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多校区财务管理实践性思考

2012-04-29王同孝

会计之友 2012年2期
关键词:多校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摘 要】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十几年中,相当多的高等学校通过合并、扩建、建立新校区,扩大了学生规模,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现在看来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它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传统高等学校的运作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文章在回顾了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形成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多校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强化财务管理在多校区高等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多校区; 财务管理

近年来,在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通过合并、扩建、建立新校区等途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多校区高等学校规模庞大,办学层次多,校区分散,同城多区、跨城多区、有的甚至跨省多区,使得校内外管理环境、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使得财务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对多校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强化财务管理在多校区高等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已成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研究的一项日趋紧迫的课题。

一、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形成

多校区高等学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办学的高等学校。这种独立的校园在高等学校内部称为校区。虽然在两个以上不同的校区办学,但作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却只有一个。即统一的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统一的招生政策、统一的毕业文凭以及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校区不同于分校,一般来说,分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包括人事、财务权,而校区则没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任何国家都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在西方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国家,有着相对长久的多校区办学和管理实践,很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存在多校区办学的现象,如美、日、英、澳大利亚等国家。像美国,多校区大学自开始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据统计,美国多校区大学系统各校区招收的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公立大学在校生中,有近四分之三就读于多校园大学系统中的各个校区。

我国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于21世纪初。我国高等学校多校区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部分是多学科或单科性的高等学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设置,将若干所高等学校合并重组成规模较大、学科较齐全、办学效益较高的综合性大学;还有一部分大学为向更高层次迈进,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与校园面积有限、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的矛盾日益严重,力争摆脱原校园面积偏小,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在原主校区基础上,另辟新校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一个普遍的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0%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属于多校区办学,而且往往这些校区之间在地理上相隔一定距离,有的还相距较远。

二、现阶段多校区办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校区办学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同时也给学校提供经济往来和财力保障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机构与人员增加

多校区办学由于各校区之间空间距离的存在而呈现多中心的特点,打破了单校区办学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并且因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人员配备的特殊性及某些岗位要求的不相容性,势必造成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结构的再分配,使原来单一的机构变为多个分机构,使原来的一岗一人变成了一岗多人,从而造成财务管理人员分散,组织结构复杂的状况。

(二)办学成本增加

由于多校区高等学校各校区之间地理位置相互分离,无论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很难建立合适的共享机制,因此各校区都需要有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校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比如重复设置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保卫等机构,校区之间的交通和通讯,以及重复购置的办公、试验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这些都会造成办学成本的增加。

(三)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大

一是预算管理难以严控。多校区高等学校与单一校区的高等学校不同,在预算的制定、执行、控制、监督、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多校区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统筹协调各校区预算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从而发挥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真正作用。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多校区办学高等学校形成时间较短,财务管理工作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之中,对校区间的经费分配难以准确合理,支出控制管理尚难掌控,还未能形成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且预算执行在监督上存在一定困难,使得多校区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难以完整准确。

二是资金管理更为复杂。本来高等学校的经济活动呈现分散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经费收入已经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结构。多校区运作下,学校的资金分散更为严重,学生学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办班收入等分散在各个校区,使学校有限的资金难以统筹集中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多校区管理下的资金链加长,环节增多,成本增加,资金的使用流转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也会大大增加。

三是财务服务质量难以统一。虽然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往来等都在网络平台上处理,在管理政策上也统一规定,但由于在财务制度上理解有差距,各校区财务人员之间难以及时相互沟通与交流,容易出现财务核算口径不一致、报销标准不统一等现象,降低了统一的服务质量。

(四)财务管理环境呈现复杂性

在多校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除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校区间及内部各种关系外,还需妥善处理好各校区与外部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财政、物价、审计、税务、银行、水电暖管理等职能部门,要通过汇报、沟通、交流和协商等工作,赢得各部门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并与各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校的利益。多校区办学高校因各校区分散,与各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的难度也相应增大。此外,因部分多校区办学高校为跨地区办学,而各地地方性政策法规(如津贴、补贴等)又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学校内部各校区间政策平衡存在困难。

