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现象谈教育公平

2012-04-29

理论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重点高校教育公平

董 凯

[摘要]近年来,根据各重点高校公布的数据显示,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不断下降,这引起了人们关于“寒门子弟为何离名牌大学越来越远”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可以说,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不公平的延续和积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市中心”取向造成了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因此,只有找到引起 “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现象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差距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33 — 02

一、从“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现状引入教育公平概念

近年来,根据各重点高校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生源的比例不断下降。以有关部门对清华大学2010级新生的抽样调查为例,其结果显示农村户籍的学生比例仅为17%,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1〕。即使是像中国农业大学这样以面向农村招生为主的高校,在2011级新生中也第一次出现了农村生源低于30%,仅占28.26%的现象〔2〕。据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类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专科学校、职业院校等。也就是说,在国家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份额逐渐减少,而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普通高校却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贫困生。

培根曾经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而这些数字却在警示我们:我们的国家重点高校已不自觉的出现了“嫌贫爱富”倾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教育制度的公正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实际上是指能够得到社会大众公认的教育制度。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它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因此,研究教育公平必须围绕着“效率”与“平等”,即“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益的关系问题”来展开。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出现的“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其薄弱集中了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

二、从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分析“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现象的产生原因

不可否认,“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下降”有城市化的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2002年的660个,同时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3年的39.1%〔3〕。也就是說,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曾经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变成了城镇居民,如此此消彼长,比例自然会发生变化。

从根本上讲,“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产物,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虽然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善的问题,但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这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外部因素,即由于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内部因素,即由教育制度、政策、价值、教育模式等人为形成的制约因素。可以说,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教育不公平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不公平的积累和延续,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的不公平表现在教育起点的不平等。起点平等是指教育机会平等、入学机会均等。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尤其是指保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2000年的一项数据调查中发现,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5年〔4〕。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中等教育的公平具有结构性的关键作用。就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制度性因素而言,其与中等教育的衔接,如高中教育机会的获得,高中教育制度、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同时,高中教育却成了获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瓶颈”,等级化学校制度(指将中学分为城市重点、城市普通、农村重点和农村普通这四种类型的学校制度)形成了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甚于高考的尴尬局面,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中考中就已经处于劣势。据调查显示,社会分层在高中阶段十分明显,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多的集中在重点中学,而农村户口的学生多在普通中学。高阶层家庭的子女约62%在重点中学就读,而低阶层家庭约60%在普通中学学习〔5〕。这种城乡二元、重点和非重点二元的学校制度,使得中等教育存在着一种可能复制和扩大阶层差距的机制,人为的制造和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影响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

其次,教育的不公平表现在过程的不平等。过程平等也叫参与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或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和质量。在《科尔曼报告》中,科尔曼认为过程平等追求的是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平等和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张缩小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别〔6〕。

但是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忽视城乡差别,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制度,导致今天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城市优先、扶持重点的惯性,倾向于维系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二元结构”,对于更需要扶持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则日益被边缘化,从而形成城乡教育的两极分化。在这种“城市中心”价值引导下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上的偏差。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标准。有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各项教育投资总数是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了其中的23%;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是6208.2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为3850.62亿元,而国家财政中拨给农村的教育经费仅为100亿元,不足一个零头〔7〕。这必然导致农村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小学集中大量优势教育资源,而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教育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

二是过于追求教学内容上的统一。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忽视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差别,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单纯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使农村学生很难适应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辍学。

三是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势必直接关系着农村教学水平。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来看,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数量上,县城学校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质量上,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偏低,培训机会较少。虽然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大部分教师原始学历较低,而作为最需要接受培训的农村教师队伍,却没有更多的参加培训的机会。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三,教育的不公平还表现在结果的不平等。结果平等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这是一種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平等。通常,接受大学教育被视为结果平等的目标。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由于之前起点和过程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农村学生在结果上的不平等,即由于客观存在的教育质量上的差别导致高考中的不公平竞争,最终使能够进入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少之又少。

除了历史上形成的城乡教育差异,还存在着一个制度性因素,即目前的高考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政策对农村学生也越来越不公平。重点大学名义上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但在政策设定上却不自觉地将农村学生边缘化了,在城乡、重点与非重点的二元格局下,普通中学的寒门学生既不能在分数上与城市重点学校的学生竞争,更难以获得原本用于“兼顾公平”的推荐名额。因此,在普通中学读书的农村学生,基本上与重点大学无缘。

三、解决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它所反映的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将直接导致社会不公平加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要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是关键。因此在国家政策上要向农村倾斜,改变传统的“城市中心”取向。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对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对所有的适龄儿童实现了入学机会上的平等,但是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农村教育的效率问题,真正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把改善农村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财政投入上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解决农村教育因经费短缺所出现的问题。另外,在重点高校自主招生、高考加分等政策方面,也要向农村倾斜,努力增加农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对此,教育部在2011年11月22日发布的通知中已经明确表示高校自主招生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8〕。

其次,致力于改变已经形成的等级化学校制度。这一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联系在一起,把本应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分成三六九等,国家的教育资源优先向被列为重点的学校倾斜,使本应是大众化的教育变成了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尽管我国从90年代中期起就明确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制度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制度的存在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当市场交换原则渗透之后,被市场经济污染的等级化学校制度就不再具备有利于教育公平实现的优越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使农村学生能够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享有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清华农村生源比重不大,连续多年下滑〔EB/OL〕.http://news.xkb.com.cn/zhongguo/2011/0819/154657.html, 2011-08-19.

〔2〕中国农大农村生源首次跌破三成:学费贵就业难成主因〔EB/OL〕.http: //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2011-08/30/8790768-0.shtml,2011-8-30.

〔3〕 程胜.“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象审思〔J〕 .新课程学习,2010,(05).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

〔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1.

〔6〕 墨林·T·哈里南.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9.

〔7〕 许锡良.追寻教育的真谛〔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

〔8〕 教育部否认取消自主招生,政策须向农村考生倾斜〔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11123/100194.shtml2011-11-2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重点高校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竞争与基础教育学生课外补习参与
重点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的研究
俄罗斯政府向21所重点高校拨款99亿卢布
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存续的必要性——一项基于西部某重点高校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