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目标选择与基本路向
2012-04-29孙堂厚
孙堂厚
摘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目标选择问题十分复杂:可以从贯穿于党的现代化全过程的最为重要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方面,来解读和阐释党的现代化的目标选择。推进党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不断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积极扩大和拓展党的包容性,努力保持与强化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切实推动与增强党治理的互动性和有效性,科学对待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选择;基本路向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005-07
现代化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过程,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政党自身是否也有个现代化的问题,便成为人们自然要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不论这个政党本身的性质如何,不论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党,还是两方发达国家的政党,都面临着政党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政党现代化是现代政党政治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既承担着领导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也存在着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现代化并不是说目前党是不现代的,它的性质、指导思想、组织形式等都是过时的。应该说,党赖以立足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是符合现代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现代性的政党。党的现代化也不是说要实现政党或政党体制西方化。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特色在于如何根据时代要求的变化,根据党的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不断研究和掌握政党政治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适时推进自身的变革,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和党情的现实道路,以便更好地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
政党现代化不像社会现代化一样,相对有个量化的尺度和标准。由于政党本身的特性、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它在社会政治体制中的作用,政党现代化的标准变得难以把握。具有不确定性,目标选择十分复杂。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过程是在遵循现代政治对政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下,进行自身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形式、执政方式、运行机制以及自我更新机制等方面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的历史性进程。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目标复杂而多样,如只强调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如果我们把整个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在系统整体推进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问题则是贯通于党的现代化整个过程的最为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解答与诠释党的现代化的目标选择。
1中同共产党科学化建设就是指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消除过去凭感觉、经验和习惯,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进一步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科学制度,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首先,要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科学化。也就是党能够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统观全局,提出科学的执政理念,从而赢得人们的支持和信任,带领人民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是引导党前进的旗帜,是党在执政活动中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种价值判断和选择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标准。科学的执政理念就是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执政理念。此外,党的执政理念也是党是否掌握执政规律的体现。规律是客观的,是人的主观意志所不能抗拒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把握它、运用它。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愿望的工具,在新世纪初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渊,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是中国周共产党人系统揭示和准确把握执政规律而提出科学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在中国的发展,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所以,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过程中迈出了极为所要的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党的执政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科学化的发展取向。
其次,要实现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即要尊重科学,崇尚理性,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强调执政要科学,根本点就在于党的执政活动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就是科学,违反就是不科学。作为长期执政的巾国共产党,手中掌握着国家权力和执政资源,并领导着整个社会,这是党执政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为党执好政、用好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只有把这些条件真正地转化为党对国家和社会有效、科学的领导,正确履行执政党的职责,充分展现执政能力,才能完成执政使命。当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许多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如何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如何科学地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一些有待明确、有待改革、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党委沿川传统的“党委书记挂帅”“党政不分”领导方式,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有的领导班子的职数过多,分工蘑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有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意识和本领不强;有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科学决策以及对权力运行进行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与制度还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安排,降低了党的执政效率,加大了执政成本,制约了党的执政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把提高党执政的科学性作为改进执政党和政府活动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这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是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科学化建设,还应加强领导干部对领导权力的科学认识和科学使用。领导干部在权力使用的过程中,应尊崇“人民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必须遵循“谁使川,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权力使用后续影响负责制”,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自觉杜绝随意用权,强化科学理性地使用权力。在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应加强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要把权力运行机制中的权力的产生、使用和发挥效力等环节所需要科学的规则、程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权力运行机制具有法律效力。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
