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食盐产地
2012-04-29吉成名
吉成名
摘要:魏晋南北朝有食盐产地82处。其中,海盐产地19处、池盐产地26处、井盐产地28处、土盐产地3处、石盐产地6处。与秦汉时期相比,增加了27处。在长达36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变化难以称道。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盐产地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井盐产地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了6处石盐产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分裂割据严重影响了盐业生产;(二)西南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盐业生产的发展;(三)西域地区社会发展促进了食盐资源的开发。总之,这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发展主要是西部地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这个时期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食盐产地;西部地区;食盐资源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64(2012)02—000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分裂割据的时间长达360多年。对于这个时期的食盐产地,史籍记载较为分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魏书》等正史偶尔有所涉及,可供利用的材料较少。《华阳国志》记载了东晋时期巴、蜀、南中等几个地区的食盐产地,《水经注》记载了北魏时期河流附近的食盐产地,这两种文献对于我们研究这一时期食盐产地具有重要价值。《太平御览》卷八六五《饮食部?盐》也保存了一些资料。限于材料,我们无法对这个时期每个朝代的食盐产地进行深入研究,只能对这个时期的食盐产地进行初步探讨①。
一、海盐产地
海盐产地分布于勃海、北海、长广、乐安、东海、山阳、晋陵、吴、会稽、东官、盐田十一郡和沧、瀛、幽、青、交五州,还有流求。
1.勃海郡高城县
《水经注》卷九曰:“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② 由此可知,高城县(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故城村,北齐移治于今河北黄骅市旧城乡)为海盐产地。角飞城即漂榆津,今河北黄骅市海丰镇①。
2.北海郡
《北史》卷三十二《崔昂传》曰:“右仆射崔暹奏请海沂煮盐,有利军国。文襄以问(崔)昂,昂曰:‘亦既官煮,须断人灶;官力虽多,不及人广。请准关市,薄为灶税;私馆官给,彼此有宜。朝廷从之。”可见,海沂生产海盐。海沂是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海沂就是北海郡。《魏书》卷六十六《崔光伯传》曰:“(光伯)寻除北海太守,有司以其更满,依例奏代。肃宗诏曰:‘光伯自莅海沂,清风远著,兼其兄光韶能辞荣侍养,兄弟忠孝,宜有甄录。可更申三年,以厉风化。后历太傅、谘议参军。”从中可以看出,海沂就是北海。具体产盐地点不详。
3.长广郡当利县
《水经注》卷二十六曰:“(胶水)又北迳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利卢也。县有土山,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盐坈,相承修煮不辍。”平度,西汉旧县,北魏时期没有这个县名。从《水经注》所述盐坈位置来看,这些盐坈大致位于长广郡当利县(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西南三十六里)境内。
4.乐安郡寿光县
《晋书》卷一百二十七《慕容德载记》曰:“立冶于商山,置盐官于乌常泽,以广军国之用。”乌常泽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五十里,临近大海,可以从事海盐生产。当时乌常泽属于乐安郡寿光县。
5.东海郡郁洲
《南齐书》卷十四《州郡上》曰:“青州,宋泰始初淮北没虏。六年,始治郁(州)[洲]上。郁(州)[洲]在海中,周回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由此可见,郁洲岛(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为海盐产地。《南史》卷七十《王洪范传》亦曰:“先是青州资鱼盐之货。”上述两条材料所说的“青州”都是指南朝刘宋泰始年间侨置于郁洲的青州。郁洲岛属东海郡。
6.山阳郡盐城县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楚州》载盐城县引阮昇之《南兖州记》曰:“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渔、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此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从中可以看出,盐城县(治所即今江苏盐城市)的海盐生产自西汉以来就一直是相当繁荣的。阮昇之,南朝人。《南兖州记》为南朝时期的作品。
7.晋陵郡南沙县
《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曰:“(晋陵郡)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从该县曾经设有司盐都尉推测,南沙县(治所在今常熟市北五十里)可能是海盐产地。
8.吴郡海盐、盐官二县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曰:“(永安七年)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建康实录》卷三有相同记载。从海盐县曾经设有司盐校尉推测,海盐县可能为海盐产地。东晋咸康七年(341),海盐县移治马嗥城(今浙江海盐县城东南隅)。
