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意摄影中民族文化元素应用探析

2012-04-29魏超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应用

魏超杰

摘 要:通过对画意摄影中民族文化元素应用的分析,总结出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而创作的画意摄影,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升华了画意摄影的艺术品位和社会价值;在画意摄影中溶入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有思想上的深刻反省。

关键词:画意摄影;民族文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J4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17—02

一、画意摄影的诞生

在世界摄影发展史上,有一种刻意地追求绘画效果的创作方法,那就是画意摄影。“画意摄影是指用摄影的方式表现摄影家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摄影形式。即摄影家在强调以现实世界为创作基础的同时借助摄影技术手段和各种表现技巧,试图通过‘画意式的图像充分表现摄影家内心世界的思想观念、艺术观点和审美理想。”[1]

自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诞生以来,相对于有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而言,摄影显得有些稚嫩,在一些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受绘画的影响较大,特别是19世纪中叶的欧洲绘画的影响。画意摄影先从追求画意效果的风光摄影开始,从而到模仿情景场面绘画,逐步拉开画意摄影的序幕。

二、欧洲文化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

十七世纪,法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统治者和贵族对文艺的热爱,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提倡文艺作为夸耀自己荣誉与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爱好和兴趣。在路易十四倡导和保护下,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思潮产生和盛行起来。当时的文化艺术界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崇尚古典精神,让现实描写披上神话的外衣,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1857年,瑞典籍的英国摄影家雷兰德创造并展出了其代表作——《两种人生》。雷兰德的摄影是一种合成艺术品,将版画、戏剧、油画与摄影混合起来。这幅作品是十九世纪最引人关注的画意摄影风格的高雅艺术作品,它以戏剧性的场景传达了关于人生的说教。“他重视画面的具体情景气氛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带有强烈的寓意性和宣泄性,同时完全保持画面的结构稳定、均衡和带有明显古典意味的和谐。在排摄时,他调用十六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置摆好姿势,用了三十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六周方才成功。在这幅照片中,雷兰德构想出一个寓意性的场面:一位先哲引领两个青年走入人生之路。其中一个青年崇尚宗教,勤劳向善,具有可敬的美德。而另一位青年离开先哲就奔向享乐的世界,染上赌博、酗酒、淫欲等恶习,以致失去理智,危害自己走向死亡。”[2] 这幅大小为31×16英寸的摄影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上展出时,立即引起了轰动,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亲睐,被称为“最壮观的场面,最出色的照片”。女王便用高价为自己的丈夫阿巴特公爵购买了这幅照片,作为英国王室的艺术收藏珍品。雷兰德在画意摄影上的开拓之功,使他赢得了“艺术摄影之父”的荣誉。因此,雷兰德《两种人生》的故事早已经成为摄影史上传闻的佳话。然而,雷兰德的成功是有赖于他对欧洲文化,特别是“古典主义”、“宗教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并以此教育人们弃恶从善,选择人生。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幅传世佳作时,会感到这幅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假如雷兰德不了解欧洲古典主义和欧洲宗教文化,他是不会创作出《两种人生》这样传世佳作来的,更不会获得“艺术摄影之父”的美誉。这正说明了在摄影创作中民族文化应用的重要性。

三、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

画意摄影,一直是中国摄影界最为热衷的题材之一。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与西方摄影走着完全不同路线的中国摄影,尤其是被称为艺术摄影的“画意摄影”,几乎自始至终地与风光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传统浸染的结果。

自中国宋元时期以来,到明清达到鼎盛的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与书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的基本样式,也是中国人在视觉艺术思维上的独特经验资源。于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解读,并利用摄影术展现,进而使风光摄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摄影很顺利地替代了传统的笔墨纸砚。中国早期的文人摄影师在完成了对摄影形而下的理解之后,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传统绘画的精神诉求之中,这可以从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早期摄影作品中得以证实。这些文人摄影师们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中寻找摄影灵感,以山岳、云霭、孤舟、河流等为素材对象模仿水墨画的意韵,复制水墨画的结构章法,甚至在摄影作品上题词落款,所完成的效果和意象可以说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

“意境理论”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内涵之一。周祥来先生在《泛舟于中西古典美之中》谈到:“中国美学是世界两大美学体系之一。如果说西方创作了偏重于客观模拟,以人物、典型为核心的再现美学,那么中国则贡献了偏重于言志抒情,以意境、韵味为核心的表现美学;如果说西方的古典美学偏重于美与真的统一,偏重于美学与哲学认识论的统一,那么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美与善的统一,偏重于美学于伦理学、心理学的结合。”[3] 因此,许多中国艺术家们一般都是围绕着意境的“气韵生动”“以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思维流向进行实践创作的。