权限与程序行使权力,使之具有可监控性,为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创造条件。这种具有可监控性并且在法律规范下的权力运行机制更具有科学性。
再次,要实现党的生命力来源以及自我更新机制的科学化。党员是政党的细胞,是政党生命力的来源,是政党赖以生存和运行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8000多万个党员细胞组成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有机体。从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发展历程来看,党员人数长期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政党难以想象的现象。重在质量,党的生命力来源必须进一步优化,要严守人口,疏通出口。在我国,每年都在“纳新”,虽然需要严格的组织程序,但淘汰不合格的党员的相关制度规定还不够健全、力度也不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党的自我更新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尽科学,这样就为那些本身不具有先进性、积极性的人通过千方百计入党后寄生于党组织提供了“颐养天年”的制度环境。这部分人存在于党内,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也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恶化了党群关系,大大降低了党在新时期整合社会的能力。所以。党的科学化建设J必须要夯实自身的生命力来源,改革和完善自我更新机制,并把这种自我更新机制纳入到党建的制度化建设之中。党的组织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为党组织对每一个党员进行监督考评奠定了组织基础,使建立科学的“纳优汰劣”的自我更新机制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最后,还必须完善科学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干部人事制度的科学化建设。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科学的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制度体系,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形成一套从严治党的制度和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特别是“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的“按资排辈”用人制度,按照新时期“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科学用人方针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化建设的基石。
2中国共产党民主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党外民主形象作风建设。政党的民主化是政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一般来说,一个民主的政党,才能最大可能地把公众吸引到自己周围,才能集中党的成员和党的支持者的智慧,更科学地执政或对政治权力的运作施加影响,才能大大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度和执行决策的效率,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才能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消极腐败现象。自身缺乏民主的党,往往意味着党员与党员所在的人群的利益、愿望、要求难以得到恰当的表达,往往意味着各种信息在政党内无法得到有效传递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成建设民主政治的任务将是十分艰难的。中国共产党已有八千多万党员,这些党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要保持对社会的高度有效回应,首先就有一个把党内力量充分调动、整合起来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既是党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党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民主政治所要求的一系列原则,首先应当在党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党内民主不但对党自身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对推动和带动社会民主,增强整个社会的向心力,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
首先,发展党内民主,从思想层面来讲,党内民主一般“应包含党内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妥协精神、合作精神和建设精神。”前法共全国书记罗贝尔认为:“21世纪的党应具有感情方面的东西,这感情方面的东西就是民主观念,党内民主所蕴含的这些观念,使党的形象更趋向现代性。”从制度层面上看,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使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当然,党内民主制度建立还要与刚性的制衡机制相配套。而发展党内民主,最根本的是要保障各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但这一观念在中国共产党内的体现还是不够的。为此,十分需要把落实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作为方向,探索具体的可操作的途径,如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和党员意见表达的有效渠道,增强党内工作的透明度,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提高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把对党内重大问题的充分讨论经常化等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党员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是落实党员对党内领导干部的选择权,以及对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罢免或撤换的权利,使党员成为“管干部”的真正主体。否则,其他权利都无从谈起。
其次,还应该包括党对外的民主形象、民主姿态、民主作风建设。这方面建设应贯通于建立党与国家、党与社会之间的民主联系以及吸引公众参与政党的活动之中。为此。应该建立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党的透明度,减少其带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神秘色彩,从而增加中国共产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党务公开制度的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主动开设接受人民监督的渠道,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设接受监督的网站,及时回复人民的意见和问题。同时,加强和完善多党合作的民主政体和政治协商制度。党应以民主的姿态,不断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充分利用民主党派人士的高学历、工作领域广泛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领域,推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方法的多样化。大胆任用民主党派优秀人士到国家政权机关中任职,特别是政府的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赋予他们真正的监督权力,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另外。应充分重视社会团体和其他经济、文化组织的作用。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前提下,给予他们应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也要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党要想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要依靠公众的支持而不是强权的力量,为此必须想方设法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吸引到自己的周围,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党的相关事务。
3党的现代化的方方面面,最终都要落实到制度层面上。一般说来,政党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越高,说明一个政党的现代化水平就越高,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就越适应,政党发展也就更加平稳。完善严密的制度不仅能够规范每个党员的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党自身进行严格规范,使其不因人为的因素而出现大的问题。因此,制度建设实际上就是指党各种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制度问题是决定性的
