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012-04-29孙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摘要:大众生态体育是依照生态体育理念对大众体育进行的规划安排。山东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大众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其开发利用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教育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全民参与共享原则,开展适宜的生态体育教育,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做好生态体育圈域的规划建设。

关键词: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21—06

Abstract:The mass ecological sports is a planning and arrangement of mass sports based on the idea of ecological sp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ecological sports, the exceptionally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al tradi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fford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incipal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the principal of “being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the principal of all—people participation and sharing. So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appropriat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sports,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resource creatively and do well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ports circle.

Key words:Shandong province; mass ecological sports; na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作为21世纪人类的普遍性和全球性吁求,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世界虽然原本针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人类生存困境而发,但其解决思路内蕴着一种重新看待和处理人类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之关系的哲学视野,因而在实质上提供了一种

收稿日期:2011—09—06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的分析与开发研究”(2008RKA210)子课题。

作者简介:孙波(1972— ),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0014

Dept.of Military Sports,Zhiji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4,China

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此事关人类未来生存与根本命运的文化视野中,作为社会构成重要子系统的体育,也必然会以生态哲学理念为导引,展开对自身开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的反思。生态体育概念的提出以及据此展开的研究便是这一反思的结果之一,其根本目的则是探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发挥体育在构建人类精神家园方面的价值功能,通过体育参与和谐世界的构建。本项研究即依据生态体育理念及相关理论,清理并分析山东自然、文化资源与生态体育的相关性及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以此探索生态体育开展的基本原则与可能路径,同时也期望为“和谐山东”的建设提供体育学的思考。

1 生态体育与大众生态体育

1.1 如何理解生态体育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理论概念,国内学者胡小明、郑晓祥、龚建林等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富于启示性的探讨。总体而言,生态体育概念在事实整合与价值赋予两个方面均缺乏充分严密展开,这既与其所指称的体育类型尚未发展成熟有关,也与人们对体育与生态的理解存在文化差异有关。我们认为,生态体育概念的提出首先意味着看待体育的新眼光,意味着处理人类与体育、人类体育与自然世界之关系的新方式,诸如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具体的活动方式只是此新眼光或新方式的典型体现;其次,作为一种价值赋予,生态体育概念的提出根源于作为人类生存之一种绽开方式的体育对于普遍性的生态危机的积极回应,而体现为对体育自身异化的救赎以及建构人类世界和谐生态的吁求,是要创造出更人性、更和谐、更幸福的体育生活。就此而言,生态体育试图解决西方工业文明孕育的现代竞技体育异化所造成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损毁,试图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为体育重新植入灵根与动力。因此,生态体育并非所谓原生态体育,而是只有在后现代社会才可能出现的体育范式,是人类在经历了生态危机之后自觉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整体动态和谐的选择,前现代的原生态体育固然是现代生态体育的建构资源甚至精神泉源,但必须经过意义与方式的转换。生态体育亦非以回归自然为唯一指向与最终追求,而是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更高层级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孙 波 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No.3 20121.2 大众生态体育及其资源

本研究所谓大众生态体育首先是指在后现代社会开展大众体育的新范式,是依照生态体育理念对大众体育进行的规划安排,亦即大众在后现代社会参与体育的方式类型,以维护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谐为前提,选择体育活动的路径模式,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促进世界的整体和谐,同时享受生命的自由快乐。尤需指出的是,本真意义上的大众生态体育绝非时尚性流行性行为,而是在变化了的世界中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需求,是生命的深层和真实的需要,唯此大众生态体育才能如所期望地展开其本来面目,成为大众日用常行的生活方式,否则很有可能成为消费主义与商业传媒合谋营造出的充满审美诱惑力的幻境。

大众生态体育的顺利开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适宜的体育之道——首要明确的是通过体育达成的个人身心健康必得以与自然、他人的共生共存共发展为前提,更需要政府和相关体育组织的积极筹划与引导,为大众生态体育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这就涉及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所谓生态体育资源,也就是能够为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可转换的活动方式以及环境空间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

2 山东省开展大众生态体育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

山东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四季分明的暖温带气候,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但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开发,也为大众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

2.1 山东省开展大众生态体育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为大众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与环境空间,良好的环境空间意味着人类亲近自然、并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中从事身体运动的更多可能性,而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了生态体育的展开方式。事实上,地域体育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当地自然资源紧密相关,原发性的体育活动形式就创生于为自然资源所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

2.1.1 山东的气候条件与大众生态体育

体育的生理基础是人的身体,身体活动的范围与程度不能不受气候的制约,因而以亲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旨的生态体育尤需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与更多的可能性。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降水比较丰富。这种气候为人们从事多种多样的户外体育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其与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与水体资源相结合,就会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大众生态体育的具体形式。