《水经注》卷二十九曰:“谷水又东南迳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谷水之右有马(皋)[嗥]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从孙吴时期盐官县曾经设有司盐都尉推测,盐官县(治所在今浙江海宁市盐官镇以南的杭州湾)可能为海盐产地。
晋郭璞《盐池赋序》曰:“吴郡沿海之滨有盐田,相望皆赤卤。”晋张勃《吴都记》曰:“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吴煮海为盐,即盐官县境也。”① 《吴郡缘海四县记》曰:“已分海滨,盐田相望,吴煮为盐,即此典之。”②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江南道七?秀州》载海盐县曰:“本吴县武原乡,秦置海盐县。汉因之,属会稽。又按《吴郡记》云:‘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即海盐与盐官之地同也。”《吴郡记》的作者是东晋顾夷,当时海盐县属吴郡管辖。盐田是用来进行海盐生产的。根据这些材料可知,东晋时期海盐、盐官二县海盐生产相当繁荣。
9.会稽郡钱唐、上虞二县
《晋书》卷七十六《王允之传》曰:“及苏峻反,允之讨贼有功,封番禺县侯,邑千六百户,除建武将军、钱唐令,领司盐都尉。”从王允之以钱唐令领司盐都尉推测,钱唐县(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可能为海盐产地。
《水经注》卷四十曰:“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地名虞宾。”从上虞县曾经设有司盐都尉推测,上虞县(治所即今浙江上虞市)可能为海盐产地。
10.东官郡
裴渊《广州记》曰:“东官郡煮盐,织竹为釜,以牡蛎屑泥之,烧用七夕一易。”③ 东官郡濒临大海,当为海盐产地。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岭南道一?广州》载东莞县曰:吴甘露元年(265)置始兴郡,以其地置设司盐都尉。《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曰:“东官太守,何志(何徐《州郡志》──引者)故司盐都尉,晋成帝立为郡。”这里所说的“故司盐都尉”就是东吴于东莞所设司盐都尉。
东晋时期,东官郡治宝安县(治所在今广东深圳市南头镇)。
20世纪30年代以来,香港先后发现了108座南朝至唐代的煮盐炉灶④,说明这个时期香港(时属东官郡)有海盐生产。
11.盐田郡
《南齐书》卷十四《州郡上》载越州有盐田郡。盐田郡(治所在杜同县,今广西北海市东南咸田)濒临大海,据郡名“盐田”推测,该郡海盐生产已经采用盐田生产法。
12.沧州、瀛州、幽州和青州
《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曰:“自迁邺后,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盐。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置灶四百五十二,幽州置灶一百八十,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又于邯郸置灶四,计终岁合收盐二十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军国所资,得以周赡矣。”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东魏继续在上述四州傍海煮盐。具体在哪些县煮盐,不详。沧州,北魏置,治所在饶安县(今河北盐山县千童镇);瀛州,北魏置,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市);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青州治东莱掖城(今山东莱州市)。
13.流求
《北史》卷九十四《流求传》载:流求“以木槽中暴海水为盐,木汁为酢,米面为酒,其味甚薄。”将海水取来,置于木槽之中,让其蒸发水分,结晶成盐。这是海盐生产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据此可知,流求(今台湾岛)也是海盐产地。
14.交州
《南齐书》卷四十一《张融传》收录了张融《海赋》一文,其中谈到交州的海盐生产情况①。据此可知,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北省仙游东)为海盐产地。
以上可计为海盐产地19处(1县计1处,县名不明者以1州或1郡计1处,流求也计1处)。
二、池盐产地
池盐产地分布于西戎、新平、朔方、五原、怀远、张掖、凉城、西平、河东、南赵、安州、陇西、大兴、武威、酒泉、京兆、冯翊、南安、天水、沙州等地。
1.西戎校尉府鄯善镇
《水经注》卷二曰:“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蒲昌海(今新疆若羌县罗布泊)时属西戎校尉府鄯善镇。
2.新平郡三水县
《水经注》卷二曰:“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本属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三水县(治所在今陕西旬邑县西二十八里)县城以东有盐池,西汉时期曾经在这里设置盐官,当为池盐产地。
3.朔方郡广牧、朔方二县
《水经注》卷三曰:“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新莽时期将广牧县改名为盐官县。据此推测,广牧县(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土城子古城)可能为池盐产地,而且可能延续下来。
《水经注》卷三曰:“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朔方)县南矣。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据此可知,朔方县(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有金连盐泽(大盐池)和青盐泽两个盐池,魏晋时期仍在进行池盐生产。
金连盐泽,今内蒙古杭锦旗哈日芒乃淖尔(盐海子)。青盐泽今地名不详②。
4.五原郡
晋郭义恭《广志》卷上曰:“五原有紫盐。”这里所说的“五原”很可能指五原郡(治所即今陕西定边县)。
