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孩子“幼衰化”的“天敌”
2012-04-29邹可享
所谓“幼衰化”,即孩子的“劣化现象”。按照日本人佐岛群巳的描述,是指“由于孩子精神上的贫困和身体上的纤弱而产生的不能自立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日本有,中国也有。
如何解决孩子“幼衰化”问题?服务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源于美国,从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发展而来,是一种以学习为基础的“服务”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似杜威的“在做中学”。“正像这个术语本身所表明的,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academic study)的整合,即把‘学会服务(learn to 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 to learn)两种行为整合起来,把‘为了更好的学生和‘为了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整合起来。正如全美服务学习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格伦所说的‘服务学习在读、写、算3R教育之上又增加了关键的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
服务学习是一种“解放的教育”或“解放的学习”。在佐岛群巳看来,孩子“幼衰化”是因为在以往的学校、家庭里,知识偏颇,把人工物品作为对象来游戏的倾向很多。知识和实际体验发生脱节,孩子在幼衰化下去。因此,要去“幼衰化”,就必须把孩子从“知识和实际体验发生脱节”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说,服务学习是孩子“幼衰化”的“天敌”。
一、服务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志愿者活动不同,服务学习是服务学习的伙伴需求共振的结果。伙伴之间只有发起人,没有预设的或法定的召集人或主持人。也就是说,在服务学习未正式进行之前,潜在的服务学习的伙伴之间没有任何的行政关系或隶属关系,不存在谁来领导谁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强谁弱的问题;不存在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是“教育者”谁是“被教育者”的问题。他们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心灵上是自由的,在行为上是自主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服务学习的伙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需求或不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家彼此需要。服务学习伙伴具有高度的正相互依赖性。因此,从学习论的观点来看,服务学习天然就是共同学习。就服务学习的主体而言,服务学习是每个人的。
服务学习的载体是“事”。不可否定,这些“事”是自然存在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服务学习的伙伴发现、整合出来的。因此,在服务学习中,作为伙伴的“服务”与“学习”不是也不能游离于服务学习的“事”之外,而是和睦地共同存在于服务学习的“事”之中。这里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学习”或“学生学习”,而是“伙伴学习”“实践学习”或“经验学习”,是基于“自我解放”的“共同体全部解放”的“学习”。这里的“服务”,也不再是现代经济人交易式的“服务”,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伺候”或“服侍”,而是服务学习的伴生物,是基于“自我解放”的“共同体全部解放”的“服务”。在这里,孩子们已经解放出来,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服务学习让孩子回归生活的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说:“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而事实是,我们的孩子却经常性地处在“脱节”的状态:把学生的学习同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分裂,局限于科学世界之中,使学校成为一座远离生活的孤岛或“知识操练的兵营”。
所以,我们必须回到生活世界来。按照现象学的指引,服务学习将教育的视野越过传统的学校边界和科学世界,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使教育从单质、共性、必然、简化的世界,走向多质、个性、偶然、丰富的世界;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学习环境,开辟一条应用一切学习、发展资源实现教育最优化的广阔途径。把孩子们从学校世界或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三、服务学习让孩子享受童年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实现儿童的幸福要有“六大解放”。服务学习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解放孩子们的脑。服务学习把“问题学习”当作它的重要工具。在课程资源丰富且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充满了责任感和好奇心,他们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问题、自然和社会的问题,但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问父母,问老师,查《十万个为什么》来寻求答案,而是靠自己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在这里,“伙伴”是他们运用得最多的“知识”。在服务学习中,孩子们不仅运用知识,而且检验知识;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发现和创造知识。这种创造,不仅有理性的精神产品,如小故事、日记、服务学习反思报告、倡议书、建议书和工作方案等;还有物化的知识产品,如给服务学习伙伴的“恩物”、为学校做的宣传栏、为社区建构的景观等。
解放孩子们的手。“DIY”是服务学习的通则。尽管服务学习是“伙伴学习”,但是,服务学习的“伙伴”,不是孩子们偷懒的“避风港”,更不是他们不独立行为的“托词”。在这里,“伙伴”意味着“分工协作,一起干”而不是“等、靠、要”“让别人干,自己看。”所以,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进行自我服务:自己设计菜谱,自己制作餐饮,自己收拾餐桌,自己清洁房间,自己清洗衣物。孩子们总是自觉自愿地为“伙伴”服务:和自然做游戏,为自然清污迹,让自然更美丽;陪老者聊天,伴幼者学习,为社会的需要添砖加瓦,出汗出力,不再做“动口不动手”的“君子”。
解放孩子们的眼。在服务学习过程中,书本、教师、课桌和黑板,还有电视不再是他们最可看和最能看的东西。孩子们看的东西丰富了:可以看书,也可以看人;可以看植物,又可以看动物……在服务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被人过滤了的东西,他们可以自主地全面地本真地看了:孩子们既可以看到比公园还漂亮的现代化工厂,也可以看到管理无序、融“脏乱差”为一体的城市“死角”; 既可以看到人类的过去——名胜古迹,也可以看到人类的现在;既可以看到自然的善美,也可以看到自然的凶残;既可以看到人善,也可以看到人恶……
解放孩子们的嘴。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在不影响服务学习主题、不操控“伙伴”的前提下,孩子们自由地问询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自由地诉说他们渴望表达或已经知晓的问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觉或感受。每次服务学习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要“围圈说”,进行“脱口秀”表演,习惯在公共场所进行有逻辑、有道德的言语或非言语沟通。
解放孩子们的空间。英国心理学家彼得·罗赛尔说:“所有有天赋的儿童几乎都是在丰富多彩并有充分学习机会的环境中成长的。”而传统的教育却习惯和喜欢把孩子们安置在“贫乏化”的环境里:家庭——车上——学校。服务学习伙伴对地点的选择非常慎重。因为服务学习地点的优劣直接影响“伙伴”学习的质量。因此,服务学习从一开始就要自主地寻找服务学习地点,而非被安排在别人预定好了的地点进行学习。在服务学习之前,准备服务学习的人对服务学习的地点进行遴选,是服务学习前期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于是,到海岛进行服务学习就很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向往。因为那里有大海和渔民,有山林和山民,有沙滩和游客,有侨民和土著居民,有渔船和军舰……那里山清水秀,开放而安全,纯净而甜美,是孩子们夏天进行服务学习最适宜的课堂。
解放孩子们的时间。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学生不得不在规定的空间里消磨不得不消磨的时间,教师赶“进度”,学生少“进步”。而在服务学习中,孩子们可以根据服务学习的需要自主地使用时间,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自主地进行服务学习,在整个服务学习的过程中,“进度”是孩子们自己决定的,什么时候问题得到了解决,什么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服务学习计划或方案往前走。在这里,时间不再被“虚度”,而是真正具有了连续性和延续性,真正具有了自主性和生命性;在这里,时间充满了发现和创造、竞争与合作,充满了责任和爱、卓越与和谐。
【邹可享,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