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源头活水

2012-04-29丁立卿兰玉艳

理论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本马克思实践

丁立卿 兰玉艳

[摘要]“抓根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的真义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思想逻辑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剖析时代性的新生命问题,塑造时代性的新生命精神,诉求时代性的新生命意义使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呈现出的一种“崭新”的哲学境界。这种哲学境界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在“新人本思想”语境中确立了实践活动的新本体论原则、“实践观点”的新思维方式以及“世俗化”的自由解放的新价值理念,从而既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绝对抽象性,亦区别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思想”,仍是当代人走向未来的重要哲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10 — 02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马克思哲学的“人本思想”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若想实现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的恰切“中国化”,则需“抓根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之真义。根本而言,马克思哲学的人本思想直面资本统治一切的人的异化时代,终极价值诉求是如何通过改变人被“非神圣形象”统治的生存悖论,实现人之彻底的自由解放。其实,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p220)哲学视阈中的人本思想,必然需要表征容含时代性人之生存与发展的理论观念。剖析时代性的新生命问题,塑造时代性的新生命精神,诉求时代性的新生命意义使马克思人本思想呈现出的一种“崭新”的哲学境界。这种哲学境界从根本上变革了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理论特质。相对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而言,我们可以指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新人本思想”。马克思“新人本思想”之“新”,不仅表现在理论内容本身,也反现于对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深刻影响。

一、在“新人本思想”语境中确立新的本体论原则

追寻、反思与表征本体的本体论是哲学存在的根本。作为追寻本体的哲学本体论,它意在表明,人作为一种具有自由自觉意识的生命存在,总是要在更高的境界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及确立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意义。这是关于本体论的“本然性”理解,换句话说,这是对于本体论的性质理解。但是,由于人类历史的时代精神的差异,本体论又表现出不同的“实然性”特点。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超验的本体论哲学。在传统哲学家看来,人及其生活世界是不真实的存在,对其认识必须发现出决定人及其生活世界存在的那个本真的终极性存在,亦即“本体”或“实体”,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认识的对象。因此,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以“实体主义”的本体论原则背离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特点,是一种僵化的、超历史性的理论原则。

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新本体论原则出发,以对人的生命活动的历史性、具体性、感性化的觉解,实现了西方本体论的真正革命。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实体主义”的僵化原则被“人本身”之生存论根基——实践活动原则——所取代。人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自觉、认知、把握的“本体”,必然受制于“人本身”之生命活动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一方面,每一特定时代,关于“人本身”的本体性理解都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思想产物,都表征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发展精神;另一方面,每一特定时代,关于“人本身”的本体性理解都受制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片面性发展,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只有在关于本体的“辩证性”理解中,我们才能真正发现并彰显历史性的本体观念之于人的生命本性生发的真正意义。应当说,这种本体论原则的革命,并非简单的思想变革,而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马克思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新本体论原则。在此,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确立的新本体论原则并非完全构成了其后哲学家本体论变革的原因,而是,马克思确立的新本体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

二、在“新人本思想”语境中确立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意识层面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总是包含在哲学家具体的思想理论之中。哲学家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人的自觉意识的发展境界直接相关。哲学语境中的思维方式,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的人的生存狀况和存在方式。时代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对待生活世界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怎样的。在当前社会,由于自我意识的局限性,人们在本体论上确立的是“实体主义”的本体论原则,而与此原则紧密相关,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亦可称为“实体本体观点”的思维方式。所谓“实体本体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物性逻辑”的思维方式,其本义在于以实体的本质作为世界存在的依据,从本质出发阐发万物的存在方式与活动方式。运用此种思维方式觉解人及其生活世界,就是一种超验性的本体论。与抽象本体论原则一样,它诉求某种终极性、超历史的实体本体,并通过它来解释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全部。