5.怀远郡怀远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载灵州怀远县曰:“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池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关西道十二?灵州》载废怀远县曰:“本汉富平县地,周建德三年迁二万户于此置郡及县,并名怀远。隋开皇三年罢郡,而县额不改,复隶灵州。县有盐池三所,隋废。”从以上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北周建德三年(574)从内地迁来两万户设置了怀远郡怀远县(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东黄河东岸),开发了红桃、武平、河池三个盐池。这三个盐池到隋代都已经废弃。
6.张掖郡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曰:“张掖有盐池,自然生盐。其盐多少,随月增减。”这里所说的“张掖”很可能指张掖郡(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四十里)。
7.凉城郡沃阳县
《水经注》卷三曰:“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这个盐池就是今岱海。从该书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岱海的面积是比较大的。西汉时期曾经在这里设置长、丞,管理这里的池盐生产。可见,沃阳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双古城乡)自西汉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池盐产地。
8.西平郡临羌县
《水经注》卷二曰:“(允吾县)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郡)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湟水又东南流,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郡)二百五十里。”这里两次提到盐池,据其方位判断,都是指今青海省海晏县尕海。南北朝时期,临羌县治所在今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
9.河东郡安邑县
《水经注》卷六曰:“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入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安邑盐池即今山西运城盐池。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可以从盐池中捞取自然结晶的食盐。这也是池盐生产的一种方法。
10.南赵郡巨鹿县
前引北魏阚骃撰《十三州志》曰:“广阿泽,即唐虞时大麓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苇、鱼蟹之利,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亦名沃洲。潴而复流,即宁晋之胡卢河也。”据此可知,咸泉位于广阿泽畔,系天然生成,百姓提取咸泉煎煮,制成食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河东道四》载巨鹿县曰:“大陆泽,一名巨鹿,在县北五里。”我们暂且将巨鹿县列为池盐产地。从“百姓资之,亦名沃州”一语来看,这里的池盐生产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广阿泽位于今河北任、巨鹿、隆尧三县之间。
11.安州斛盐城
《水经注》卷十四曰:“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滑盐”、“盐田”、“斛盐城”这些地名之所以得名,很可能与盐业生产有关,“盐田”还可能与盐田生产法有关。辽代这里为池盐产地。据此推测安州斛盐城(今河北滦平县南)为池盐产地。
12.陇西郡西县
前引《水经注》卷二十曰:“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西县隶属于陇西郡,其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九十里。
13.漠南、漠中和漠北
《魏书》卷二《太祖纪》曰:“(天赐三年)九月甲戌朔,幸漠南盐池。壬午,至漠中,观天盐池;度漠,北至吐盐池。”《北史》卷一《魏本纪》有相同记载。据此可知,漠南、漠中和漠北为池盐产地。天盐池位于今内蒙古四子旗东北。吐盐池位于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东北。
14.西安州大兴郡
《魏书》卷二十八《刘洁传》曰:“(刘)洁等固执,乃听分徙三万余落于河西,西至白盐池。”该书卷九十五《卫辰传》也曾提到白盐池。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第54—55页标注,白盐池位于今宁夏盐池县北,北朝时期属西安州大兴郡。
《魏书》卷二《太祖纪》曰:“(登国)七年春正月,幸木根山,遂次黑盐池。”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第54—55页标注,黑盐池位于今陕西定边县西北,北朝时期属西安州大兴郡。
15.勿吉国
《魏书》卷一○○《勿吉传》曰:“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水气醎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北史》卷九十四《勿吉传》亦曰:“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水气咸,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勿吉即秦汉时期肃慎。北魏时期,勿吉分布于今吉林省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此时勿吉为北魏属国。
16.焉耆国
