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视域中的社会共同理想
2012-04-29任春雷
任春雷
摘要:對社会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与反思,并为之确立超越性目标,是人类文明跃升与延续的关键。文明的人类社群生活应当同时具备理想和现实这两个面向。對于崇尚自由的现代文明而言,塑造社会共同理想在协调社会冲突、破解发展难题、创造社会和谐等方面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的视域中,社会共同理想的塑造应当是在多元基础上寻求最大共识的过程,它的选择不应排斥公民對于社会理想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相反,它恰恰需要从后者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活力。
关键词:社会共同理想;现代文明;多元选择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151-03
一、社会共同理想的文明意义
“理想”一词,源出西语,最初的涵义为人生志向,即由人所设定的期望达到并有可能实现的人生目标。进而言之,理想彰显着人的一种自我发展的信念,表达的是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方面是说,理想表征着人的自我创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本质不是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人的生命是一个向未来不断敞开的过程。“理想”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具备超越性的理想维度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理想信念,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真意义;如果没有理想目标的悬设,人的发展便无从谈起。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支撑。另一方面,理想,因其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负载着主体的价值取向,从而理想从根本上说就是价值理想。理想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前进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祛除了价值的向度,理想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没有理想目标的设定与规划,价值的指向性就失去了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连结,只能化为虚幻的空中楼阁。价值与理想的合二为一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提供了目的和根据。从人的本性来看,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行为标准,它能够使人生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倚重。理想信念的缺失,会使人抹灭心中的人性尺度,丧失敬畏感、道义感和责任感,因而容忍丑恶的现象和事物,甚至与之同流合污。以上两个方面充分表明了理想對于人从野蛮迈向文明的重要意义。
从人类历史的演进来看,對社会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与反思,并为之确立超越性目标,是人类文明跃升与延续的关键。这一“精神历程”的出现就是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所称的“世界历史的轴心”。就在这个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以及自身的极限,意识到个体在整体中的存在,结果是当今人类代表性文明的开创者们在不同的区域为本民族的发展确立了高远的理想目标,并以此为支点展开了對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思考,从而使人类文明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换言之。如果人类没有對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反思,没有對自我及共同体的终极关切,就无法突破孕育人类文明的原始外壳。由此可见,文明的人类社群生活与健全的个体生活,都应同时具备理想和现实这两个基本面向。不论是某种社会理想还是若干社会理想的综合,只要得到社会共同体多数成员的认可,并被执政者吸纳作为执政理念,都会對共同体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社会共同理想表明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共同体内部就组织和评价社会生活的原则与标准达成了基本共识,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奋斗目标。社会共同理想是维系共同体的纽带,是与其他共同体有所区隔的灵魂,它造就了一种文明的基本样态,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走向。社会共同理想可以影响其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养成共同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润滑成员间、团体间、族群间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持久、有效的社会治理资源。對实现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发挥巨大作用。不管是在何种社会中,共同理想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托克维尔所言:“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这时虽然有人存在,但构不成社会。因此,为了使社会成立,尤其是为了使社会欣欣向荣,就必须用某种主要的思想把全体公民的精神集中起来,并保持其整体性。”
二、社会共同理想的现代需求
毋庸置疑,现代文明在很多层面上超越了传统文明,将人类文明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现代文明同样绕不开社会整合的课题。而且显然面临着更为棘手的局面。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用福柯的话来说。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精神气质”的变化上,主要包括理性化、世俗化、對进步的信念、對自由的追求以及个人主义。如西美尔所言: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后面“有一种几乎全新的理想:个性的解放、理性运用于生活。人类向着幸福和完美发展。”这种全新的理想带有深深的个体化印记,那么,现代社会还有共同理想吗?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性的氛围中。社会共同理想不仅是除魅。而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像尼采所宣告,上帝死了,现代世界只能由人依靠理性来筹划。从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转变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理性并不意味着确定性,科学理性不可能替代价值理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与物质财富的累积也不能担保社会的道德进步与有序发展。韦伯恰切地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各个领域、各种价值的主宰神互相争斗。”这个时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高度分化,社会冲突频密,社会整合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社会。现代文明的另一标志,也是公认的成就就是个体较之在传统社会减少了對共同体的依附性,获得了独立的私人自主空间,可与此同时,现代人自由的个体原则注定要侵蚀社会的整合性。个体权利的张扬无疑是现代社会的进步。但如果每一个个体只是一味地关注私人领域的追求,而缺乏對公共生活的关怀与参与,就极易滑入极端利己主义的泥沼。在共同体的营建上表现冷漠,同时又欠缺共同信念的聚合效应,社会就会碎片化,甚至发生内耗,政治决策也会远离公民,最终伤害的是每个个体的自由理想。贡斯当的分析很深刻:“古代自由的危险在于,由于人们仅仅考虑维护他们在社会权力中的份额,他们可能会轻视个人权利与享受的价值”,而“现代自由的危险在于,由于我们沉湎于享受个人的独立以及追求各自的利益,他们可能过分容易地放弃分享政治权力的权利。”