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统一了人的双重生命,并以此实现了表象世界、此岸世界与本质世界、彼岸世界的内在同一。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p105)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界,具有自然性特质,人需要并必须服从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2〕(p107)人的生命具有超越自然性的特质,人能够凭借实践活动实现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改造。这就是马克思人本思想表征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人性逻辑”的思维方式,意指马克思在理解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模式、方法、逻辑上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以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觉解来理解存在,从而将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以生命活动决定生命存在,生命活动不断生成生命本质的思维模式与解释框架。这种思维方式根本改变了传统哲学两极对立的“实体本体观点”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家从人的世界的某种终结至上的“实体化”本质来解释人类世界的理论范式,终结了对人的现实世界的分裂与瓦解,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割裂与对立。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本质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西方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传统哲学的理论症结在于思维方式的绝对实体化与两极对立化,只有变革此种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推动哲学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向前发展。因此,他们主张消解传统哲学两极对立的“实体本体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中介化的“相对不确定观点”的思维方式。所谓中介化的“相对不确定观点”的思维方式,本义在于现代哲学家主张以差异性、零散性、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理解人及其生活世界,确立时代性的自我意识。显然,从变革思维方式的出发点上,马克思与现代西方哲学家是相同的,但思维方式的最终取向上,很多现代西方哲学家从两极对立的极端走向了相对主义的极端。本质而言,他们并没有真正超越或变革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只是以另一种“不确定”的方式重新遮蔽了哲学的本有之义,压抑了人的主体性生命特征。

三、在“新人本思想”语境中确立新的价值理念

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哲学从不满足于人类当下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总要在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中发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缺陷,并提出改变缺陷的理想性价值目标,以此引领现实的人走向未来。黑格尔曾有一句名言颇受争议:“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p6)很多人批判黑格尔的这句话,认为黑格尔在此论证的是普鲁士王朝统治的合理性。但人们忽视了黑格尔是在哲学的语境中来说这句话的。也就是说,此处的“现实”不是常识意义上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哲学所要诉求的“现实”。换句话说,此“现实”是一种理想性的追求,而不是人的生活实际。人们只有以哲学的方式不断追求此种“现实”,才能表征人之不断生发的历史特点。因此,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必然应从本体论原则、思维方式走向它的归宿,即特定的价值理念。西方传统哲学,受其本体论原则与思维方式的影响,由于以发现与认知“实体本体”为终极目标,以至哲学家普遍确立的价值理念是人的生命存在向“实体本体”的“皈依”。进言之,人们若想要实现真、善、美的生活目的,必须首先对决定人类生活世界一切真、善、美的“实体本体”有所把握,有所认知,有所理解,并以此确立一种“实体化”、“本体化”的生活规定来实现人类特定的生活目的。

与传统哲学家不同,马克思在新人本思想的语境中以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观点提升了的价值理想的境界。其实,古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价值理念,分别表征了人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生命特质。古代哲学“神圣化”的价值理念凸显了人的超越性生命特质,近代哲学的“个体化”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人的自然性生存的“世俗化”特点。近代哲学意图改变古代哲学片面抽象化的特点,但忽视了人的生命特质,导致其最终陷入与古代哲学一致的“单向度”的价值理念之中。马克思主张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出发,既注重人的生活的现实,又注重追求人的理想的“现实”。究其根本,马克思的价值理念也表现出一种“世俗化”倾向。马克思格外注重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的发展境况,并通过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的哲学反思,发现现实的人之存在的缺陷,以此确立人之应当的理想性价值追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本中,马克思多次指出人被“非神圣形象”统治的现实困境,并主张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努力,摆脱被统治的困境,实现自由解放的价值理想。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虽然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境界超越了传统哲学,但马克思仍认为人们应有一个普遍性、统一性的价值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这本质地与现代西方哲学家相区别。现代西方哲学家主张消解人类共同遵循的生命意义,确立怎样都行,什么都有可能的价值理念。在此语境中,人的生活世界没有了普遍性、统一性的价值意义,而只有偶然性、差异性、“个性”的价值游荡。由于缺少了普遍性的价值信念的引导,人的精神生活变得无所依靠,人们开始远离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四处流浪的“精神孤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编辑:杜宇〕

猜你喜欢

人本马克思实践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本计算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