《魏书》卷一百○二《焉耆传》载焉耆国曰:“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周书》卷五十《焉耆传》有相同记载。这里所说的“海”是指敦薨薮,即今新疆博斯腾湖。此时焉耆为北魏属国。
17.凉州武威、酒泉二郡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曰:徐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通过经营盐池获利来收购粮食。这里所说“武威、酒泉”当指武威(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酒泉(治所在福禄县,今甘肃酒泉市)二郡,时属凉州。当时这两个郡究竟有哪些盐池?不详。
前引北凉段龟龙《凉州记》曰:“(凉州)有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①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卷五《志怪篇》亦曰:“(凉州)有清盐池盐,正四方,广半寸,其形扶疏,似石。人耕池旁地,取池水沃种之,去勿回视,即生此盐。”二书所载应该指同一个盐池①。青盐池具体位置不详。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青盐池暂不计入。
18.京兆郡万年县
《晋书》卷二十六《食货》曰:“嘉平四年,关中饥,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西晋时期京兆郡辖有九县,只有万年县有盐池(即煮盐泽),所以,这里所说的“京兆盐池”当即万年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煮盐泽②。
19.冯翊郡频阳县
《魏书》卷一○六下《地形志下》载雍州冯翊郡频阳县有盐池。频阳县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这里所说的“频阳县盐池”很可能是指位于今陕西富平、蒲城二县交界处的卤泊滩。
20.秦州南安、天水二郡
前引《晋书?食货志》提到嘉平四年(252)“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天水、南安二郡位于秦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三台乡)辖有獂道、新兴、中陶三县,天水郡(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辖有上邽、冀、始昌、新阳、成纪五县,究竟哪些县产盐?不详。
21.沙州
南朝宋段国《沙州记》曰:“自大岭岭北乙佛界屈海,海西南三百里有盐,从(纵)阔半寸,形似石,味甚甜美,无忝河东(盐)也。”③ 这种盐可能是直接从盐池里捞取而来的。南北朝时期,沙州治所虽在敦煌,而所辖地域范围较广。具体产盐地点不详。
以上可计为池盐产地26处(1县计1处,县名不明者以1郡或1镇计1处,漠南、漠中和漠北各计1处)。
三、井盐产地
井盐产地分布于巴、巴东、涪陵、巴西、梓潼、蜀、和仁、广汉、犍为、怀仁、江阳、越嶲、晋宁、南广、云南、魏兴、建平、宜都十八郡。
1.巴郡临江县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巴郡临江县(治所在今重庆忠县)曰:“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监溪,今重庆市忠县 溪河;涂溪,今重庆市忠县涂井河。《水经注》卷三十三曰:“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王莽之监江县也。……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溪水沿注江。”这些材料充分说明临江县是重要井盐产地。
2.巴东郡南浦、朐忍、永安三县
《水经注》卷三十三曰:“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用直径为五尺的木桶提取卤水,可见这三口盐井都是大口浅井。南浦县治所在今重庆万州区。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又载该郡朐忍县(治所在今重庆云阳县东三坝乡)有盐井。《水经注》卷三十三曰:“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朐忍)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可见,朐忍县盐井甚多,是当时的重要井盐产地。
《荆州图副》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① 该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作者不详②。据“昔常取盐”一语可知,魏晋时期这里是有井盐生产的。从用木桶提取盐泉来看,八阵图下的五口盐井也是大口浅井。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秦汉时期,这里设置了鱼复县。蜀汉改为永安县,西晋改为鱼复县,西魏改为民复县。据此可知,永安县也是井盐产地。
3.涪陵郡汉发县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涪陵郡汉发县(治所在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有盐井。汉发县,建安六年(201)刘璋分涪陵县置。
4.巴西郡南充国、安汉二县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巴西郡南充国县(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境内)有盐井。《蜀都赋》刘逵注曰:“巴西(郡)充国县有盐井数十。”这里所说“充国县”就是指南充国县③。《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剑南东道五?果州》载南充县昆井引《益州记》曰:“南充(国)县西六十里有大昆井,即古之盐井。”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引白望语曰:“敢欲分为二郡,一治临江,一治安汉,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可见,安汉县(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清泉坝)也是井盐产地。
