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江淮盐业研究综述

2012-04-29李传江

盐业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盐商研究综述

李传江

摘要:江淮盐业研究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越来越受到学者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研究者多从史学、经济学的角度关注与盐业相关的盐商、盐政盐务、盐业经济、盐官、盐民等,但对江淮票盐及盐业文学的论述不多,并且相关研究论文多而学术专著极少。

关键词:江淮盐业;研究综述;盐商;盐政盐务;盐业文学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64(2012)02—0052—11

江淮盐业自唐代以来就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不仅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而且与地方社会关系紧密。但江淮盐业的研究相对于川盐、陕盐而言,起步稍晚,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兴盛起来,本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盐业理论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领域也扩展到盐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盐商、盐政盐务、盐业经济、盐官、盐民等,时间上则以明清为中心。江淮盐业研究整体状况仅见于刘庆龙、蔡建《近20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盐业史研究》2005年02期),另外何亚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4年02期),陈锋《近百年来清代盐政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06年02期),吴海波博士《二十世纪以来明清盐商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2007年04期)、《20世纪以来中国私盐史研究述评》(《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2008年)、《百年中国盐业史研究发展历程》(《南都学坛》2011年05期)也有涉及。本文拟从盐商、盐政盐务、盐业经济、盐官、盐民、私盐、票盐以及盐业文学等方面详细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江淮盐业的研究成果。

一、盐商研究

盐商是盐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特殊群体,他们经营着国家的盐业经济命脉,其经营结果的好坏往往对社会经济起到非常大的影响,而盐商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对社会文化消费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江淮盐商研究同样也涉及了他们的社会影响、社会贡献、经营策略及对文艺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是江淮盐业研究的重中之重。总体而言,江淮盐商研究多以明清社会为背景,尤以徽州盐商在扬州的活动为主。

(一)盐商文化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研究

这方面研究着重在盐商的消费观、价值观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淮扬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观的影响。如王振忠教授在《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一书中就“徽商的社会流动及其影响”以及“徽商与东南文化变迁”做了详细讨论;萧国亮《清代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04期)初步探讨了盐商奢侈性消费对盐业生产以及对扬州商业发展的影响;王振忠《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认为盐商财力的如日中天,使“千家养女先教曲”成为扬州城市的普遍风尚,青楼文化流风余韵;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论述了盐商曾在扬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的巨大影响,如资助寒士、营造扬州园林、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吴海波《清代两淮盐商的生活形态与社会变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则讨论了富裕后的盐商将大量钱财耗费于穷奢极欲的奢侈生活,或通过捐输、报效、科举等方式寻求新的社会变质;蔡建、张渊《试论清代两淮盐商的消费取向及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盐业史研究》2006年02期)论述了两淮盐商消费取向的诸多特色,对清代扬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居民生活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类研究中还有探讨盐商独特的“儒商”文化现象的文章,主要从官、商一体的角度来探讨盐商文化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李建萍等《从清代扬州务本堂看徽州盐商商儒价值观的内涵》(《安徽史学》2010年06期)讨论了徽州盐商“利”、“义”契合的经营价值观的确立和业儒弘儒的人文精神的践行;于海根等《试析明清徽州盐商独特的文化人格现象》(《盐业史研究》1994年02期)认为徽州盐商贾而好儒、商而兼士,是集商、官、儒于一身的特殊阶层;严勇等《浅析明清两淮盐商的“入仕”情结》(《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则关注了具有“儒商”气质的两淮盐商在我国历史上曾创造过的惊人辉煌,其灵魂深处有极其强烈的“入仕”情结。

