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电视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2012-04-29孙永旭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2期
关键词:现场感

孙永旭

【摘要】短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篇幅虽小,却展示着媒体及记者的采写水平。而电视短新闻最能体现竞争力的就在于对现场感的捕捉与运用。因此,无论从新闻本质还是受众需求出发,研究和探讨短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容。文章针对短新闻现场感的性质、特点并配以获奖新闻案例,探究了现场感在短新闻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电视短新闻;现场感;新闻敏感

信息科技推陈出新,新型媒介高调出世,使得新闻传播速度急剧加快,于是,电视新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单位时间里承载信息量的多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电视新闻的竞争力。[1]从传统和新媒体越来越重视短新闻的趋势来看,电视媒体能否提倡采拍现场短新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新闻内容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中,电视新闻声画并茂的现场感毕竟是电视真正的独家优势。

电视短新闻通常又被称为短消息,一般是指片长在1分30秒内的短新闻,它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新闻栏目的质量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现场短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达出来的现场感,因此许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把现场强调到很高的地位,央视新闻频道就曾提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而一些电视新闻栏目更是以《绝对现场》《现场直击》《零距离》等名字来命名,显示了现场意识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但是,就我国目前电视新闻的总体情况来看,现场感浓郁的电视短新闻还是太少,记者缺少敏锐的现场发现,没有即兴的抢抓和记录,解说加画面大行其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电视短新闻的现场感?又怎样才能使这种现场感得到有效保证呢?

现场画面不等于现场感

首先,有了现场画面并不一定就有现场感。虽然画面都来源于不同的现场,但如果把这些画面按照某种意图组合在一起,就会导致电视新闻没有现场感。例如,频频出现在新闻中的“万金油”画面,或者同一条新闻中出现多个地域的现场画面,你一定不会产生身临现场的感觉。也就是说,电视短新闻的现场感来自一个新闻事实的现场,而不是多个现场。

其次,新闻现场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的概念。也就是说,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过去之后,发生那个事件的空间就不再是新闻现场了。所以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要求记者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尽快赶到现场,否则,无论记者事后在现场进行描述还是让当事人在现场介绍事件经过,都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新闻报道了。而重新摆拍或者模拟现场就更是对新闻现场的曲解和践踏,甚至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再次,现场感来自新闻现场的相对完整性。这个完整性包括事件叙述的连续性和意义表现的完整性。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在叙述时,要保持现场信息的连贯,使人们对这些信息的理解不被中断。[2]那些用多个现场画面拼凑起来的电视新闻之所以没有现场感,是因为这些画面本身缺乏对现场叙述的完整性,只有当一个事件被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叙述的内在连续性把现场展示出来,这些声音和画面才会产生现场感。

现场感是新闻力量的放大镜

第一,强调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媒介特性的本质要求。从电视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以能记录信息的原生态而超越了其他媒体,因此,忠实、客观地记录新闻现场的一切成就了电视媒体独有的魅力。所以,现场感较强的新闻总是可以把这种魅力尽量放大,防止因转述而带来新闻信息的衰减。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只有现场直接采集和传送出来的声音和画面才最具有震撼力。九八抗洪、9·11事件、海湾战争、汶川抗震救灾,远距离同步画面、记者现场直击,带来的是每个电视观众都能身临其境,感受正在发生的历史。

第二,介入新闻现场的时间决定了新闻的时效。新闻现场往往稍纵即逝,介入得越早,现场感越强烈,传递信息就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最美妈妈”吴菊萍曾经引起无数中国观众的感动,但是由于事发突然,记者很难赶到现场,因此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因为缺少现场让人有了些许的遗憾。而前段时间关于“托举哥”周冲的新闻报道,正是有了现场感极强的画面,观众不仅为徒手爬上高楼救人一幕捏着一把汗,更能切身感受到广州小伙的勇敢和爱心。同样是“感动中国”人物的河南小伙魏青刚,恰恰是因为有了那一分多钟的现场视频,观众才感受到了他在滔天巨浪中的无畏生死。所以新闻的时效总是与记者到达现场的速度联系在一起的。而央视之所以加大国内记者站的建设,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让自己的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事件发生时记者能不能到达现场,是对记者的考验,更是对媒体的考验。而那些对新闻事件有着极强预知性的媒体记者,更是抓拍现场新闻的高手。

第三,记者在现场是媒体权威性的体现。媒体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实力、观点、覆盖面上,更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新闻事件发生时,媒体的记者是否在现场。如今,媒体能否拿到即时信号已经不是权威性的象征了,信号是否出自自己的传输通道、是否属于自己的原创才是实力的见证,“在现场”是媒体综合能力和尊严的展现早已得到所有媒体的认可。一个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经常缺席的媒体,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尊严和权威。第一次海湾战争,新华社之所以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媒体而被公众津津乐道,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名叫唐师曾的新闻记者冒着炮火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巴格达,在他的镜头和文字中,中国公众第一次看到带有中国视角的新闻现场。

第四,新闻现场是展示电视记者魅力的最佳舞台。记者的魅力之所以在新闻现场才能得以展现,是因为:一、新闻现场是对记者新闻角度捕捉能力的考验;二、新闻现场是对记者新闻掌控能力的考验;三、新闻现场是对记者新闻采访灵感的考验。回顾广播电视的传播史,在国外,人们至今不会忘记二战期间美国著名记者莫洛在伦敦遭空袭时妙语连珠的现场广播报道;在中国,人们不会忘记中国记者冒着炮火和流弹在利比亚街头不惧危险的现场电视出镜。如今,在每一次灾难来临时,在每一个突发事件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电视记者的身影,当他们第一时间发回震撼的现场画面时,他们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职业敏感度造就新闻现场感

明确了电视短新闻现场感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后,怎样才能做到使电视短新闻产生现场感呢?

