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成长脉搏 努力促进教学相长
2012-04-29徐勤峰
徐勤峰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地理作为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学科,它融丰富深厚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于一体,可谓是包罗万象而又异彩纷呈。人常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地理学科的真实写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不仅是学科知识的逐渐丰富,也是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的不断成熟和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执教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坚持以兴趣教学为抓手,积极实现以发展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从而在把握学生成长脉搏的同时,有效促进课程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与创新;教学相长
在学校教育中,新课程理念的应运而生恰如传统和现代教育教学之间的分水岭,其中最具标志性的节点就是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据此强调实现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这就是说,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印记符号,也是教师生命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成长脉搏,在创优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努力开启教学艺术,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培养他们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地理课程的教学相长。本文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作出简述。
一、建立和谐教学关系,努力开启学生的良好心境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开启者。学生心灵需要的绝不是被教师所“塑造”,而是被不断地“唤醒”“激发”和“升华”。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施展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在拉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同时,有效激活学生心灵中潜藏的活力元素,从而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有效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如在教学印度半岛内容时,笔者以一句诗作为地理知识谜语:留在脸颊上一滴爱情的眼泪(谜底:泰姬陵)。这样的趣味导入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一下子激活了课堂学习状态。诸如此类的地理谜语不胜枚举,比如:“圆圈做鸭蛋——太原”“大家都笑你——齐齐哈尔”“一路平安——旅顺”“两个胖子拥抱——合肥”“太阳西下——洛阳”等等。实践表明,细节同样能够决定事情的得失与成败。这样的点点滴滴看似简简单单却很实实在在,既能“四两拨千斤”地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叩开地理学习的兴趣大门,也势必成为师生情感的粘合剂。
二、坚持鱼渔皆受的教学原则,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理学科知识比较庞杂烦琐,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学习能力是不行的。执教者要本着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注重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刻感悟到,阅读是学习之母,教会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地理材料的阅读与解析,对提高学生捕捉地理信息的能力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常规而言,对初中地理的阅读解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法和间接法。以前者为例,这类阅读材料比较容易解答,通过有效阅读,一般能够直接找到答题基本线索甚至是半成品答案。这类材料通常主题鲜明, 层次比较分明,意思也相当清楚。该类型题目往往在文中出现中心语句或关键词语,执教者只要引导学生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样的中心语句或关键词语,即能从中获得相对完善的解题答案。而学生逐渐形成了常规阅读解析能力,既能增强课程学习信心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注重开展联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尝试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与语文诗词之间的巧妙结合。在教学黄河“地上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识图中试用一句诗词来形象描绘黄河‘地上河的情境”。此语一出,一石激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妙语如珠。在众多的描绘中,师生共推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古诗句最佳。此诗本是夸张黄河发源地之高的,现用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描述,既言简意赅又形象生动。加之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演示,使得学生们对黄河“地上河”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四、讲求激励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和运用富含激励元素的“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各种潜能的发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口答、写作、行动、表演、操作、科学实验和制作等真实性的行为表现,来检测和评价学生在实景或模拟情景下所知所能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借助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中培养他们获取信息、鉴别真伪、梳理和加工以及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此外通过表现性评价,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能力,培养参与地理探索的活动能力,培养实地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与探索精神等,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身心发展,都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洁爽.初中地理教学新型评价方式尝试[J].现代教学,2009(17).
[2]夏义.试论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J].吉林教育,2010(14).
[3]彭思远.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J].教育导刊,2009(8).
[4]韩旭东.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J].教育经济研究,
2007(4).
(新沂市堰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