(二)盐商经营状况研究

盐商的盐业经营状况也是江淮盐商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经营时间到经营策略,再到经营的保护伞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汪崇筼《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巴蜀书社,2008年版)。此外,如汪崇筼《徽商经营淮盐最早时间不晚于西商》(《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范金民《明代徽州盐商盛于两淮的时间与原因》(《安徽史学》2004年03期)等,论述了徽州盐商经营淮盐的时间;汪士信《乾隆时期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应得、实得利润与流向试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03期)、蒋朝军《从清代小说看扬州盐商的经营状况和盐业政策》(《盐业史研究》2008年04期)、张海鹏《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1994年)三篇文章则从盐商的经营模式、经营策略上来探讨了徽商在淮盐经营中的优势;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盐业史研究》1998年04期)、曹爱生《试述清代对两淮盐业的政策保护》(《盐业史研究》2007年04期)、唐焱硕士学位论文《法律视野下的徽州盐商——从万历至道光》(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2008年,指导教师:赵元信)等,探讨了封建政府在盐商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税收以满足各项开支,政府不仅制定了有利于盐商的特殊政策,甚至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三)盐商与明清文艺创作关系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盐商对戏曲的热爱,其“崇雅”风格极大地影响了江淮地区的文艺创作。如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杨飞《两淮盐商的衰落与扬州戏曲中心的嬗变》(《中华戏曲》2008年01期)、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文人雅集》(《盐业史研究》2001年02期)、张传藻《淮盐文化与海州五大宫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等,从戏曲角度来论述盐商爱听戏甚至养戏班子的精神文化活动对地方戏曲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而石艳艳《论清代文艺传播活动中的扬州盐商》(《求索》2007年10期),李正爱等《徽州盐商与扬州城市文化艺术》(《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杨贤宗等《扬州盐商与板桥风格》(《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黄俶成《十八世纪两淮盐业与扬州学人》(《盐业史研究》2001年01期)等,则从盐商的“崇雅”习性角度来探讨盐商在文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研究则倾向于明清文艺作品中对盐商的描写,盐商是明清小说中着力刻画的群体之一,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周薇《明清小说盐商的特征性描写与两淮盐业的现实指向》(《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03期)、汪崇筼《〈儒林外史〉中以盐商为背景的落伍文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蒋朝军《从三组小说的改写看明代小说家的扬州盐商情结》(《盐业史研究》2007年01期)、李洪甫著《稗海流韵:明清小说与连云港人文》(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等。研究指出小说家在虚构故事的同时,通过对盐商这一群体的描述实际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再现了明清江淮盐商的真实生活状况。

(四)盐商社会贡献研究

盐商除了在经济、文艺等方面客观上被动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以外,还主动地为社会作贡献,但很少有学者关注其主动贡献行为。2004—2005年,汪崇筼先生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来论述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一:捐资兴教》(《盐业史研究》2004年02期)、《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二:著述》(《盐业史研究》2005年01期)、《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三:园林聚会》(《盐业史研究》2005年04期);吴海波也注意到了两淮盐商的社会公益事业,相关论述有两篇文章,分别为《两淮盐商与清代文教事业》(《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两淮盐商与清代社会公益事业》(《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终于,饱含现代批判意识的研究为盐商研究敞开了一扇大门,赋予他们以正面的社会形象。

(五)盐商总体印象研究

韦明铧在《两淮盐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向人们详尽地阐述了一则则关于盐商的故事,并试图从大文化的开阔视野去描述两淮盐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给扬州盐商“盖棺定论”;王瑜、朱正海主编《盐商与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主要论述了两淮盐商与扬州兴衰的关系问题;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02期)对两淮盐商与清朝盐法的关系及其盛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杨德泉《清代前期两淮盐商资料初辑》(《江海学刊》1962年11期)和《清代前期的两淮盐商》(《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16期)就两淮盐利、盐商垄断、盐商资本、盐商与政府的关系和两淮盐商的破产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考察;王振忠《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江淮论坛》1994年05期)探讨了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的一些情况;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清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就运商起源与纲运制度的演变、商纲组织、高利贷活动、盐商消费状况及社会变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周志初《晚清的两淮盐商》(《盐业史研究》1988年03期)对晚清两淮盐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