郎静山先生便是其中一位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把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用摄影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为中国的画意摄影开辟了先河。以郎静山先生的摄影作品《晓汲清江》为例,我们来分析他是如何用摄影的表现手法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解读。《晓汲清江》是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集锦摄影”的代表作之一。“集锦摄影”就是作者根据创作构思将多张底片上的景物,有选择地印放在一幅作品中,从而获得体现作者自己的主观意念,而又具有画意摄影效果的摄影作品。集锦摄影要求作者既要有严谨精巧的构思设计,又要有娴熟的后期暗房技术。郎静山先生的这幅作品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视觉感受。整幅作品由大面积的白色和少量的灰黑色调组合而成,它以高调构成的画面,给人以淡雅明快的视觉感受。画面由几株植物作为近景,远景是有云雾缭绕中显现出来的山头组成,中间在视觉中心部分点缀一位在水边挑水的人物。面对这样一幅作品,我们如同进入了一个空寂幽静的仙境,有一种超凡脱世的心理体验,意境美是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中之所以充满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是因为他自幼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特别喜欢中国水墨画,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并对中国文化有精辟的论道:“写意即抽象”,“宇宙万物,林罗万象。唯皆出乎造化之自然。”[4]他独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集锦摄影”,被西方摄影界评为“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我们从朗静山先生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成就了他现代摄影艺术大师的地位。

当然,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画意摄影不只是郎静山一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为代表的画意摄影的出现再次掀起中国大陆的画意摄影热。陈复礼的艺术风格有别于郎静山的画意摄影。其作品更注重表现民族精神,这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如《苍涛》、《黄山的松》、《搏斗》等摄影作品都证明了这些。陈复礼的摄影作品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独特风格。在色调运用、空白布局、散点透视等方面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的营养,其画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画意风光摄影。如《黎明》、《漓江早渡》、《朝晖颂》、《西湖春晓》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他在画面中加入传统绘画、书法、篆刻、诗歌等元素,从而开创了“影画合璧”摄影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陈复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大胆尝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中国当代风光摄影师效法的榜样。

此后,中国的风光摄影家大多都是沿着陈复礼的画意摄影风格而发展下去的。如:于云天、陈长芬、王建军……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的风光摄影已经形成了寓情于景的中国特色和气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深厚积累。中国的摄影人对于风光摄影的痴迷,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赞赏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间,借景物抒发胸中丘壑的审美追求分不开。自郎静山到陈复礼,再到陈长芬、于云天、王建军等艺术家们,他们虽然风格特色各异,但对于诗情画意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具有西方摄影迥异其趣的东方神韵。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从唯美的意义上对风光的描述。面对同一个风景,成群结队的摄影师的照相机在同一个角度重复拍摄,力求达到前辈大师的画面效果,而得来的却是毫无艺术价值的唯美碎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会因此造成对原本纯净美丽的自然生态的损害。且不说拍摄活动所带来的蜻蜒点水、浮光掠影,很可能会对风光摄影的创作带来严重的误导,让无数爱好者以为拍出一张色彩艳丽、颗粒细腻、层次分明的风景照就是艺术。这些所谓风光“创作”,暴露了中国人时下对自然文化观念的病态和浅薄的形式追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大规模拍摄破坏了对自然区域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人类家园的终结。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往往是考察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从当代视觉文化角度来看,这些风格雷同的漂亮的风光照片,反映出了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品位,折射出当代摄影师们的文化心路历程。“以郎静山为代表的虚无避世的摄影走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懦弱无能和消极病态。如若再进一步确定郎静山在摄影文化中的具体身份,那么与其说他是一个集锦摄影家,不如说是一个有着丰厚中国传统艺术经验的暗房制作师。因为他所表达的精神没有时代内容和独特奋进的个人精神,只是在用摄影创造影像再现前人的绘画效果及精神窠臼。”[5] 鲍昆对郎静山先生的这段评述只是一家之言,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郎静山及其作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郎静山先生的摄影作品,是有些传统文人的虚无避世和懦弱;但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他无奈的选择。然而无论如何,郎静山先生把中国文化与摄影的有机结合,是对中国民族文化和摄影发展的大胆探索,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结语

事实证明,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而创作的画意摄影,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升华了画意摄影的艺术品位和社会价值;在画意摄影中溶入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有思想上的深刻反醒。

参考文献:

[1]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61.

[2]王传东.超越影像的价值[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7.

[3]周祥来.泛舟于中西古典美之中[N].人民日报,1984—06—09.

[4]摄影大师郎静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101.

[5]鲍昆.观看.在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89.[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应用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