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上化解校园软暴力
2012-04-29任亚方
如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校园软暴力现象已逐步引起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高度关注。校园软暴力不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它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而是使用谩骂、诋毁、嘲笑性的语言或蔑视的态度,侮辱、伤害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暴力。校园软暴力侵犯的是学生的精神,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伤害。要从根本上化解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深挖其背后的心理根源——教师不良情绪。当一位教师心里充满不良情绪,终日沉浸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则容易引起严重的心理失衡,言行失范,一旦需要宣泄,精神暴力就有可能成为他发泄压力的渠道,催生出扭曲的,充满歧视、冷漠和压抑的教育方式。一旦让学生成了不良情绪发泄的对象,对他们稚嫩心灵的危害就是极其深远的。
因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软暴力背后个人情绪上的缺失和不健康带给学生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从源头上规避精神暴力。笔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上,重塑职业信念,回归理性精神。
重塑职业信念
教师的职业信念集中体现于教师对教育职业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当教师自己认识到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并将其视为坚定的职业信念时,他才会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教师拥有理想追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待教育工作就会乐观向上,遇事不消极、不悲观,呈现出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了病,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这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信念激励自身克服和消除不良情绪,用深情的爱去感染学生的表现。
职业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教师调节职业行为的内在机制。一旦教师形成了坚定正确的职业信念,那么,不管有无外在的要求和监督,他都会依据职业规范自觉支配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不良情绪突发的情况下,职业信念就会化为巨大的克制力量,从而避免不适当教育行为的产生。实际上,这时的职业信念,已经使教师的职业规范内化为他们心中的良知,最终使其职业行为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的职业信念视为教育的基础,他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他认为,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直接责任,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职业信念的影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道德格言、学校规则和惩戒办法都无法替代的。
回归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一种限制滥用权力和阻止暴力的因素。”理性的人会平等地尊重他人的理想,能够反省生活中的过失,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更加公正和明智。理性精神是一种生活的自觉,是对开放、真诚、尊重、民主、平等的守护,理性能够遏止人的欲望和自然的情感膨胀。教师只有具备了理性精神,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理智地判断,合理地选择行动。理性精神是教师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够给予教师一个认识不良情绪所导致的过失,并试图去改正的方法。
理性精神可以让软暴力的发生得到自制。自制是指教师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强度,抵制不良情绪波涛的冲击,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并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并调整自己的情绪。自制的关键是均衡,不是压抑,是情感的适度。教师的固执、专横、呆板、粗野、鲁莽等的性格因素,是发生软暴力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台湾师范大学郭生玉教授曾举例说:“内心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的教师,爱骂学生,学生心理焦虑,上课很辛苦;控制型的教师教学时喜欢批评学生;退缩内向型教师,不愿学生发问,师生关系不易密切。”
教师的理性精神更多地需要自身的生长。在大多数情景下,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自助而得以回归。所谓心理自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调节自身情绪、改善心理问题的行为和活动。心理自助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自我能力与责任的强调。一个人能够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愿意付诸努力去改变时,便能取得好的调控效果。通过心理自助可解决特定的心理或情绪问题,如缓解压力、焦虑、抑郁、强迫等。当心中悲伤、烦闷、痛苦、忧虑时,不妨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也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探讨;当自己感到焦虑、烦恼、郁闷、紧张时,可采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等。教师在面对挫折或挑战时不应意志消沉或满腹焦虑,而应以充满自信、乐观的态度,摆脱困境,解决难题。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心理自助的良方。心理暗示的方法一般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的方式。暗示对一个人的情绪乃至行为有奇妙的影响,积极的暗示既可用来减轻不良情绪的困扰,也可用来激励自己。如当自己情绪激动、怒火中烧时,不妨提醒自己要“制怒”“冷静”“熄火”;还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放一些警示语,如“冷静是聪慧”“冲动是魔鬼”“发怒是祸水”“制怒为安”“勿将今日之火延至学生之身”“三思而后行”“一失足成千古恨”“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来告诫自己。
总之,教师对不良情绪进行积极调控,从而在工作中拥有健康的情绪,平静的心态,才可能从源头上有效化解因不良情绪而产生的软暴力行为。
【任亚方,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育研究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