(六)盐商个案研究

江巧珍《徽州盐商个案研究:〈疏文誓章稿〉剖析》(《清史研究》2005年01期)就康熙年间徽州盐商的资本来源、盐商与官府之间的关系以及盐商兴衰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朱宗宙《略论清代两淮盐商江春》(《盐业史研究》1991年03期)探讨了乾隆年间两淮总商江春的家庭背景、在两淮盐业中的地位、与官府的关系以及他在戏曲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等问题;蔡锦芳《清代扬州风雅盐商马曰璐生卒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1期)和王小恒《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都以清中叶盐商文化的卓越代表“扬州二马”(马曰琯、马曰璐)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他们优越的家世背景和自身爱好及文化方面的贡献,他们是清代雍乾时期扬州盐商中著名的风雅人物。

(七)盐商文化遗迹开发保护研究

在全国盐文化研究的大潮及新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对盐商旅游文化的开发研究。本世纪初,徐川暴在《扬州盐商宅邸文化旅游开发初探》(《江苏商论》2002年11期)中论述了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扬州盐商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争造宅邸,并就几座盐商宅邸进行分析,揭示了特殊的扬州盐商宅邸文化;任倩《扬州盐商文化旅游开发构想》(《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通过对扬州盐商文化发展历程的探讨,提出了扬州盐商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想,尤其是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世界级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杨欣的硕士论文《扬州盐商住宅园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扬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8年,导师:黄俶成)则全方位地探讨了扬州盐商住宅园林特色,并指出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彰显其在可持续开发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2011年5月9日至10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业委员会、扬州大学、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山西省社科院主办的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在扬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盐文化专家、学者共3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签署了《盐文化遗产保护扬州宣言》;赵爱民先生发表了相关论文《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旅游开发整合研究——以扬州为例》(《盐业史研究》2011年03期)。

二、盐政盐务研究

盐业政策及管理状况是盐业研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江淮盐业的盐政盐务研究涵盖了宋、元、明、清共四个朝代,并以明朝和清朝为主。

宋代淮盐政策研究的代表作如于海根《简论宋太宗淮盐政策的六次变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及《略述宋初太宗朝淮盐政策的几度变更》(《盐业史研究》1992年02期)论述了宋初的淮盐政策承袭五代、南唐旧制,实行官运官卖,然而宋太宗在位21年中,淮盐政策从调整江南盐法开始,频繁变更竟达6次之多,甚至对各地的盐价也作了具体的规定;王红花《简述宋代对淮盐生产的政策扶持》(《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着重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探讨了宋代淮盐生产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政府在兴复盐课、大秤斤重、盐本钱、贷款、兴修水利等方面对淮南盐户盐业生产的政策扶持。

元代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但是扬州作为两淮盐业的行政和转运中心却再度呈现繁荣。王俊华《两淮盐运司元代尚未分分司》(《盐业史研究》1988年01期)据《元史?百官志》等论证了两淮盐运使司元朝时未分盐运分司;谢永平《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的繁荣》(《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则从城市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繁荣的关系。

有关明代的盐政盐务研究明显增多:赵毅《明代淮盐流通及管理机制》(《史学集刊》1991年02期)论述明代因为淮、扬二府濒临黄海,亭池、卤地遍布,盐业资源十分丰富,构成了明代最大的海盐产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刚刚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便设置两淮盐官;汪崇筼《明万历年间两淮盐政变革及疏理》(《盐业史研究》2009年02期)则论述了明万历年间淮盐逐步实行“仓盐折征”以及推行“纲运法”等管理模式,汪崇筼《明末清初的两淮盐政状况》(《盐业史研究》2010年02期)探讨了清朝初年两淮行盐额度与课额以及仓盐折价等,都是由明朝沿袭而来,但清代纲运法肯定不是对袁世振纲运法的继承;徐丹硕士学位论文《明朝两淮余盐政策浅析》,(厦门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9年,指导教师:颜章炮)在对有关余盐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以两淮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对象,试图对明朝两淮余盐政策的嬗变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吕小琴硕士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厦门大学专门史专业,2007年,导师:王日根)通过对两淮盐区与福建盐区的比较性研究,说明明朝政府对两盐区的管理存在政策上的差异,管理走向不同,两淮盐区受政府的政策钳制严,管理体现出被动性、教条性。