现代文明自出现以来,就始终在潜在矛盾的放大中累积风险,社会共同理想的崩塌是现代文明危机的重要根源。质而言之,“多”和“一”、“个体”与“共同体”、“自由”与“秩序”的冲突是现代文明无法摆脱的宿命。相對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泛滥导致文化的平庸与狭隘,制造人与人的隔阂与對立,进而危及社会团结与公共生活。人类的共同生存难以维系,又何谈个体的权利与发展。人类也不应因此就返回绝對主义、整体主义、专制主义的怀抱中。否则现代文明的成果就会化为乌有。罗尔斯的问题切中要害地表达了这种困境:“一个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他们因各种合乎理性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而产生了深刻的分化——所组成的稳定而公正的社会之长治久安如何
可能?”现代社会病因的诊断已经做出,又该怎样来治疗呢?罗尔斯用“公共理性的理想”对此给予了解答:“公共理性并不能经常导致各种观点的普遍一致。它也不应如此。公民们在[各种观点的]冲突和论证中学习并从中获益,而当他们遵循公共理性来进行论证时。他们就了解和深化了社会的公共文化。”“当公民自觉追寻公共理性的理想时。它就可能保护基本自由,防止过度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在罗尔斯看来,所谓公共理性。是指以公共善为目标的享有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是适用于公共论坛的。它并不限制对政治问题的个人性沉思。罗尔斯的分析说明,寻求公正的良序社会的共同理想基础是现代社会的中心课题。本文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探讨基于相同的问题意识和边界意识,着眼于社会共同理想在公共领域的整合作用。对于现代文明的存续而言,塑造社会共同理想在协调社会冲突、破解发展难题、创造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共同理想可以发挥如下功能:一是信念凝聚功能。面对价值多元的情境。社会共同理想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共识,一旦确立就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信念支撑,为民族自立构筑精神支柱,为人际和谐创造文化氛围。如果形成了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体就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就能够激发公众的公共意识、爱国情感和进取心,蓄积强大的合力。二是利益整合功能。社会安排的焦点是资源的分配,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若处置不当。便会引发不和谐因素,影响到社会稳定。社会共同理想的形成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这其中生发出一种内在的亲和力,可以营造宽容、理性、对话的氛围,疏导公众情绪,缓解冲突的极端化。社会共同理想不是依靠强制力解除纷争。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社会信任与社会团结,确保整个社会在健康和谐有序中运转。有共同理想构筑的信念基础,才能使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在共同目标的感召下团结起来、顾全大局。才能使人们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的心态中谋求最大共识。三是规范调节功能。社会共同理想通过对社会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共同的社会心理与政治理念。其内蕴的主流价值取向,既可以播撒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又可以形塑社会普遍遵循的底线伦理与法律制度。有社会共同理想的支撑,道德导引与依法治国方能基础坚实,相辅相成,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提升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确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内部的损耗,降低社会建设的成本。社会共同理想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明确了是非标准,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判断尺度。公民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内在契合。将有助于理顺政治系统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促进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任,巩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础。
三、社会共同理想的多元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共同理想不是关于社会共同体的唯一理想规划,而是指得到共同体成员最广泛认同的社会发展目标,即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在人类文明史上,就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社会理想方案。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都提出过自己的社会理想主张;在中国近代,太平天国、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都描绘过救国图强的蓝图;五四运动之后,共产党、国民党、中间党派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走向也曾提出过各自的设想。这些主张观点各异。有的甚至针锋相对。在社会共同体中所形成的,基于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对于共同体发展目标的共识性设定以及追求,我们称其为社会共同理想。尽管社会共同理想取决于全体成员的选择。但其规划最终总是要诉诸于个人或由个人联合而成的社会团体。抽象的社会共同体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理想的具体勾画者和承载者,共同体也只有还原为由个人构成的集合体方可理解为理想的主体。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归根结底表现为其社会成员关于应当如何共同生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选择和信念。因此,社会共同理想的塑造应当是在多元基础上寻求最大共识的过程,它的选择不应排斥人们对于社会理想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相反,它恰恰需要从后者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活力。取消了社会理想的多样性,社会共同理想也就失去了生成的根基。关于社会理想,个人、团体当然可以有各自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它反映了特定主体在特定时代关于社会未来发展的特殊立场。也就是说,特定的社会理想表达总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问题与阶级的要求。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理想都能最终得到各社会阶层的广泛认同,并成为社会的共同意识,即共同理想。那么,什么样的社会理想方可以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社会选择,最终能够被接受成为社会共同理想呢?