5.梓潼郡梓潼、涪二县
《晋太康地记》曰:“梓潼县出伞子盐。”《荆州记》曰:“盐水自凝,生伞子盐,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④ 伞子盐系地层中或岩洞里涌出的盐泉自然结晶而成,是状似雨伞的盐粒。晋代梓潼县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县。
《华阳国志》卷十《先贤士女总赞(下)》曰:“张寿,字伯僖,涪人也。少给县丞杨放为佐。放为(梁)[凉](州)贼所得,寿求之,积六年,始知其生存。乃卖家盐井得三十万,市马五匹往赎放。”从“卖家盐井得三十万”一语可知,张寿的老家涪县(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也有盐井。
6.蜀郡临邛、广都二县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临邛县(治所即今四川邛崃市)曰:“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蜀都赋》刘逵注曰:“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前引《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所载当出于此⑤。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广都县(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中和镇)曰:“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魏晋时期,广都县地盘很大,后来析置若干郡县。
7.和仁郡贵平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下》载贵平县曰:“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贵平)县。……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引梁李鹰《益州记》有关平井记载曰:“官有两灶、二十八(镇)[镬],一日一夜收盐四石,(白)如霜雪也。”可见,当时平井产盐量已经相当可观。
西魏时期,贵平县治所位于今四川简阳市西南。
8.广汉郡什邡、郪、五城三县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什邡县(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县)有盐井。
该书同卷载郪县(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郪江镇)曰:“有山原田、富国盐井。”富国盐井原址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①。
五城县,唐宋时期称“玄武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下》载玄武县曰:“本先主所立五城县也,属广汉郡。”这里所说的“先主”是指蜀汉皇帝刘备。《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二《剑南东道一?梓州》载玄武县引乐资《九州要记》曰:“盐井二,近江水淡,煎盐不成。”据此可知,魏晋时期五城县(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尝试过井盐生产,姑且列入。
9.犍为郡牛鞞县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犍为郡牛鞞县有阳明盐井。阳明盐井在今四川简阳县北石桥②。
10.怀仁郡普宁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下》载陵州曰:“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境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盐井。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为名。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可见,陵井是东汉时期开凿的,东晋太元年间(376—396)仍在生产,是重要井盐产地。该书同卷又载仁寿县曰:“本汉武阳县之东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陵州,十八年改普宁为仁寿县。”可见,西魏时期,陵井属怀仁郡普宁县(今四川仁寿县东二里)管辖。
11.江阳郡江阳、汉安、新乐三县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江阳县(治所即今四川泸州市)有富义盐井。富义盐井故址在今富顺县城内③。
该书同卷载汉安县(治所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曰:“(江阳)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蚕桑;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水经注》卷三十三曰:“江水迳汉安县北。(汉安)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桑、鱼、盐家有焉。”显然,后者大体出自前者。
该书同卷又载新乐县(治所在今四川江安县西)有盐井。
12.越嶲郡定苲县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越嶲郡定苲县(治所即今四川盐源县)曰:“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盐。”这里所说的“盐池”当指口径较大的盐井,属于大口浅井。又载该县有北沙河。刘琳认为北沙河即白崖井盐池①。