清代江淮盐业政策研究是重点,有关陶澍的两淮盐政改革研究论文就有三篇,罗庆康《浅论陶澍整顿两淮盐政》(《盐业史研究》1988年02期)、陶用舒《论陶澎对两淮盐政的整顿和改革》(《盐业史研究》1991年04期)、倪玉平等《变通于成法:陶澍与淮南盐政改革》(《盐业史研究》2010年02期),论述了两淮鹾纲日益废坏的情况下,清道光十一年(1831),陶澍以两江总督身份兼理两淮盐政,革除盐务诸弊,创行票盐,改变了两淮盐政“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危局面,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商人的经济势力。其它关于两淮盐政改革的研究,诸如邓智华《庞尚鹏对两淮盐法的清理和整顿》(《盐业史研究》2006年02期)一文考察了庞尚鹏于隆庆年间治理两淮盐法的措施与过程,兼及当时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有关问题;陈芳硕士学位论文《曾国藩对两淮盐务治理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导师:刘伟)全面研究了曾国藩整顿盐务时的盐政改革措施:改革票制、规复引界、治理私盐等,不仅保护了大盐商阶层的利益,还杜绝了百姓的淡食之忧,同时也解决了军费问题。此外,朱宗宙《清代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汪崇筼《乾隆两淮提引案辨析》(《盐业史研究》2004年04期)、余清清《“两淮预提盐引案”略论》(《盐业史研究》2009年02期)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一起特大经济贪污案出发,就此案的起因、内容、乾隆的态度以及最后处理结果等,论述这起涉及两淮盐政、盐运使与两淮盐商没有将预提盐引支付银两上缴国库的事件,是两淮盐官与两淮盐商相互勾结贪污的产物,揭露出清乾隆在执政中期对两淮盐务的管理状况;而余清清《从〈盐法策〉案看乾隆晚期两淮盐务》(《盐业史研究》2010年01期)则从乾隆晚期的经济大环境和两淮盐务状况两方面展开分析,论述乾隆皇帝重视揭发两淮盐商和两淮盐官舞弊行为的《盐法策》,其目的是调查两淮盐务弊端,审查两淮盐官,以恢复两淮盐商的力量从而恢复两淮盐务运作;王振忠《康熙南巡与两淮盐务》(《盐业史研究》1995年04期)探讨了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巡幸江南的种种豪奢举动,为乾、嘉以后两淮盐务中种种弊病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其它诸如社会救济、量化管理、并销制度等方面也有学者关注。如曹爱生《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以详实的史料,论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清代两淮盐政中社会救济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救济的形式以及救济的实际操作者等问题;曹爱生《试论清代两淮海盐产运销中的量化管理》(《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探讨了清代统治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两淮盐赋,在两淮盐业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中,采取了操作性强的量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何光临《“川、淮盐并销制”探源》(《盐业史研究》1990年03期)论述了从咸丰初年至清王朝覆灭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湖北至荆州沿线名为淮盐引岸,实则川、淮盐并销。

三、盐业经济研究

江淮盐业经济研究涉及资本积累、商业利润、税费额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甚至城市建设、人口迁移的影响等问题。

吴海波博士在探讨两淮盐商的资本来源、资本积累等方面有两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明清两淮盐商的资本来源、增值及其特点》(《兰州学刊》2005年04期)探讨了明清时期盐商资本来源,分析了盐商资本的增值手段与方法,认为明清时期两淮盐商资本依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向新的生产方式演进;《乾隆年间两淮盐商的资本积累与流向》(《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则以清代乾隆年间为背景,分析了两淮盐商依仗清王朝赋予的政治经济特权,在盐务官员的庇护和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垄断两淮食盐贩卖的厚利,并因此发展成为挟资千万、富比王侯的巨大封建商业资本集团,其资本除部分耗费于购置田产和奢侈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回馈社会,投入到救灾济荒、筑路修桥及抚孤恤贫等社会公益事业。