因素,一直认为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制度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对有关党的现代化建设任何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应把制度化作为根本的目标。“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应该看到党已经越来越把制度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但我们对制度问题的认识还远未达到十分深刻的地步。“制度”这一概念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指一种政治统治形式,是对社会形态的一种定性的认知。其二是指规范人们行为的各种具体规则、准则、条例、规定等。其i是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由于有如此广泛的含义,人们往往不容易把握其确切的内涵,容易产生一系列误解,在认识上陷入误区。在制度的上述含义中,人们往往从前两种含义去把握制度,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化。这也正是一些人至今不能真正理解制度问题重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往往忽略了制度所包含的“体制”和“机制”的含义。制度首先是个能够成为系统的东西。在这个系统中,一定数量的要求、规定和条例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要求、规定和条例本身并不是制度。而是构成制度的要素。只有当这些要素紧密相连,互相促动时,才真正形成了制度,形成了体制和机制。如,我们对领导干部的提名权有严格的规定,但如果不能把它同被任命者使用权力情况结合起来、同严格的责任追究结合起来、同党内外的监督结合起来,这些规定就很难防止任人唯亲,就很难说已经建立了制度。只有当这些方面整合起来,构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网络的时候,各种规定和要求的落实才会有根本的保证,从这个角度看,以往党的制度建设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具体规章制度的缺乏,也不是由于党的根本制度有缺陷,而是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因此,党的制度化建设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有更多关于根本制度的阐述和具体条例的规定,而主要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在于构建一个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体制和机制强调构成党的制度的各个要素,更强调这些要素间的联系。推进党的制度化建设,就是针对党的各方面活动要制定一系列要求、规定和规范,并把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网络,构成体制和机制。可以这样说:进行制度创新,与其说是要去发掘新的制度要素,不如说是要探索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的方式,建立这些联系,补充形成体制和机制所需要而过去又没有的内容,使每个党员干部坚持求真务实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又体现制度本身的内在要求。因此,突出体制和机制问题在党的制度化建设中的地位,就要在党的制度化建设实践中注重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事实上,把党的制度化建设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同时必须有相应的纪律来约束,有相应的思想教育作基础,有对干部使用权力进行监督的制度作保证;普通党员参与党的重大问题决策和管理既需要有关于参与范围的确切规定,又需要设立参与的具体渠道,还需要充分保证广大党员的知情权;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个人专权要有集体领导制度、干部选举制度、干部任期制度、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十部流动制度等具体制度之间的配合等等这些要求,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都提供了动力。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基本路向,是指应选择什么样的路径,以什么为突破口来推动党的现代化,这个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该认真从世界大党的兴衰中总结经验并汲取教训,深刻认识政党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借鉴现代治理与善治理念,不断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拓展党的包容性,努力保持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强化党治理的瓦动性和有效性,以开阔的胸襟科学地对待和吸纳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一,不断提升中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政党合法性基础是政党立足的内在依据。要保持一个政党持久的合法性基础,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对其加以补充。或及时实现由旧的合法性基础向新的合法性基础的转移。“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评价党的执政状况的重要参数,我们应把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作为评价党的执政活动的一个综合指数。执政合法性问题向来是党的关注点。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实际上说的就是公众对党的认同程度,即党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合法性,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权威性;从公众的角度来说,就是认同。而所谓的权威性,归根到底就是公众对政治权力的自觉服从。两者归结在一起,都离不开人民的认同。取得公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应当作为评判党的执政状况的重要参数。我们应当努力建立一套能够比较充分体现这种认同的体制和机制。认同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作为过程,这种认同应当反映在从对领导干部的选择、政府权力机关的组成、党和政府的决策及决策的执行、党和政府施权行为的监督,直至权力运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选择权,而不是简单地说选举。党从来都没有否定过选举,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选举真正体现选择权则还不够。有了选择权,才能表明授权者与掌权者之间事实上发生了权力授受关系,掌权者行使权力才具有合法性,才能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革命年代,树立与积攒了丰富的革命合法性基础;随着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这种革命的合法性基础会不断消耗,必然会逐渐淡化,人民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当家作主,而更向往民主、富裕的新生活。于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成为摆在党面前的头等大事。为此,就要由最初的革命合法性及时转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绩合法性上来。所谓政绩合法性,主要就是领导人民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迅速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党治理中国这样一个超大社会的首要任务。在超大社会的诸多问题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重中之重,也是党体现政绩合法性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充实和丰富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以保证党长期有效执政。
第二,积极扩大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包容性。政治学意义上的包容性,往往表现为多元主体、价值与利益,以达到多元共生为目的,以协商与整合为手段的过程属性。政党的包容性对于政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的一些大党的衰败无不与其政党包容性不足或出现政党包容性危机有关。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得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日趋