《益州记》曰:“汶山、越嶲煮盐法(名)[各]异。汶山有咸石,先以水渍,既而煎之。越嶲先烧炭,以盐井水沃炭,刮取盐。”② 这里所载越嶲郡井盐生产方法与前引《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所载大致相同,都是从木炭上刮盐。区别在于:一种是将卤水浇在木柴上而后焚烧,另一种是将卤水浇在正在燃烧的木炭上。这两种办法都是非常简单的,同时也是非常落后的。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张嶷传》曰:“定苲、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嶷杀牛飨宴,重申恩信,遂获盐铁,器用周赡。”这里谈到定苲、台登、卑水三县生产盐、铁和漆,这样说很笼统,不明确。定苲县产盐是没有疑问的,台登、卑水二县是否生产井盐就很难说了。《后汉书》卷一百一十三《郡国志五》载台登县出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台登县出铁和漆。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材料可以说明台登、卑水二县生产井盐,所以暂不将台登、卑水二县计入井盐产地。
13.晋宁郡连然县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晋宁郡连然县(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曰:“有盐泉,南中共仰之。”这里所说的“有盐泉”就是指有盐井。
14.南广郡南广县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南广郡南广县(治所即今云南盐津县)有盐官。据此推测南广县为井盐产地。
《汉书?地理志》未载南广县有盐官,南广盐官可能是东汉以后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暂且认为南广为魏晋时期井盐产地。
15.云南郡青蛉县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云南郡蜻蛉县(治所即今云南大姚县)有盐官。据此推测蜻蛉县为井盐产地。蜻蛉县,《晋史》卷十四《地理上》作“青蛉县”。
16.魏兴郡广城县
《水经注》卷二十七曰:“(汉水)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瘿,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主要指甲状腺肿大等病症③。从这条材料可知,广城县(治所在今陕西紫阳县南六十里)虽然生产井盐,但是人们食用这种盐以后脖子上会长瘤子,可见这里的井盐质量不好。
17.建平郡巫、北井二县
《水经注》卷三十四曰:“(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盐水,溪名。从“盐水”一词推测,当时巫县(治所即今重庆巫山县)可能有井盐生产。
前引左思《蜀都赋》刘逵注曰:“盐池出巴东北井县。新水出地如涌泉,可煮以为盐。”④ 《水经注》卷三十四曰:“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又南迳建平郡泰昌县南,又迳北井县西,东转历其县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所资也。”可见,当时北井县的井盐产量是相当可观的。北井县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县北九十里洋溪乡南宁河。
晋宋时期,北井县隶属于建平郡。《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曰:“晋太康初,将巫、北井还建平(郡)。”又,《隋书》卷二十九《地理上》载,北周时期北井县废入大昌县。
18.宜都郡佷山县
《水经注》卷三十七曰:“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东迳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佷山县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县州衙坪。
以上可计为井盐产地28处(1县计1处)。
四、土盐产地
土盐生产分布于仇池、汶山、广平三郡。
1.仇池郡
《水经注》卷二十曰:“汉水又东南迳瞿堆西,又屈迳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东晋时期在这里设置仇池郡。《宋书》卷九十八《氐胡列传》曰:“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绝,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北史》卷九十六《氐传》、《魏书》卷八十九《氐传》有相同记载。仇池山在今甘肃西和县洛峪乡。
2.汶山郡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汶山郡曰:“有醎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从“土地刚卤”一语可知,汶山郡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据“有醎石,煎之得盐”一语推测,汶山郡(治所在汶山县,今四川茂县北)可能是土盐产地①。
3.广平郡邯郸县
北魏时期广平郡有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市)。前引《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载迁都邺以后于邯郸设置四座盐灶煮盐。邯郸离海较远,既不可能为海盐产地,又不可能为池盐产地(因为附近没有盐池)。古代河北土地盐碱化现象比较严重。据此推测,当时这里很可能存在土盐生产。土盐生产一般规模较小,当时这里仅设四座盐灶,据灶数亦可推测邯郸县为土盐产地。
以上可计为土盐产地3处(以1县计1处,县名不明者以1郡计1处)。
五、石盐产地
石盐产地分布于西域地区。
1.于阗国
《水经注》卷一载昆仑山曰:“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②。康泰曰:安息、月支、天竺至伽那,调御皆仰此盐。”这种石盐系天然生成,而且很白,人们开采出来便可食用。昆仑山(包括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在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可断为石盐产地。北魏时期,昆仑山大致位于于阗国(都城即今新疆和田市约特干遗址)境内。