汪崇筼先生在江淮盐业利润的研究方面有非常重大的贡献。《明万历淮盐疏理中的两个问题和利润分析》(《盐业史研究》2001年04期)、《乾隆朝徽商在淮盐业经营中的获利估算》(《盐业史研究》2000年01期)、《清嘉道时期淮盐经营成本的估算和讨论》(《盐业史研究》2002年01期)、《明清徽商在淮盐经营中的获利探讨》(《盐业史研究》2007年04期)四篇文章对当时淮盐经营中的商业利润率作了尝试性估算,并认为在资本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徽商主要靠利润积累及社会或官府资本的加入满足该要求,特别是在清嘉道时期,因朝廷和盐政机构对两淮盐业的敛取过多,商人必须通过夹带盐斤的方式才能获利,致使淮盐实际运销总量比官方定额(以重量计)高出近一倍。这些研究不但整理了一些宝贵的史料数据,也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估算结果。汪先生还从个案入手,对两淮盐商是否牟取暴利情况作了深入探讨,如《明清两淮盐利个案两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03期)、《清代徽州盐商江仲馨获利案例试析》(《清史研究》2002年02期)。在明清政府对两淮盐政由专制性卖盐变为专制性收税的问题上,汪先生也有论述,如《明清淮盐经营中的引窝、税费和利润》(《安徽史学》2003年04期)认为,政府的税费改革并未改变朝廷垄断盐业资源的本质,商人还是在朝廷的垄断下从事经营,朝廷为防止商人获取过高的利润,始终未把盐价的决定权让给他们;《乾隆朝两淮盐商输纳的探讨》(《盐业史研究》2003年02期)则就乾隆朝两淮盐商的正项、杂项、杂费等输纳项目作了讨论。此外,汪先生还对明代淮盐的“困守支”问题以及清代淮盐的江广口岸价问题作了探讨,《对明代战争引起淮盐困守支问题的初探》(《盐业史研究》2009年04期)认为由无休止战争导致的淮盐困守支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明朝两淮盐政变革朝更深的层次发展,最终使朝廷由经营者演变为管理者;《清代淮盐江广口岸价探讨》(《盐业史研究》2008年02期)介绍了清代淮盐在江广口岸的价格增长情况,认为乾隆朝以前增速比较平缓,乾隆朝增速较快,并于乾隆晚期增至最大值,乾隆晚期以后盐价已饱和,无法再涨。

宋代及以前的淮盐经济研究代表作有两篇:曹金华《隋代以前两淮盐业经济考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从历史角度探讨隋代前期淮盐经济的发展历程,认为两淮盐业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两汉时获得了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封建政权更迭频仍,两淮盐政、盐制也不断变化,但因人们生活需要和国家对盐业的重视,盐业经济仍能曲折性地向前发展;王兴文《淮浙盐的产销与两宋社会经济》(《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5期)试图从两宋淮浙盐的产销情况来论述淮浙盐在两宋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并从中透视当时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明清时期淮盐经济的发展状况对社会区域变迁及城市文化发展颇有影响。相关研究如王振忠《清代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区域之变迁》(《盐业史研究》1992年04期)从历史经济地理的角度,将盐业史的研究与区域发展和变迁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王振忠《明清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人口数的再认识》(《盐业史研究》1994年03期)和《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盐业史研究》1995年03期)从扬州城市文化史角度探讨了江淮盐业兴衰对扬州城市文化的重大影响,认为明清时期两淮盐务盛衰与扬州城市人口的递嬗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并且扬州城市文化是明代中叶以来伴随着两淮盐务制度的改革而崛起的徽州文化之表征;黄俶成教授《从扬州盐商文化看文化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途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和《东西方商业革命中的两淮盐业文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分别从城市文化经济学和东西方商业革命的角度来探讨江淮盐业的重要贡献,认为两淮盐业提供了康乾盛世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对两淮盐业经济与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塑造像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世界级文化品牌,还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经济学体系。不仅如此,江淮盐业对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张笃勤《明清武汉的淮盐市场与城市经济》(《盐业史研究》1999年02期)论述了淮盐对武汉城市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江淮盐业在武汉的发展对当地城市建设、资金消费、公益事业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有学者注意到江淮盐业经济的兴衰与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有关。黄河夺淮导致苏北海岸线的巨大变化,对两淮盐业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淮北、淮南盐场更替发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凌申《黄河夺淮与江苏两淮盐业的兴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01期)。