2.1.2 山东的地貌类型与大众生态体育

山东地貌类型多样,根据成因及形态,可以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间平原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的地貌适宜开展不同形式的陆上生态体育活动。以山地为例,全省共有中山6座,即泰山、蒙山、鲁山、沂山、徂徕山和崂山;低山众多,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胶东半岛,这些山地资源为开展登山、攀岩、野营、定向运动等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只要合理有序开展活动,就不会对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的存在构成威胁,反而会使人们在充分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平衡身心的目的。

2.1.3 山东的水体资源与大众生态体育

山东濒临渤海、黄海,海岸线长达3 122公里。滨海沙滩更是山东省独具特色的资源,主要沙滩有60多处,总长度达208公里,面积为4 300公顷,而且坡度平缓、平整宽阔、砂质好,海水清澈,气候宜人。全省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1 552条,湖泊有“南四湖”,即微山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湖水面积1 266平方公里。这些水体资源为开展诸如游泳、垂钓、划艇、帆板等多种类型的水上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条件,而滨海名城青岛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更是为水上体育运动在山东省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2.2 山东省开展大众生态体育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为大众生态体育的开展提供精神动力与可转换的活动方式,前者的核心是大众生态体育之道,即当代体育文化据以开展的核心理念,是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方式的形上根基,而后者则是为创造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运动形式提供借鉴,旨在于自然生态平衡之外,更能达到文化生态与价值生态的平衡。在此方面,山东所拥有的底蕴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传统,是在当代社会开展大众生态体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2.2.1 儒家文化与大众生态体育

2.2.1.1 “中和”、“中庸”与当代体育之道

“中和”表征的是生命的本然状态和理想境界。“和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和遵循的规律,和谐,才有宇宙天地间的秩序和万物的生长繁育。因此,和也就应该成为人们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儒家强调自然人化,注重人文价值,将体育视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方式,即在体育中愉悦身心、潜移默化,最终造就形神合一的健全人格。以“中和”本体为“用”,是为“中庸”。中庸之道的真义是寓“体”于“用”,寓理想于实践,使人们面对各种具体情况,都能做到执守中道,无过无不及。当代体育应当以“中和之道”为其人文价值的必然归趋和安身立命的形上根基,并据此原则来妥善处理构成体育活动的种种对立性因素,实现精神与身体、技术与道德、科技与人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如此则体育便有望回到其本然状态,成为人类全幅生命的生机勃勃的展现。

2.2.1.2 “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化的核心观念

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天地为父母,视天地间万事万物与己同为一体、同为一性,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同胞,所有事物都是自己的朋友。尽管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并非针对生态伦理问题而发,“但是,在儒家的宇宙哲学中,却蕴涵着一种人与天地的关系应是融洽无间的,人并不能把自己看作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不能以自然为仆人,相反,他应视天地为父母,视所有生命都与自己相通的精神”。据此则爱惜自己的身体就不仅是对父母尽孝,更是对宇宙大生命的珍重,不仅由此同样爱惜任何他人的身体,甚至“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与自己息息相关。人—自然共同构成一个身体。这种存在的一体性要求儒者在意识上真切地自觉其为一体,从而对万事万物怀抱‘仁的态度。”这是一种强调个体内在自觉,以之促进自然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思路。

2.2.2 传统体育文化与大众生态体育

“文化生态的平衡不仅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和谐共处、相互补充和匡正,也在于同一文化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和制约。”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一方面受到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也长期存在着不平衡,如此则主动汲取、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就同时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山东省传统竞技游戏活动与游艺活动类型多样,长期存在于民间社会,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发挥了传承文化的功能,是大众生态体育藉以开展的良好资源。

2.2.2.1 民间竞技游戏与大众生态体育

山东省普及较广的民间竞技活动,举起荦荦大者,有风筝、秋千、武术、摔跤、棋类,而游戏则种类繁多。风筝流行于山东各地,尤以潍坊为盛,自1984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国际风筝节,更使潍坊风筝名扬海外。秋千在山东流传很久,不仅是一种游戏,亦有竞技的玩法,一般以荡得高为胜,更有“转秋千”与“龙门秋”的复杂玩法。武术在山东更为普遍,各地都有“武术之乡”,梁山县则被称为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汉族有特色的拳种有地趟拳、螳螂拳,而回族民间流行的拳种则有查拳、教门弹腿、回回十八肘等,还有赶木球、爬木城等体育活动,颇有特色。民间儿童游戏常见的就有踢毽子、跳绳、跳方、老鹰抓小鸡等,这些游戏简单易学、玩法多样,融体育健身、舞蹈、音乐为一体,饶有兴致。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蓬勃开展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这些民间竞技游戏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一些形式已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重新扎根,甚至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