三、加强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财务管理的具体思路

新事物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多校区办学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上是一种新的格局,多校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多校区办学财务管理实际,从战略的、系统的、实践的角度研究多校区高等学校财务运行的合理模式,从而加强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一)科学定位,合理制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总体思路设定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要素,与高等学校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所处的位置、环境及自身财务状况,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进行战略定位和选择。多校区高等学校通过大幅度的校区功能划分、院系调整和学科交融,不断进行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财务工作也随之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多校区高等学校采取的财务机制,应和本校的办学特色、定位、规模以及财力状况相适应,应本着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高等学校集中财力办大事、有利于加强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有利于维护高等学校正常财经秩序的原则,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此外,还需要建立“校长经济责任制”、“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制”、“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制”等责任制。明确多校区高等学校办学的决策层、管理层及任务实施者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高等学校财经工作的安全有效运行。只有这样,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和任务实施者当家理财的经济责任意识才会增强,各项经费预算才会得以保证。

(二)合理调整和科学设置财务机构,制定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针对多校区办学规模较大,服务内容复杂,服务对象广泛的特点,应本着适应多校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有助于加强对高等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工作管理有力的原则,对财务机构进行优化。多校区高等学校应设置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学校财务处,在校长领导下统一管理全校的财经工作;各校区设置财务部,作为学校财务处的派出机构,在财务处的领导下,负责所在校区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对于具有一个共同大学校名的各校区来说,共同的校名代表了高等学校的共同品牌和无形资产,因此高等学校各个校区在会计核算体系的设置上必须口径一致,各校区应始终围绕着学校制定的统一预算进行会计核算,才能使各校区向学校提供的财务信息一致。

有章可循的财务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是规范校内经济行为、保证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为了加强财务调控和管理,多校区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收费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内部控制规范、报账规程、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财务规章制度。各项财会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对于规范学校经济秩序,使学校的财会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确保多校区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安全规范。

(三)加强预算控制,切实发挥预算职能

1.实施预算控制,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面对多校区办学分布较广,摊子较大等工作实际,应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全面实施预算控制。进一步明确预算管理原则、预算管理职权,规定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调整及监督的程序。在预算执行中,强化预算的约束力,遵循“列入预算的不得超支,没有预算的不得开支”,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保证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年度预算编制中,根据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支出预算全部实行定额与定项管理,统收统支,对各校区只安排基本支出预算,专项支出必须经过论证,通过校长办公会确定后方可列入预算,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集中财力办大事和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在预算执行中,为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需建立严格的会计报表管理制度,各校区按月报送会计报表,以便及时了解各校区的预算执行情况。同时改革预算资金的拨付办法,实行按月按进度拨付预算资金,对全校的预算外资金统一上缴,统一下划,从源头上加强资金的控制力度。

2.编制中长期预算规划,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财务中长期预算是基于高等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的更高层次的预算,进行中长期预算规划编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合理确定资金使用结构与方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控制风险,维护学校发展与稳定。学校的财务发展战略应以中长期财务发展目标为核心,可以是5年,10年,甚至更长。因此,在中长期预算规划的基础上,使用适合的资金管理方法,测算未来年度财务收支状况,并根据测算结果做好筹资计划,利用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差,减少利息支出,以保证高等学校有限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促进财务工作健康运行

1.构建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的会计核算模式

多校区财务管理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计核算管理,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统一会计核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校园网资源,依托财务管理软件,搭建全校财务网络统一核算平台,把物理距离变为鼠标距离,将财务管理延伸到每一个结点。从而实现会计核算口径的统一,提高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资金的集中调度和统一管理,提高高等学校内部资金挖潜的能力,推进预算的强化管理,解决校区间财务数据实时反馈滞后的问题,方便高等学校进行财务决策的需要。

2.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学校新校区建设经费需要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将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简单的投资拉动转到提高效益的轨道。高等学校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的关注点应该是既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新校区建设是高等学校动用资源最大的单项工程。工程资金筹措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对高等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高等学校长远财务状况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新校区建设资金筹措上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在预算安排上决不动用日常经费,以确保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和正常运行不因新校区建设而受到影响;二是加强校内资金管理,充分利用校内资金的时间差,以减少高等学校的贷款,贷款规模要适度,一般情况下不超过年度收入的规模;三是贷款必须考虑支付利息可承受的能力,避免日常运行经费承担过重的利息开支,杜绝用贷款支付利息。