2.高昌国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曰:“大同中,(高昌国王)子坚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南史》卷七十九《夷貊传》所载相同。《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曰:“(高昌)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魏书》卷一○一《高昌传》有相同记载。高昌国(都城即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可断为石盐产地。
高昌南、北烧羊山所产石盐晶莹透明,交河流域所产石盐可以治病。《梁四公子记》曰:“高昌国遣使贡盐二颗,颗大如斗状,白似玉。帝以其自万里绝域而来献,数年方达,命杰公迓之。……帝问杰(曰)公群物之异,对曰:‘南烧羊山盐文理粗,北烧羊山盐文理密,月望收之者明彻如水,以毡橐煮之可验。交河之间平碛中,掘深数尺有末盐,如红如紫,色鲜味甘,食之止痛。更深一丈,下有碧珀,黑逾纯漆,或大如车轮。末而食之,攻妇人小腹症瘕诸疾。彼国珍异,必当致贡。是以知之。”① 从这个记载来看,高昌石盐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比较珍贵。
3.龟兹国
《魏书》卷一○二《龟兹传》载龟兹产盐绿。盐绿即绿盐,是石盐的一种。龟兹国(都城即今新疆沙雅县羊达克沁故城)可断为石盐产地。
4.凉州酒泉郡福禄县和盐山、白盐山
《神农本草经》曰:“戎盐,……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及酒泉福禄城东南角。”② 从产于山地来判断,这里所说的“戎盐”、“胡盐”也是石盐。
《凉州异物志》曰:“盐山二岳,三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从意,镂之写物。(原注:赤与黑者皆小,惟白大或如箧箱,从人所为形也。)作兽辟恶,佩之为吉。(原注:或治为鸟兽以佩之。)戎盐可以疗疾。(原注:四方皆用白盐作散,以除头风。以其出胡国,故言戎盐也。)”③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凉州盛产石盐。其中,盐山所产石盐,赤者、黑者都比较小,只有又白又大者可以由人们随意雕刻,有些人将这种白色的石盐雕刻成鸟兽形状,用于佩戴,可以避邪。凉州盐山可断为石盐产地。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卷五《志怪篇》曰:“白盐山山峰……,(其盐)洞澈,有如水精。及其映月,光似琥珀。(国)[胡]人和之,以供国厨,名为君王盐,亦名玉华盐。”从这个记载来看,白盐山也是石盐产地。
当时西部地区有不少盐山生产石盐。《神农本草经》所载胡盐山和西羌北地、《凉州异物志》所载盐山、《金楼子》所载白盐山具体地点暂时无法确定。这里暂计福禄、盐山、白盐山三处。酒泉郡福禄县,治所即今甘肃酒泉市。
根据以上论述,可计石盐产地6处。这些产地都在西域地区。这里是少数民族活动地区,曾经处于中原王朝统治之下,可以将其断为这一时期的石盐产地。
六、小结
归纳起来,魏晋南北朝有食盐产地82处。其中,海盐产地19处、池盐产地26处、井盐产地28处④、土盐产地3处、石盐产地6处。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增加了26处。在长达36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变化难以称道。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盐产地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井盐产地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了6处石盐产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分裂割据严重影响了盐业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几个王朝,南方也出现了六个王朝,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个王朝在发展经济方面很难有所作为,社会生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盐业生产也不例外,有时处于停顿状态。海盐产地和池盐产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西南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盐业生产的发展。这个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争,西南地区比较偏远,战争较少,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刘备建立蜀国以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对井盐生产也加强了管理,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史载:“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① 王连“迁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②。井盐生产得到了发展,产地增加较多。
第三,西域地区社会发展促进了食盐资源的开发。在中原地区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这个时期西域地区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盐业生产也不例外。西域地区的盐种主要是池盐和石盐。由于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个地区池盐产地增加较为明显,而且出现了好几处石盐产地。
总之,这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发展主要是在西部地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这个时期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