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生逆反心理

2012-04-29黄国庆

科教导刊 2012年27期
关键词:调适逆反心理危害

黄国庆

摘要 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极易引发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害的,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探究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寻找克服逆反心理的良策,帮助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逆反心理,灵活处理,认真引导,用平常心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逆反心理 危害 原因 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1 逆反心理的危害

据调查表明,目前初中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比例还是很大的。这些学生在学校容易和教师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这种对立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学生对该教师所教的课常常是不愿听、不愿上、不愿学。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有这样一位学生,因在数学课上违纪,被老师批评,从此对老师不满,每到上数学课,不是在纸上画画,就是看课外书,和同桌说话,或者干脆趴在课桌上睡觉,总之就是不抬头听老师讲课,诚心和老师赌气,结果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在家里,学生如果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将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认为他们的话不一定正确,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好心不领情,处处与家长对着干,把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不和家长沟通,结果造成“代沟”,更有甚者离家出走,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很多事件触目惊心。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来自教师的原因

教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处理得不够公正合理,使学生认为教师不通情达理,偏心眼,于是对教师的教诲表现在反感,甚至拒绝接受。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性”逆反心理。教师的要求经常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就可能表现出不肯接受的情绪,于是产生“自主性”逆反心理。教师过多采取强制措施,提出超出学生自身能力、特点的要求,伤害了学生,使学生容易产生“超限性”逆反心理。教师如果知识水平不高、个人修养差、不修边幅或过分追求衣着打扮,经常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傲慢、苛刻、严厉和无能,那么就会让学生反感,于是产生“情绪性”逆反心理,教师不了解情况,一味强调自己的要求,学生感到委屈,从而产生对立情绪,产生“发泄型”逆反心理等等。

2.2 来自学生家长方面的原因

有些家长对学生过于严厉,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分析原因,不关心帮助,只是严厉批评、讽刺挖苦,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久而久之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没有理想抱负,整天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打牌赌博,对子女不管不问,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不和或离异,得不到家中的关怀和温暖,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2.3 社会的原因

一些书刊、影像、电视、网络传媒等传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付之东流;社会的不正之风、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学生产生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生活上的差距、学习上的竞争等方面,表现为更突出,所有这些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4 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成人感”,使他们对新奇的食物总想探个究竟,这样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导致与教师的要求相反的行为。此外,学生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学生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有时自己也难以控制,消极的情绪状态导致他们常常会对教师的要求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

3 教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3.1 冷静对待,善于自制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不是采取正常的、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而是故意与教师作对,甚至会侮辱教师的人格,使教师难堪、恼怒、困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克制冲动,保持冷静,机智、迅速、准确地判明情况,巧妙、艺术、及时地采取措施控制课堂,驾驭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关系。

3.2谅解宽容,灵活机制

宽容是教师的美德,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学生正处在尚未定型的发展阶段,其心智能力和知识经验还较差,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对待和处理问题,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不犯错误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也不例外。作为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应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给予宽容和谅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积极、艺术地引导教育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

3.3 幽默风趣,和谐快乐

教学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最有害的方法莫过于板起面孔或讽刺、挖苦。教育的机智和艺术往往寓于幽默之中,多一点幽默,少一点生硬,是学生的普遍愿望。课堂上一席有趣的话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使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并在笑声中交流和深化师生情感,增强教育效果。

3.4 假装糊涂,因势利导

教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行为,有时可假装糊涂,以创造一种利其终止错误行为的环境,使其自我觉醒,受到正面教育。但假装糊涂绝不是不管不问,而要认真分析掌握情况,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的过错行为。它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关心爱护学生,还要求教师有思维的灵活性,能根据客观条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5 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所谓掌握分寸,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对待和处理问题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合乎教育分寸地对待学生,解决已有的矛盾,同时又不引起新的矛盾。

3.6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对处理学生课堂中的逆反心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动之以情。要其轻化,先要感化。感化要真情实意,给学生充分的爱心,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给予父母般的关心和厚爱,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要求,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自己好,从而自觉地纠正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和不良现象。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和掌握一定的道德行动准则,明白在课堂上应该怎么表现。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确对待中学生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1.

[2] 小学思品和中学思政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

猜你喜欢

调适逆反心理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