没有共同理想的共同体难以得到存续和发展,但是,也并非所有曾经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共同理想都能够充分发挥出其积极的社会功能。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各种社会理想在实践中的命运沉浮,本文认为,要在众多的社会理想方案中选择社会共同理想,并使之成为增进社会团结的纽带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需要依据如下标准:一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可以通过实践推进。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社会本身,即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因而社会共同理想应以人的发展为依归,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等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应涵盖其中。但社会共同理想绝不是纯粹理性构建的产物,脱离人的生存活动的社会理想注定会成为空想。乌托邦式的社会共同理想尽管完美,却缺乏现实生活的根基。如果依靠人为意志或法令强制推行,不仅无法实现其理想的承诺,反而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人类应当在实践中自觉审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使社会共同理想的选择与之相符合。二是符合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诉求。社会共同理想应当是在一定历史阶段能够凝聚所有成员的价值共识,从而实现既定社会发展目标的共同心理;是得到共同体成员内心认同,而不是依靠政治权力和领袖意志强行树立起来的社会理想。社会共同理想应最大限度地符合所有个人发展与社会团体的基本利益,因此社会共同理想在本质上与个人理想以及社会团体的理想是不冲突的,因为社会共同理想寻求的是社会成员理想的最大公约数。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并不是谁统合谁的问题,谁服从谁的关系。两者的和谐关系应当建立在既承认个体差异,又追求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三是符合该社会的国情与民情。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中。形成了由不同的文明样式、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构成的国际社会。由于经济模式、政治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倡导不尽相同的理想目标是自然的、合理的。不可否认,人类的价值追求有基于人性的相通之处,但毕竟任何人都无法与其所生活的社区及文化环境剥离,个人价值的实现总是需要依托于共同体价值的预设。因此。具体的国情与民情不同。社会共同理想的表达方式和状态也应当不同。社会共同理想的建构只有和该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相吻合,才能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发挥其最大功用。
社会共同理想既然是文明延续提升、民族国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也是应对现代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凝合剂。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正在进行深刻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塑造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此前的论述。在中国的语境中。能够充分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共同理想选择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样,如何按照上述标准选择并确立社会共同理想。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因为这关涉到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现代化要追求的基本价值以及实现的基本途径。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都在试图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理想方案。但历史证明,社会共同理想的选择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种社会理想方案能否被中国民众广泛地认同和接受,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终须要通过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检验。对于完美社会的空洞许诺、对于现代文明的顽固拒斥、对于他国模式的盲目仿效均非可行之道,只有将中国国情与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有机结合的社会理想,才有可能得到民众的认同并成为共同理想。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已经摸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社会发展道路,逐渐确立起独具特色的社会共同理想,并稳步推进着自己的现代化战略。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同时,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日益凸显,社会和谐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必须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只要能够坚守思想解放和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力的基本前提,在更具包容性的发展实践中精心培育社会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中国应当可以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不仅是在物质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