地位需要得到尊重、保护,社会和学校所实施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应当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基础来建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受教育者的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主动性相对于被动性,创造性相对于复制性。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依赖性、被动性和复制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受教育者依赖教育者直接传授价值目标、价值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依赖教育者给出价值选择和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以致于离开了教育者便无所适从,从而丧失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和改造,缺乏主动性,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尽管他们能够在各种检查、考试情境中复制出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但这种复制并不是真正的价值观内化,因而也不能构成外化为行为的基础。结果是“说归说,做归做”的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普遍存在,价值观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与功效。因此,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基础建构价值观教育活动模式,就是要把培养独立性、创造性,调动和发挥主动性的要求贯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过程的始终。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目的,直观地表现为帮助青少年建构起一套对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所产生的意义的评价体系、取舍标准,而根本目的则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的辨识力、判断力、选择力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与主体能力。因此,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性、主体能力上,并以此为检验其有效性的标准。

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建立教育者同受教育者主体间平等对话、互相理解、相互影响的教育关系,采用交往、互动的教育方法。在交往、互动、对话中,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思想与思想碰撞、心与心交流,相互激励和促进,求得价值观的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要求。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转型,更应大力探索尊重和满足受教育者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方法,以实践体验、自我教育等主体性教育方法实现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超越。

1.启发青少年自主实践意识

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不能通过灌输的方式完成,通过实际锻炼启发青少年自主实践意识,在实践检验、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科学建构,应当成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理念。

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实践教育方法,做好青少年实践锻炼的组织工作,增强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第一,选择合适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特征、价值观状况的实践内容和锻炼方式。第二,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一次两次实践锻炼活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有限的,必须把实践锻炼作为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途径和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使青少年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丰富价值认识,凝炼价值目标,学会价值选择。第三,开辟和建设实践活动基地,为青少年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保证实践锻炼的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活动,以保证实践锻炼循序渐进且富有成效。

教育者还要激发青少年生活体验的自觉性,通过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感知自我,认识他人,解读社会,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生活体验之所以可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6]。但是,青少年对生活体验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启发他们自主实践、自觉体验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体验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反思自己的价值选择,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

2.激励青少年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强调要激励青少年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是人们在外在影响下内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价值观教育活动和环境影响一样,只是一种外因,教育要求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内化接受活动,才能起到作用。

自我教育,并不简单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活动,激励青少年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也不是默许教育者放弃教育责任。相反,更强调教育者主动驾驭的能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他们善于激励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动机,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善于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青少年群体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还应加强方法的指导。第一,指导青少年有效地进行价值澄清。价值澄清学派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价值自我澄清的程序与方法以及十分丰富的价值澄清策略,对于身处价值多元化环境中的青少年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标准,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但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其异域特点与价值相对主义的立论基础,指导他们正确运用价值澄清方法与技巧发展和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第二,指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调适。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已经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多元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的境地,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出现思想困惑、价值迷茫、选择困难具有必然性。在此情况下,教育者应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调适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剧烈的价值冲突引发青少年过度的心理失衡与行为失范。第三,指导青少年开展自我反思。反思是人的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精神上自我活动和内心反省的修养方法,具有价值观建构的明显作用。指导青少年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与把握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从而促进其价值主体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价值取向从感性到理性、价值选择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促进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3.

[2]尹继佐.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7.

[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5.

[4][5]钟明华,李萍,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5,135.

[6]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