2.2.2.2 民间游艺活动与大众生态体育

一些民间游艺活动在传承文化、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可以归入体育文化范畴。在山东,这类游艺活动有秧歌、高跷、舞龙灯、跑旱船、跑驴、抬鼓舞等。山东秧歌种类多样,而以“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洋大秧歌”最为有名,秧歌的诸种规矩中蕴含着礼乐文化精神,既是艺术,也有健身的功效。高跷流行于山东各地,舞姿多种多样,技艺高的能够带跷表演劈叉、翻滚等动作,胶东还有“扛阁”、“抬阁”的高难度玩法,兼具艺术与健身双重功能。舞龙灯多在年节表演,规模大者如山东鄄城什集村的龙灯,其舞法有“龙扫尾”、“龙钻尾”等多种名目,十分壮观。跑旱船、跑驴均是两人舞蹈,生动有趣,生活气息浓郁。抬鼓舞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舞队队形变化俗称为“八卦图阵”,有章法而重声威。在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游艺活动即使残存于世,也多走样变形,亟需保护,而依照生态体育视野,这些民间艺术也是极好的体育活动素材,完全可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形式。

3 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路径

3.1 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3.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体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易损性使得我们在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必须以保护这些珍贵甚至稀缺资源为前提性条件,务使开发与保护达成良性循环。为此,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基本规律,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的强度类型、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都应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对地貌、水体造成的破坏,以资源消耗最小为前提,经济收入也应回投到环境保护当中,保证其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3.1.2 生态教育原则

大众生态体育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促进世界的整体和谐,这就要求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和贯彻生态教育原则,包括环境教育与文化教育,使人们在充分体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生命的自由快乐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维护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和谐之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从而唤起与提升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这又会反过来增强人们参与生态体育的精神动力,将自发需要转化为自为行动。

3.1.3 “和而不同”原则

维持自然与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是“和而不同”,即在保持价值选择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统一,反过来也一样,要达到和谐统一,就必须保持价值选择的多样性。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应尽量保持资源的真实性与原生性。不仅要保护自然资源的原生韵味,更要保护各地传统体育文化的完整性,避免因过度开发造成文化污染和文化扭曲。尽管我们需要对传统体育竞技游戏、游艺活动进行现代转换,但不能按照某一种价值标准(往往是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进行取舍改写,这种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多元文化价值的均质化、单一化。体育设施建设也应力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尤其要避免在田野山区照搬现代都市体育建筑样式,这既是对当地自然与人本有的和谐意境的损害,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侵蚀。

3.1.4 全民参与共享原则

无论是从资源的共享性质还是大众体育的内在要求考虑,对大众生态体育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遵循全民参与共享原则,避免使那些稀缺性资源为少数人所独享。尽管我们需要具备资源和文化有价的眼光,并在此框架内进行规划设计,以之为调控手段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同时也旨在为可持续利用筹措环境保护和修复所需要的资金,但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一般经济承受力。这既是现代民主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也能更好地调动人们群众自觉参与生态体育的热情,唯此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的目标。

3.2 山东省大众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3.2.1 适宜的生态体育教育

无论是自然生态的平衡还是文化生态的平衡,都需要以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健康、平衡为基石。大众生态体育要求人们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众生态体育也要求人们超越单一的竞技体育视野和西方体育文化视野,重新调适多元体育文化的关系,谋求体育文化价值生态的和谐平衡,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适宜的教育,依据生态文化视野重新审视人与体育的关系、体育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体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发明推广适宜的体育活动形式与方式方法。这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教育原则、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诸如学校体育教师、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育指导者,需要在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方面进行积极自觉的调整,同时亦应考虑聘请民间体育传承人驻校或者进社区传授技艺。一个重要而需迫切开展的工作是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弘扬儒家文化与传统体育观,使“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豪感;展示山东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让那些久违了的游戏游艺活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激起人们的参与兴趣,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体育观念与民族文化保护观念。这里的关键在于体育本来就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因而也需要以文化的眼光对待体育,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游艺竞技形式也就是在延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生命。与此相关,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体育院校也需要在人才培养规格及相应的课程设置方面做出调整,体育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也就有转移的必要,比如对山东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就势在必行。

