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软暴力背离教育宗旨

2012-04-29李书华张勇

中国德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暴力德育校园

李书华 张勇

近年来,很多学校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体现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最终集中表现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水平上。而校园软暴力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如何认识校园软暴力的实质、产生的根源、解决的办法,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司晓宏教授。

中国德育:司教授,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近年来,“绿领巾”“红领巾”等校园软暴力问题引起极大关注,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司晓宏:我们平时所说的校园软暴力主要是说介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或态度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冷漠、教训、威胁、嘲讽、孤立、控制等。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实施校园软暴力,既有显意识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并且这种下意识行为具有习惯性强、隐蔽性深、危害性大等特点。教师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行,却可能刺伤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学科,最终可能导致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往往会给这些学生贴以“差生”“刺头”“绿领巾”等标签。这种“标签效应”容易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产生“退缩性人格”。有些孩子跑到网吧进入虚拟世界——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个世界才是美好的,有吸引力的。不仅如此,还可能导致“爆发性人格”,性情异常暴躁, 内心世界充满攻击性, 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视。特别是还可能导致学生因无法还击教师而转向自我伤害,如吸烟、酗酒、自我封闭、离家出走、企图自杀等。也有可能将怒气撒向同学,对他人和社会采取偏激行为。校园软暴力表面上发生在校园中,但它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社会危害不容忽视。而最可怕的是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还在无意识地爆发着软暴力。

中国德育:您提出最可怕的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软暴力的危害性,还在无意识地爆发着软暴力,这表明教师对于这一问题的实质还认识得不是很清楚。您认为校园软暴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

司晓宏:校园软暴力最根本的问题是背离教育宗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生成人、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只有对准了人本身,才称其为真正的教育。可以说,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我们再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成功的首要前提,也是教师职业动力之源泉所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就不能歧视部分弱生;全面,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循此出发,教师必须以满腔热忱来对待学生。而校园软暴力行为无疑与教育的基本旨归和教育自身的规律相背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来讲,他们正处于注重感性和情感,渴求得到理解的时期,校园软暴力的出现,会有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德育:校园软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您怎么看?

司晓宏:校园软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古人就有“师道尊严”“以吏为师”的传统,老师高高在上,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关系缺乏民主平等。其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由于教师的工作劳累,职业压力大,这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并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转嫁心理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的工具,成为老师心情不佳时的发泄对象,这其中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严重,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与同学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等等,这些很容易诱发教师软暴力行为。另外,家长也具有“助推”作用。对孩子过分期待,在教育上不配合,也常常导致教师行为上的软暴力倾向。

中国德育:如前所述校园软暴力对学生有较大的危害,那么,您认为校园软暴力对我们教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危害?如果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司晓宏:事实上,校园软暴力肯定也会使教师受到伤害。其一是影响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失去了和谐、合作的伙伴,教学从何谈起呢?其二是损害教师自身形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而校园软暴力的出现,必然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其三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教师的校园软暴力行为必然会挫伤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和态度,以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其四是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就造成障碍。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一系列不良的教育活动过程体验,不佳的教育效果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反馈,致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胜任感、成就感受到阻碍和挫伤。

中国德育:正如您所言,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应该说,每位教师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致命的。但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很多教师感觉到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孩子。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司晓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没有积极的情感,任何一项目标都无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就在课堂之中。如果学生连老师的积极情感都无法体验得到,那怎么能期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呢?虽然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不可避免,但个体生命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中国德育: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避免校园软暴力现象呢?

司晓宏:正如我刚才谈到的,校园软暴力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应多方面通力合作。一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怀教师成长,强化教师的成就感和工作认同感,使教师由衷地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教育部门切实改革以升学率为唯一的教育评价机制,减轻师生升学压力,使教师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三是从立法角度进一步加强预防与干预研究。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等法规规定应当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允许校园软暴力行为的存在,但法律在规制校园软暴力行为上还是显得苍白无力。对此,需进一步完善,并使之可操作化。《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提到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实施多元化评价标准。2012年9月7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正式发布,要求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这个文件的第二部分,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有专门论述。另外文件第四部分强调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推进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做了规定。

中国德育:您刚才从政府层面上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那么从学校角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司晓宏:从学校层面来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以法治教、依法执教。学校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相应的机构,沟通和化解师生因误解造成的隔膜。同时想办法舒缓教师的工作压力,如设立教师减压茶吧、学生情绪发泄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注意改变由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工作的评定模式,注重教师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绩效观念和政绩观念的主导下,较少考虑教师的身心健康,这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这也是对学校管理者管理智慧的考量。

中国德育:我们都知道,教育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从社会层面来讲,消除校园软暴力应做哪些工作?

司晓宏: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任何一个教育问题都必须把教育置身于社会的大系统内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消除校园软暴力现象而言,家庭、社区、传媒业等社会各界都可以做很多工作。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事不关己了,而是要切实履行孩子成长监护人的职责,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至爱,获得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家长可以让孩子及时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自己,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同时注意向学校反馈孩子的情况并和教师经常沟通。事实上,很多家长都不主动联系学校,这就使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去解决几十个孩子的问题显然是力不从心。

就社区管理而言,应充分利用家政学校、社区橱窗、入户宣讲等形式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了解和普及一些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大力提倡赏识、鼓励教育。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是生存所必需的。学校里最需要的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么,这种爱和自尊的氛围也需要我们家长从家庭来创造。

社会氛围应对教师职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在此方面,传媒业要担负起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舆论氛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此,在现代传媒发达的社会中,媒体也有教育担当,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向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如果缺失积极的情感,那道德的种子就不会苏醒和萌芽,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扭曲。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老师的爱,才会向老师打开闭锁的心扉,倾诉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教师对学生这种无私的爱需要社会舆论上的激励与肯定。

中国德育:从您的谈话中感觉到,杜绝校园软暴力社会各方要通力协作,而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您作为师范院校的管理者,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如何在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呢?

司晓宏: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文件对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筹划。我校作为一所部属师范大学,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注重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都明确地贯穿着这一价值导向和要求,努力把师范生培养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中国德育: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暴力德育校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反性别暴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暴力”女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