复杂化、多层化。经济发展使社会上的每个人、每个集团、每个阶层都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由于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要求了解政治体系的活动过程,尤其关心政治体系的决策,关心政治活动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经济发展越是把一个社会结合成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人们的政治意识就越强,政治参与的要求就愈强烈”。如何把由于社会分层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纳入政治体系,给党的包容、整合功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整合对象的复杂化、多元化,要求党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思维方式上,或是从手段、方法上,都必须适时做出调整和改变。因此,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党的包容性和凝聚性功能势在必行。胡锦涛在庆祝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体现出一个显著内涵和重要特征,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开放性、包容性建设党、发展党。90年的光辉历程表明,党一直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扩大和拓展党外的包容性角度说,首先,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包容性表现为制度边界开阔有张力、制度架构灵活有弹性、制度机制运行和谐有秩序、制度发展稳健有理路。为此,必须大力健全党同其他民主党派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共事关系,团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切实把全体人民的意愿、利益和智慧整合、凝聚起来;其次,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吸收不同区域、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士进入人民代表大会,扩大人代会的包容性、广泛性,增强其整合、协调功能。再次,要不断优化、完善党的政策,强化其融合各方要求的功能,更好协调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这些政策的总体目标是求同存异,使各层次的社会阶层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从扩大和拓展党内的包容性角度说,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兴阶层,“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的基础上,应把他们当中政治思想上追求进步、热烈向往并积极拥护党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在进一步扩大党的包容性的同时,既可以丰富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又能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当然,强调包容性,不是淡化意识形态,更不是放弃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能丢,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集中了人类先进思想的精华,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强调包容性,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想、思潮来者不拒,把党的意识形态弄成一个大杂烩。而应该在坚持自己主导意识的同时具有开放性。
第三,努力保持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而言,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而要保持超大型国家的稳定,就必须首先保证治理超大型国家的执政党的稳定与巩固。
保持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政党组织本身的稳定。主要应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保证党的最高领导人稳定、规范而有序的更替。避免因党的最高领袖的去留给超大政党的自身发展造成动荡:二是加强各级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提倡和发扬党员干部自我道德约束的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外部规范和制约,从而确保党的领导干部的队伍稳定:三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治理。在竭力保持传统的基层组织诸如农村党支部、国有企业中的党支部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探讨和解决好在各种新的经济文化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课题: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基层组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四是加强普通党员治理。对于一个超大政党而言,如果上下一致、万众一心,那么它的动员力、战斗力将是势不可挡的;如果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那么就会沦为一盘散沙。因此,一方面要继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先进意识形态指导、武装广大党员;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迅速发展,充分发挥普通党员的自主性管理。
政党也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政党的规范化建设是政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世界一些大党兴衰的经验教训表明,政党的规范化建设出现问题时必然对政党的生存及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在法治时代,强化政党的规范化建设首先必须要树立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识。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既规范公民的行为。更制约政府的行为,它是政治专制的死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善治。不言而喻,强化政党的规范化建设,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更是要依法执政,否则,执政党在法治社会的公共形象和威望必然日趋低下,其执政地位也会逐渐动摇。在此基础上,在政党自身的建设方面,更是要以法治的精神和原则为指导,对政党内部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组织与活动等做出明确、具体而详细的规定,竭力实现从传统政党管理下的不稳定的“善管”向现代政党治理中的“善治”的转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严明纪律严格组织起来的政党,党员人数庞大,组织机构众多,党内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党内关系制度化、规范化,依章治党,是实现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手段。党章是党内规章制度中的“宪法”,是“母法”,另外还需要设计和出台大量的“子法”,以规范党员的职权和职责,确立处理党内事务的方法与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为全面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已出台了许多党内“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有对党的建设宏观指导的方针原则,又有具体操作的规章制度:既有对中央、地方组织的要求。又有对基层党组织如农村、企业、高校、机关等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要求:既有关于党的建设的整体规划,又有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对党内关系的调整和规范。特别是对党内的监督与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一致。我国的法治取向是坚定的,依法治国已经确立为党的治国方略,但是任何凝结于历史瞬间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在法治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更新。党员干部同时要受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双重管辖。在党内法规的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一致,以体现党内程序的先导作用及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作用之间的层次性与一贯性。两者的衔接协调,才能实现对党员从党内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的全程监督。
第四,切实推动与增强中国共产党治理的互动性和有效性,从广义上理解,政党治理的互动性应包括政党外
部的互动性与政党内部的互动性两个方面。增强政党的外部互动性主要体现为加大党际交流、党团交流、党群交流、党政交流等从狭义上理解,政党的互动性主要是指推动与加强强党内各级领导与普通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便实现信息互通、情感沟通、经验共享、资源共用等。超大型政党的幻:动治理,主要是指在政党内部的治理过程中应体现应性、透明性、参与性。互动治理的前提是党内和社会上拥有高度民主的广泛权利的环境。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超大规模的政党,其党员权利的落实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民主权利意识淡薄,部分党组织及其领导奉行家长制、一言堂,忽视甚至剥夺党员的一些权利,因此,加强党员权利机制建设,是党治理实现回应性、透明性、参与性从而达到互动的必要前提。首先,要加强党员权利意以的培养,使全体党员尽快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积极树立自由平等的政治观念,培养强烈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迅速增强自身的民主知识、民主技能和民主经验其次,要加快党的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步伐,支部会议要常开不懈,营造深厚的民主氛围,坚决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等不正常现象,为党员行使权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通畅的渠道,保证党员充分行使党章所规定的以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正当权利。再次,进一步完善党内的监督制度。只有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正确落实民主集中制,全面推进党员权利机制建设,开发党内民主资源,才能使广大党员在行使党内各项权利、履行党员义务愈加充分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在,在开展实际工作中还要实行党务公开。除上级下发的重要文件精神及指示外,在党内职务任免、“财产”分布、党费使用等方面也要增加透明性。