3.2.2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这是开发利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基本策略。尽管民间游艺竞技活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也必得经过创造性转化,才可能重新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里涉及民族体育的现代化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并不排除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可能会像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一样进入奥运竞技,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推广,但针对大众体育而言,我们所说的创造性转化却反对依据现代竞技体育模式进行改写(类似全国农运会的做法),而是依据现代生活品质与当代生态体育的内涵要求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挥,保留其精神,改造其形器。这不是完全剔除竞技因素,而是强调发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礼争”精神,竞争中有合作,对抗中有和谐。大致说来,这种转化应当符合现代审美观念、民主观念、环保观念、卫生观念,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和社区体育开展的需要。例如,单就审美观念而言,秧歌、高跷之所以对许多青少年难以产生吸引力,一个重要却容易忽略的原因就是传统服饰和妆扮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却缺乏现代气息,因此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审美理念重新设计。这也适用于器械、道具的改造。我们还可以考虑将传统体育形式与现代西方体育形式结合,化生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富于现代感的体育项目,在潍坊风筝节出现的风筝冲浪就是很好的做法。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民间传承人的聪明智慧,同时调动高校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政府特别是体育管理部门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做好推广工作。

3.2.3 生态体育圈域的规划建设

3.2.3.1 生态体育圈域及其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

依据参与者自身条件、体育活动本身需要与资源分布状况,可划分为三个圈域:一是生态体育生活圈,二是生态体育旅游圈,三是生态体育探险圈。总体来说,生态体育圈域的一切规划建设都应以是否有利于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长久的幸福健康为标准。

3.2.3.2 生态体育生活圈的规划建设

生态体育生活圈是依据生态体育理念规划大众日常体育生活的圈域,通过这种规划,要为大众提供长期固定地参与生态体育的空间场所与设施条件,体现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与农村生态体育广场,其规划建设至少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设计,而不能硬性规定某一模式,比如目前流行的健身路径;二是便利大众,即切合大众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在选址、规模、交通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三是非营利性,将生态体育生活圈纳入政府公益性设施建设规划,并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维护。城市生态体育公园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上的具体体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亦应通过政策调控手段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商自觉进行规划。而在农村,生态体育广场的意义尤为重大,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担负着重建乡土中国、激发文化自觉的重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乃是凝聚民心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3.2.3.3 生态体育旅游圈的规划建设

生态体育旅游圈是大众短期从事生态体育的圈域,这决定于旅游乃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在旅游资源分布地域,生态体育旅游圈与生态体育生活圈会有所交叉。就山东省拥有的资源而论,大致包括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海洋湿地生态体育旅游、乡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三大类型,其规划建设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必须遵循生态原则,所有的规划设计都得以不破坏当地自然与文化生态为前提,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体育旅游圈;二是必须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的商业运营模式,决不能任由商业资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无序性和破坏性的开发,甚至以高价位将公共资源变成一小部分人的私有物;三是必须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有持续性的资金投入,也需要政策、法规等制度性力量的保障。此外,安全问题也是生态体育旅游圈规划建设的重要问题,需要设置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与紧急事件处置系统,配备相应机构、人员、设施。为保证传统体育文化的原汁原味,生态体育旅游还特别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

3.2.3.4 生态体育探险圈的规划建设

生态体育探险圈则是针对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参与者所规划的体育圈域,其类型包括山地探险、海底探险、洞穴探险等,活动区域多为人迹罕至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地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对此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体育探险活动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自发自为的无序状态,多由“山友会”、“车友会”等民间组织发起,不仅很难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也很可能在事实上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统一规划,特别是对那些位于生态体育旅游圈域内的探险区域,更有充分理由进行规划管理,也有责任进行监督、实施救援。至于其他区域的探险活动,也应逐步纳入生态体育圈域的规划内,需要开展的工作至少包括:通过实地调查,确定可供开展体育探险活动的区域及可能开展的活动类型,建立紧急处置机制以应对突发事件;成立相关部门组织,引导体育探险爱好者在有保障的区域活动,事先亦应提交探险活动方案,以尽可能降低风险。

4 结语

作为当代人类生存困境逼迫出的体育模式,大众生态体育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在体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大众生态体育亦非空穴来风,而有深厚的传统体育文化基础,是前工业时代体育文明的灵光再现,因而如何在当代语境中重新配置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大众生态体育健康有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依照大众生态体育理念,我们对山东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做了初步清理,并就其开发利用的原则与路径做了一些探讨,希望不仅有助于山东省大众体育事业尽快走上生态化的发展道路,也希望能对此重要课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生态体育[N].羊城晚报,2005—09—24.

[2]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

[3]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4]钱逊.谈“和”[C]∥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5]何怀宏.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6]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朱瑛,冯兵.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 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方法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