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2-04-29丁桂满
丁桂满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从创设情境和课内探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构建数学课堂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有趣的故事中创设
很多学生都爱听故事,根据儿童形象性强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2. 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之间创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 在学生竞赛中创设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4. 在游戏活动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于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长智慧。
二、课内探究
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氛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的教学流程。
1. 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奠定认知基础。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学要求去感知教材,引起新旧知识的链接,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要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2. 合作探究
学习个体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合作探究是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3. 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搭建思维桥梁,杜绝将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他课堂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问题设计要科学,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与重点知识相关)、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讨论的价值。
4. 有效训练
课堂训练是对小学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并在训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本环节应注意:训练设计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课堂训练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课堂训练要有趣味性,寓练于乐,乐中生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根据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激发灵感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迁西县三屯营镇纪庄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