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框架下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
2012-04-29田月昕王艳
田月昕 王艳
[摘 要]近几年,从我国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高校培养的会计学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职业规划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这点出发,笔者首先分析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继而对我国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把脉问诊”,进一步“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完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能力框架 高校 会计学生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个人与组织的相互结合,依次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工作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做出合理的安排。大学期间是职业规划的重要时期,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会计毕业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得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社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框架进行分析是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框架要求分析
对于会计专业人才而言,其职业能力框架包括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知识应用能力、自动更新知识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对外沟通交流能力。
(1)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手工实务操作能力,具体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处理、账簿的登记、报表编制能力;二是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即利用相关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
(2)会计知识应用能力
会计知识应用能力指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跟据服务对象的行业特征、业务流程的特点对实际业务进行运用的能力。
(3)自动更新知识的能力
自动更新知识的能力指会计人员根据从事岗位的不同自己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4)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指建立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之上的会计判断能力,是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体现。
(5)对外沟通交流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与他人或者机构交往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的特点,认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能力,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会计学生培养相关能力,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上述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人才,推动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1)明确职业目标,发展自我潜能
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会计岗位大体上分为会计类、财务类、审计类、综合类四种,与会计有关的岗位多达数十个。不同的会计岗位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自身进行整体的评估,同时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后,筛选适合自己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目标,加强自身某一方面的素质,发展我自潜能。
(2)学习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提升竞争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变革和充满竞争的时代,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校的扩招,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才不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具有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了就业率。
二、我国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
1.高校会计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很多会计学生在入学时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将来要从事的岗位类别不了解,在思考到毕业后的选择时,只涉及到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考证,出国留学等情况,甚至很多学生没有主见,只是跟随着潮流学习,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2.高校忽略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程度不够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大一入学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从学生入学时就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有在学生毕业时才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
3.高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服务不够完善,没有开设专门针对会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会计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的门槛,面对很多挑战,他们的想法和能力有限,特别是在职业规划方面,更需要学校专门机构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 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这一环节比较薄弱,许多学校还无法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职业规划服务。此外,职业规划教育也没有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而进行区别和细化,特别是会计学生,因为岗位类别的不同,社会需要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也有所区别。
4.高校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人才的匮乏
专业的人才是开展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大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职业规划部门,但只为大四毕业生提供,缺乏能够系统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服务的人员。此外,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引导,高校学生逐年增加,职业规划专业人才越发匮乏,这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建议
1.开展职业规划普及教育,引导学生分步骤进行职业规划
高校应从新生入学时对其开展职业规划普及教育,可以聘请社会上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通过讲座的形式讲授会计职业规划的实战经验,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分步骤进行职业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即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学识水平、思维方式等个人因素进行评估。自我评估是学生做出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职业规划关键的一个环节。
其次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环境分析。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对会计的职业环境有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也就是让学生分析自己在各种环境下能做什么。
根据自我评估和职业环境分析,帮助学生做出合乎自己情况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制定职业规划后,引导学生找到现实状况与目标的差距,鼓励其寻找缩小差距的方法,大学期间提升自己的能力。
2.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加强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开展职业咨询辅导
针对我国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这一问题,高校应对指导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辅以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专业的指导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与测评机构合作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让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尽早接受职业测评服务。另一方面,专业指导人员应加强与职业界的沟通,定期与单位联系,收集职业界的反馈资料,以便了解目前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的技能框架,从而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其的职业规划制定进行有效性指导,使其制定的职业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3.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与会计学专业的整体概况相结合,高校应将职业规划课程列为全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积极开发教材,完善课程体系,从而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可能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学生可以确定学习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主动性。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开展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辅助活动,比如择业艺术的讲座,就业政策的宣传、需求信息的广泛传播、校外咨询服务、现场模拟招聘会等各种形式的指导,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4.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政策
会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主管部门可以与财政局及会计机构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相关的财务政策,配合当前的就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
高校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会计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大力宣传职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改变学生对职业规划设计的误解,提高会计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另外,教育部门在具体工作的实施上应实行监督管理制度,保证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
四、结论
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符不符合社会应用的需要,是检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职业规划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高校有责任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适合的职业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此,高校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组.方向的力量——走出会计职业发展迷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郭亚花.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J].科技和产业2011,(5):118-120
[3]聂海.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1,(8):75-77
[4]丁蕾.职业生涯规划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