3.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这赋予了高等学校愈来愈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则表现为高等学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主权,使得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因此,应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潜在性及其引发危机的滞后性,从财务收入、财务支出、财务内部管理、特别是信贷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建立学校和各校区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控制银行贷款额度,科学理性举债,并依据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偿还能力、偿还期限,正确评估确定全校贷款项目和适度的贷款额度,保证学校的发展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另外资金支付及时,资金链的畅通安全,保障各校区的日常运行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部分。

4.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校园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穷。高等学校每年正常经费支出多,节支的空间也相当大,因此厉行节约决不应只是一句空话。节约是最好的筹资,充分利用经济手段,针对不同的能源使用性质,在严格计量的基础上对各校区分别实行定额考核管理、有偿使用管理等不同管理模式,加强节能宣传,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新型、清洁、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改造供暖系统,实行分时、分区、分温控制,实现最优化供热、最大化的节能效益。此外,对各校区还应严格控制会议费、交通费、招待费等费用性支出的规模,要做到预算安排要控制,日常花销要节制,计划外支出要遏制,铺张浪费要抵制,减少不合理支出,从而实现整个学校办学效益逐步提高的管理目标。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财务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科学的发展,网上报账,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将来的财务报账必然是“一不见钱,二不见人”,通过银行卡收支不见钱,网上报账不见人,完全的现代化财务服务方式,因此,需要用一流的财务管理理念,创立一个具有一流服务水准的单位形象品牌,塑造一支拥有一流素质的精干的会计人员队伍,使每一位财会人员的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各校区财会队伍的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岗位练兵与自我实践相结合,名师授课与外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财务工作是一个危险的行业,财会人员分散在各校区,接受监控的力度相对弱化,面临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随时有可能被利益驱使,触犯财经法规,因此,要着重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经常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养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6.加强内外部管理与沟通,创建和谐财务环境

在现代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财务关系变得日益复杂。通过建立和谐的财务环境,理顺财务部门与各校区、各部门的关系,权衡各校区、各部门的收支需求,可以促进财务工作的开展,保障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财务环境应包括:一是要加强银校合作,建立信贷诚信关系,增强校区所在地金融机构对学校财务管理的信心,建立和谐诚信机制,从而降低资金供给成本,减少资金流动阻碍,保障资金高效运行;二是要加强学校内部各校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师生的联系,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倾听各校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师生对学校财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财务工作作风,做到用心服务;三是要规范学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四是要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五是要确保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防腐拒变能力,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在健康、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运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校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财务活动、财务关系以及财务信息的三者和谐,最终促进学校各校区和谐财务环境的建设。

7.严格控制决策过程,建立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学校总部和各校区财务工作的科学、民主、公开、公正,避免个人认识或喜好上的偏差对学校资源利用的影响,学校重大经济工作应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学校党委常委会在学校经济工作中行使决策权,并签署“重大经济事项会签单”。高等学校建立校长、总会计师、财务处长、校区财务负责人以及基层财务人员等各级经济目标责任,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对高等学校财务工作进行审计,并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对高等学校各级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使用实施群众监督。

多校区财务管理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长远的工作,我们应在实际工作中继续进行探索,努力提高多校区办学财务管理水平,以促进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士祥.高等学校财务与审计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罗云.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3] 刘华东,刘兆军.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状况的研究[J].石油教育,2004(1).

[4] 宋来忠.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预算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J].教育财务研究,2008(2).

[5] 程忆军.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7(1).

王同孝教授简介

王同孝,1953年3月出生,山东淄博人,博士生导师,原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煤炭高校财务委员会主任,中国会计学会地方工科院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会计学会煤炭事业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总会计师,山东省高等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尤洛卡矿业安全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兼职独立董事。

王同孝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等。共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高等学校学费研究》、《大学生培养成本》、《高等学校财务与审计研究》、《统计诊断理论与陀螺定向数据处理》等专著六部,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中国教育会计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一项,获国家专利三项。

猜你喜欢

多校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浅谈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高校多校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多校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