四、盐官研究

盐官是盐业的直接管理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盐业监护人,皇帝对他们的选派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或内亲外戚,或有过重大社会贡献,或经过严格筛选。江淮盐业是全国盐业的重要产区,因此对江淮盐官的选用往往慎之又慎,而盐官研究也是江淮盐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荣生《古代淮南盐区的盐官制度》(《盐业史研究》2001年03期)较早地注意到了江淮盐官制度问题,并依据详实史料,对历代淮南通泰盐区的盐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列,认为唐宋以降在盐官选拔、配备、使用、升转、考核、弹劾、奖惩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它既渗透着政府对一般官吏管理制度的共性,也体现了政府对特殊行业进行人事管理的个性;台湾东海大学吴静芳硕士论文《清代前期巡视两淮盐政官员之研究(1645—1830)》(东海大学历史学专业,2004年,指导教师:古鸿廷)认为,由于两淮盐区在盐业产量、销量上的重要性,历代对两淮盐业产、运、销各方面的规定更为严厉,各层级的盐务官员也由中央派遣的“巡视(按)两淮盐政监察御史”统一管理,作为清廷与两淮盐区间的沟通管道,将有关两淮盐务的信息传递到中央;曹爱生则专门探讨了清代两淮的盐官制度(《清代两淮盐官制度》,《盐业史研究》2006年02期),认为由于两淮盐税占当时国家税收的四分之一,因此对两淮盐官的职责、选拔和任用、监督和考核、奖励和惩处极其重视;有学者还注意到了盐政官员与地方官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盐的产、运、销等,尤其是两淮盐区,盐政之上还有两江总督作为名义上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而销岸盐引亦有当地督抚监管,于是不论产地、销地,盐政总是会与当地督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巩立彬《清代两淮盐区盐政与地方督抚的关系》《盐业史研究》2011年01期),而何峰《明清淮南盐区盐场大使的设置、职责及其与州县官的关系》(《盐业史研究》2006年01期)除论述淮南盐官与地方官吏关系外,还探讨了淮南盐区盐场大使的设置时间和特殊职责,淮南盐官职责除了与盐业有关外,还包括维护地方治安,赈济灾荒,促进地方教育、文化及农业经济发展。

盐官除了参与盐业相关活动外,有时也参与文艺活动,对文艺创作倾向影响一时。王万祥硕士论文《清代两淮盐官文学活动研究》(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年,导师:明光)分四个章节对清代两淮盐官在扬州的文学活动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深入研究,认为扬州文风在清代前期和中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这既与当时高度发达的两淮盐业经济密不可分,也与一些在扬盐商大贾和总持风雅的盐务官员们对文学活动的提倡有关,特别是两淮盐务官员引领扬城风骚,文脉相承,对清代扬州文化的繁荣和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盐民研究

盐民是食盐的直接生产者,但由于食盐以及盐业的丰厚利润历来被统治阶级垄断控制,盐民阶层分得的只是其中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极小一部分,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盐业发展史中的被牺牲者。马俊亚《两淮盐业中的垄断经营与手工生产者的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从总体上探讨了两淮盐业生产者的困境,指出政府实行高度垄断的专商制度,并对食盐手工业的生产进行严密控制,而直接从事食盐生产的灶丁、盐民等手工业生产者无法通过发展生产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与盐业相关的各阶层,基于与国家核心权力的亲疏远近关系分配利润,与核心权力越接近的集团,分得的利润也就越多。