首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现场。新闻事件有长有短、有繁有简,而短新闻只能严格控制在规定的时长之内,怎样通过这短短的篇幅让新闻事件充分得以展现,这就需要记者发现和寻找新闻事件最具代表性的现场感。[3]什么是最具代表性的现场感呢?关键看这个现场能否最大限度地突出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在复杂的新闻事件中选择一个重点,在简单的事件中选择一个中心,在连续变换的新闻现场选取一个关键承接点,在事件过程中选取一个最具冲击力的瞬间。这些场景和瞬间的选取来源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

以中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发射为例,从2003年的“神五”到今年的“神九”,每次发射都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的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侧面进行报道。但是在“准备”“倒计时”“发射”“进入轨道”等多个新闻现场中,发射升空的那一刻应该是最激动人心、最具观赏性,也最能发挥电视特长的场景,它也是整个发射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神五”发射的现场短新闻当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是记者把整条新闻纳入了火箭升空的那1分30秒的现场画面中,并完全以现场同期声的方式将报道在火箭升空一个长镜头里完成,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了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记者直接出镜,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最后由记者对事件做总结评述,这是一个典型的现场短新闻经典案例。[4]

获得200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的《记住这一刻》,记录了汶川抗震救灾中的一系列瞬间。由于传输问题,这次报道大多采用了短消息的方式来完成。一到灾区,安阳电视台报道组就制订了“依靠现场感”“抓取典型瞬间”组织报道的方案。“被埋176小时群众被救出”“余震来袭时山体崩塌”“战士手举伤员雨中涉水”等一个个震撼瞬间成为播发新闻的亮点,镜头冲击力、现场感染力成为这组报道成功的关键。

其次,选择最能传达信息的情节和细节的现场。现场短新闻常常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就需要记者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素质,知道什么东西最重要,懂得如何从各类新闻事件中发现情节、捕捉细节,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提炼主题。

2010年度河南省新闻奖短新闻一等奖《卢展工:我来找工作》是记者跟随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结束了调研日程后,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来到焦作人才招聘市场进行微服私访的一次计划外报道。整篇新闻记者以卢展工书记“应聘”过程为内容,完全靠着新闻现场来组织画面,表达主题。新闻展现了卢展工书记与人才招聘市场工作人员的精彩对话,现场感强,内容鲜活,尤其是卢展工因年龄问题被拒更是增添了新闻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极大地突出了现场新闻的魅力。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现场,捕捉到了每一个细节,依靠纯现场的报道形式,在短短一分多钟的短新闻中,成功地刻画出了省委书记关心民生、务实低调的作风,也展现出了一个最真实、最客观的省委书记的形象。新闻虽短,但中心突出,现场画面丰富,对话精彩,而且镜头叙述完整,暗访结果充满悬念,最终给观众留下极强的现场感和深刻的印象。这类新闻现场的抓取完全是记者扎实业务功底的展现,是记者在现场能充分调动所有感官神经,全方位地感受、思考、选择和表现的结果。

再次,选好离观众最近的替代现场。“我在现场”无疑是记者和媒体最理想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方式,但是并不代表所有播发的新闻都必须具有现场。对于突发新闻,可能记者赶到现场时,新闻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或者结束;再比如,类似统计数据发布这类新闻报道,明显不具备事件性和动态性,自然没有新闻现场,那么,是不是它们就可以不考虑现场感呢?其实,对于上述几类新闻,记者完全可以把报道放在一定的现场去做,通过营造相关的新闻现场,来达到新闻内容现场感。

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记者做现场直播报道,通过报道与播出的同步营造现场感。例如,媒体无法捕捉的突发事件,记者只要能站在已经结束的现场进行直播,就能在同步时空中给观众身临现场的感觉。二是用连线方式与新闻人物或权威知情人连线,用拉近距离的方式营造报道的现场感。比如,中国CPI数据发布后,在第一时间连线发布人,让观众感觉报道就来自数据产生的现场。三是记者选取与内容相关的场合做现场报道,譬如,媒体无法进入的庭审现场,记者就要选取和庭审案件相关的现场进行报道,实现非现场信息的现场性表现。无论何种营造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就可以产生新闻的现场感,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新闻争夺观众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法宝。“短”并不代表小,更不代表少,关键是能否“短”得精彩、“短”出特色,而这一切主要取决于能否“短”出现场感。

参考文献:

[1]周建国.电视短消息的四个特征[J].新闻爱好者,2002(7).

[2]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菖鹂.如何把现场短消息写出彩[J].采写编,2012(1).

[4]孙葆芳.论电视现场短新闻的表现特点[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作者单位:安阳广播电视网络总台)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现场感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现场短新闻写作技巧探析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浅析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由诗歌的“现场感”生发开去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过去、现在和将来①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釆编探究
现场感:生发课堂魔力的一种可能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