而政党的有效性最充分的体现就是政党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政党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政党自身治理的有效性。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超大型政党而言,有效治党首先应体现为严守入口和疏通出口,保持党的先进性、廉洁性和战斗性。严守入口,主要是指吸纳新党员要严格把关。对于本身具有超大规模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员队伍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严守入口是提高党员队伍质量的关键。在新时期发展党员,除了严格履行党纲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衡量标准,把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中能真正切实担负起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理论修养、能带领群众大力解放生产力并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辱使命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为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严守入口的同时还必须疏通出口,厉行不合格党员离退党制度:对那些思想落后、作风恶劣、违法乱纪、完全背离“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员,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坚决实行退党处理;有的党员虽没有明显违反党纪国法,但自由主义严重,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能履行自己当作人民先锋队的应有职责,不能在一切时期和一切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经组织屡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责成其自动离党,同时注销其党内一切组织关系:对于违纪情节较轻、留党察看者,在一定期限内如果坚持错误不改,则坚决予以除名。
其次,有效治党还应体现为责任性治理。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有效地实行目前已有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特大事故领导责任追究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另一方面,随着不同形势的发展以及各种复杂问题的出现。还应该在党的治理实践中全面推行引咎辞职制、推荐干部连带责任制等制度,从而切实把各种党务的具体责任落实到党员干部个人。这样既可以增强党员干部对权责范围内的工作的责任心,又可以防止互相推卸责任,做到责任追究到个人,杜绝渎职者推卸责任、逃脱惩罚的投机,并根据责任事故的轻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党内处分和惩罚,必要时诉诸国家行政处分和法律制裁。另外,还要积极倡导和培养广大党员及普通群众对党务和政务管理的责任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要党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全新变化,跟上本国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扩大化快速发展的步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及广大党员渴望民主、平等、法治的强烈需求,认真汲取中外大党兴衰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现代政党治理理念的内涵和真谛,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科学精神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的超大型政党治理方略,不断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一定能避免政党发展过程中的政党合法性流失、政党权威动摇、政党无组织力量生长、政党治理失效、政党制度化变异等危机,不断提升党的凝聚性、适应性、自主性程度,实现党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科学对待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来看,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政党,往往是一个胸怀宽广,放眼世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政党。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改革走向现代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就是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人类政治文明。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在如何对待来自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问题上,总是讳莫如深,似乎一谈学习、借鉴,就是要搬用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实际上,不同政党之间可以通过比较和借鉴,获得对本党有益的经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明确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周恩来曾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我们不能学,那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制度,但是,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使我们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在谈到瑞典首相坐公共汽车上班、华盛顿做了8年总统后退为平民等例子时,也认为:“资产阶级的有些制度也可以参考”。这些思想,都充分肯定了不同政党、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态度。遗憾的是,这些重要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未能得到发扬光大。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与共产党人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基本的方法论,理应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和法宝。但过去在对待人类政治文明的态度上,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方法论。其实,任何政治文明都有它自身生长的条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任何对别国政治制度模式的照搬照抄都不可能成功。我们坚持把不采用西方模式的政党政治作为设计中国政治体制的先决条件,但这不应妨碍我们对这些政治现象背后的规律性东西进行研究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认识各种政治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西方政党政治的运作方式。
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包含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含着西方政党政治的有益成果。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不敢谈政党和政党体制的比较和借鉴。似乎一谈借鉴,就是要抹煞政党的阶级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政党活动经验的相互借鉴,是政党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政党活动领域,既存在与政党性质密切相互关联的因素,也存在本来并无“姓资姓社”的东西。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往往在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上自缚手脚、自弃阵地,简单地贴上姓“资”姓“社”的标签,把相当一些本属全人类共享的政治文明成果统统划归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名下,却使自己的理论空间变得极为狭小、拥挤。因此,我们必须要科学地看待世界政治文明。对各种类型的政治文明,只要于我有益,就应该借鉴,这才是一个大国大党应有的胸怀。面对世界政党政治变革的大潮,我们更应当有这种态度和胸怀。如通过借鉴和吸收一些国家、地区和政党在反腐败上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功做法。增强党在从严治党方面的创造力: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中关于破除等级制、特权化方面的有益成果,增强党在解决党内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问题上的创造力,等等。所有这些,对加快党现代化的进程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