地方学者张荣生对淮南地区盐民生活及社会反抗作了论述,其《古代淮南盐区的盐民生活》(《盐业史研究》1996年04期)和《古代淮南通州盐区的盐民斗争》(《盐业史研究》1997年04期)从宋以来淮南地区民俗、民谣等零星记载,讨论了盐民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及如逃亡、私煎、私卖暴动等反抗斗争状况,而他的另一篇相关论文《明代苏东淮南盐区的抗倭战争》(《盐业史研究》2005年04期)则再现了16世纪中叶日本海盗集团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之时,盐民武装与政府官军协同作战、巩固东南海防的历史场景;秦偲嘉硕士论文《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2010年,指导教师:赵毅)关注了明朝建国之初就设立的灶籍,因这一群体的生产活动和劳作成果与国家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的盐业经济相关联,他们在社会生活实态、收入状况、主要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呈现出与普通民户不同的特点,两淮灶户生存状态困苦、收入状况不稳定、社会关系复杂、社会地位低下;吴海波《清代两淮灶丁之生存环境与社会功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也注意到了清代盐民的类似状况,文章认为,清代两淮灶丁虽然是两淮官盐和盐课的主要创造者,每年都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他们却是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十分恶劣的生产条件与生存环境,在官吏、盐商及地方官僚无休止的剥削与压迫下,他们往往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恶劣的生产条件和天灾人祸更使他们朝不保夕,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六、私盐研究

一旦官盐管理稍有不力,私盐便会趁机兴盛,但归根结底还是垄断行盐的专卖体制问题和划界行盐的行销体制的问题,而吏治的腐败和利益的诱惑则进一步加速了私盐的泛滥。

对江淮私盐研究较为深入的是吴海波博士,其博士学位论文《清中叶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以湖广、江西为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7年,指导教师:樊树志)认为清代两淮盐区私盐异常活跃,尤其在清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时期,私盐更为猖獗,无论是为生存所迫的灶丁与贫民,还是贪财求利的盐枭与会党,抑或是对官盐的产销负有主要职责的盐商与盐官,为了在榷卖体制中寻求更大的利益空间,都无不以食盐为利薮,纷纷加入到私盐贩卖的行列;透过众多的私盐个案,吴海波博士论述了从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两淮私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严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与经济政策已经面临日暮途穷的境地,如《清中叶两淮私盐之贩卖方式与特点——以私盐个案为视角》(《南都学坛》2010年01期)、《清中叶两淮私盐及其个案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此外吴海波、李曦《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与私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一文还注意到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经历了纲盐制、票盐制和循环转运法)的不合理性为私盐的泛滥培植了土壤,而私盐的泛滥则加速了食盐运销体制的败坏与演变,并最终促使食盐运销体制随着清政府的日渐衰败而走向崩溃。

江希喦《浅议两淮盐业缉私沿革》(《盐业史研究》1996年02期)论述了汉代以来江淮地域盐业缉私状况;彭云鹤《明清两淮盐私和漕运》(《盐业史研究》1991年04期)、方裕谨《道光初年两淮私盐研究》(《历史档案》1998年04期)从明清以来两淮漕运中盐私夹带的角度和两淮盐务弊坏已极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私盐逐渐泛滥的社会原因;汪崇筼《清嘉道时期两淮官盐的壅滞》(《盐业史研究》2002年04期)虽然没有直接谈私盐问题,但认为清嘉道时期,由于朝廷和盐政机构对两淮盐业的敛取过多,而官府缉私的效果又有限,使淮盐价格失去了对其它盐种的竞争力,出现了明中叶以后曾有过的官盐壅滞、私盐泛滥的局面。

七、票盐研究

票盐是清代实行的特殊盐业制度,发端于道光十年(1830),是清代地方政府在面对盐业日益败坏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相关研究论文不多,如朱宗宙、张棪《清代道光年间两淮盐业中的改纲为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Z1期)就清代前期两淮盐制中的纲盐、票盐的变化及其与盐商衰落的关系作了一些探索;吴海波、李曦《清代两淮票盐制及其实态》(《唐都学刊》2006年01期)阐述了以陶澍为代表的盐政官僚希望通过改纲为票来实现推广盐业自由贸易、挽救淮盐颓废、打击私盐和确保国家盐课征收的目的,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票法本身的缺陷和咸同兵燹的影响,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刘洪石《略论清代的票盐改革》(《盐业史研究》1995年04期)指出“纲盐改票”实际上是一场经济领域的革命,从根本上否定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多少朝代的纲法;卜永坚《盐引?公债?资本市场:以十五、十六世纪两淮盐政为中心》(《历史研究》2010年04期)虽没有谈到票盐,但指出明朝两淮盐政开中法逐步演变为盐引分类、开中定额,再演变为通盘规划、预先开中,情形一如政府发行公债,明朝两淮盐政制度不自觉地发展出以盐引为中心的公共资本市场制度。

八、其他盐文学研究

除了上述有关江淮地区的盐文学研究以外,其它还有一些从纯文学角度来审视江淮盐文化的研究。乐进《清初盐民诗人吴嘉纪及其盐民诗歌的成就》(《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从地域诗人吴嘉纪部分诗歌作品出发,剖析盐场灶民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悲惨生活,认为诗人秉承了新乐府主义诗歌风格,以严峻、沉郁的艺术特色创造了“盐场新乐府”;万晴川《明清小说与盐业文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从总体上来探讨了明清盐业文化对明清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认为盐业走私孕育的绿林文化及官商勾结垄断盐业经营权、牟取高额利润等腐败行为都在明清小说中有所反映,盐商的豪奢生活和附庸风雅对明中叶以后形成的浇薄世风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催生了《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等几部重要小说;吴中成《〈镜花缘〉与盐文化》(《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04期)则从经受着两淮盐文化熏陶和影响的盐都板浦入手,认为李汝珍是盐官子弟,《镜花缘》也是盐文化积淀的一部奇书;李洪甫《〈水浒〉与盐》(《江苏政协》2002年01期)认为隐居于白驹盐场的施耐庵最了解盐民的情志和悲苦,与盐民中的一些人士过从甚密,尤其是以贩盐为生的张士诚,施耐庵一度曾作为张士诚的军师,所以在小说中也有对盐贩的描述;李采芹《汪中〈哀盐船文〉评析》(《上海消防》2002年06期),认为《哀盐船文》全景式描写了清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72年1月29日)江苏仪征长江江面上的一场特大火灾,当时汪中正回扬州探亲,目睹了这场惨不忍睹的浩劫,焚毁盐船130余只,烧死、溺死1400余人,于是写成一篇《哀盐船文》以志哀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难得的集中描写火灾景象和惨状的文章。

九、其他综合研究

从总体上来关注江淮盐业的相关研究不多。黄俶成、王光文《淮盐对中华民族四大盛世的贡献》(《盐业史研究》2011年02期)论述了淮盐及淮盐文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四大盛世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其进行总结,对现实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所启迪;王志坚编著《淮盐今古》(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作为中国四大海盐之一的淮盐所经历的隆盛历史、银滩烽烟和包蕴的盐俗流风,堪称一部淮盐的今古传奇;席建彬《地方文化视域中的淮盐文化精神考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则将视野渗入连云港地域的淮盐文化,认为淮盐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在传统农耕文化精神主导下的对海洋商业文化的有限吸纳,在培育出当地淮盐文化朴质、向上等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封闭、落后的传统劣根性。

综上所述,半个世纪以来江淮盐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主要是从史学、经济学等角度重点对盐商、盐政及盐业经济进行研究,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讲,与陕盐、川盐、浙盐的研究相比,都显得较为薄弱,成果以论文为主,真正学术性专著寥寥。造成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是江淮地区没有一个统一的盐业学术研究组织和研究阵地,研究者也多是各自为阵,没有系统性、持久性,希望这能引起学术界及地方政府的重视。

(责任编辑付明霞

猜你喜欢

盐商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